二、古代教育家2(3 / 3)

“早教”與“晚學”

《顏氏家訓》中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早教”與“晚學”則是這本書中在關於“教”與“學”問題上的精辟見解。

在顏之推看來,對兒童必須及早地給予教育,他說,古代聖王有胎教之法。胎教,是孩子還未出生階段的教育,指的是婦女在懷孕期間有意識地對胎兒發育施以良好的影響。據傳周文王之母太任就實行過胎教,中國古代帝王重視胎教,認為這是王業興衰的根本大事,主張孕婦懷孕後在飲食、視聽、舉止、清潔等方麵要避開不良影響,喜怒哀樂適度,修養身心,培養情操,有利於胎兒發育良好。但一般家庭沒有條件進行胎教,顏之推說,縱然做不到胎教,那也要及早從嬰稚時期開始,越早越好,他認為及早從嬰兒能認識外界的人與事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教育,該教孩子做什麼就引導他去做,不該讓孩子做的就不讓他去做,這時,主要應進行行為方麵的教育。來自成人方麵的態度和表情——神色、喜怒——是兒童行為的標準,是指導兒童行為的紅綠燈信號,因此,成人應注意使自己的態度和表情恰如其分。

不僅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及早地培養,就是兒童獲得知識技能的學藝活動,也應當及早地進行。顏之推認為這是由於兒童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孩子幼年時期,心誌專一,長成之後,思想懶散。他認為應當抓緊在精神專一的幼年時期,讓孩子們開始學習知識技能,切不可等到長大成人、思想懶散的時候,才去學習,那就喪失了教育的最佳時機。他還引用了孔子的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作為思想理論依據。又引民諺“教婦初來,教子嬰孩”作為例證,認為要使媳婦屈從於公婆,一入門就要讓她遵守家規;同樣要使兒童成長為一個理想的人,也應抓住嬰兒階段,先人為主,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嬰幼時期比較容易接受影響,思想觀念還沒有形成,接受塑造的可能性最大,性情純潔,未染惡習,所以說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

顏之推認為不能用溺愛代替對孩子的嚴格教育,父母在子女麵前應莊重嚴肅,不可“無教而有愛”。如果在飲食、言論、行為等方麵,對孩子一味溺愛和放縱,做錯事應該訓誡孩子卻反而獎勵,說錯話應該斥責批評卻反而置之一笑,等到孩子長大了,認為應該如此,結果鑄成大錯,悔之莫及。這時鞭撻至死也難收到效果,越是憤怒越會增加怨恨,最後孩子終究成為德行敗壞的人。這就是說,教子嚴格,不可溺愛偏愛,把愛子和教子結合起來。他總結家庭教育的經驗說,從古至今,人們疼愛孩子很少能夠做到適當了。他認為賢能俊秀的孩子自然應該賞愛,就是頑皮愚笨的孩子也應當憐憫。有著偏愛毛病的父母,雖然總想著對孩子厚愛,但往往卻成了給他們帶來了禍害的因由。溺愛偏愛等於害了孩子,給孩子帶來了禍害。這個深刻的教訓應該吸取。他認為嚴於要求,勤於督訓,子女才能成器。

他還很注意周圍環境對子女的影響,要求家長審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導入歧途。慎重地選擇師友,發揮教育習染的積極影響,潛移默化,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他認為家庭教育不在於長篇說教,而在於長輩示範。他把長輩的道德行為榜樣所發揮的作用影響,稱之為“風化”,他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的仿效,絲毫不需強製。良好的環境有利於兒童從小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他還認為從小學好語言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學習正確的語言,是做父親的重要責任。一事一物,不經過查考,不要隨便稱呼。語言教育是基礎,不從小對子女進行正確的語言教育,將對子女留下極不好的影響。正因為顏之推重視家庭的語言教育,給他的子孫留下了好的影響,所以他的子孫後代出現了幾位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

人的幼年時期,是學習的最佳時期,固然應當抓緊時機,努力學習,但是這也並非每個人都有條件做到的。由於每個人的具體條件和情況不同,有的人因種種原因,失去了幼年時期良好的學習時機。顏之推認為,失掉了幼年學習機會的人,也不必悲觀失望。隻要自己堅定誌向,不自暴自棄,堅持學習,持之以恒,還是能夠有所成就的。這就是他關於“晚學”的觀點。如果一個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思想不求上進,那還有什麼作為呢?顏之推列舉了曆史上很多因堅持“晚學”而獲得巨大成就的知名人物,如公孫弘40多歲,才讀《春秋》,後來任職丞相;朱雲也在40歲時才開始學習《論語》和《易經》,後來成為大儒。這些都是“早迷而晚悟”的人,他們能堅持學習,並運用所學的知識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足見“晚學”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顏之推批評有些人20歲左右沒有學到東西,就認為已經遲了,不再積極要求學習,由此就因循怠惰下去。他認為這樣做的人實際上是很愚蠢的,沒有出息的,等於自己把自己限製住了。為了鼓勵人們堅持“晚學”,他引用了春秋時期師曠對晉平公所講的話:“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晚學”者如“秉燭”之光,固然比不上“早學”者如“日出之光”的光輝,但是終比“閉目無所見”者要強多了。這個比喻是十分深刻的,使那些不肯學習的人感到慚愧,使那些肯學習的人得到勉勵。他的這種珍惜時光,不以老廢學、終生接受教育的思想是很有見地的。

中國古代教育家認為,學習是畢生的事情。孔子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和“學而不厭”的忘我學習精神,是後人的光輝典範。荀子也教導人們“學不可以已”、“學至乎沒而後止”,即學習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廢,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其道理是很深刻的。顏之推繼承和發展了孔子、荀子的思想,從“早教”與“晚學”兩個極端闡述了人們必須畢生勤奮學習的思想,給人以啟示。顏之推強調“早教”,是提醒人們不要失去嬰幼兒這個最佳的學習時機;他強調“晚學”,是告誡人們不論遲早,隻要相信自己,不自暴自棄,堅持不懈地學習,持之以恒,也會有效果的。“早教”的思想,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學說,有兒童心理科學的依據:而“晚學”的思想,符合終生教育的學說,並告訴人們“勤奮出天才”這一真理。他的“早教”與“晚學”的教育思想是辯證的統一,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仍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