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阿拉伯哲人說得好:“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猶如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人生大海中去。”沒有練達圓融、睿智明澈的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沒有機敏靈活的應變處世的本領,沒有能屈能伸、開合適度的豁達胸懷,那麼社會的舞台就是再廣闊,你也難於活動自如、縱橫馳騁。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問題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非要等到40歲、50歲?非要等到我們的人生隻剩下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時候嗎?到那時候就是做到了,不是遲一些了嗎?大好年華不都錯過了嗎?
台灣作家劉墉在他49歲時出版的《我不是教你詐》中感慨問道:“為什麼在學校裏有那麼多老師教我們做學問,卻少有人指導我們處世的學問?就算有些治世格言,也常是‘等片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曖曖內涵光’、‘守愚聖所臧’或‘雄辯是銀,沉默是金’之類。那真是對的嗎?就算對,對的道理在那裏?為什麼沒人教我們‘工作倫理’、‘人際關係’、‘說話技巧’、‘行為語言’?為什麼讓我們這些讀破萬卷書的,進入社會之後,處處碰釘子?而且真正做到‘被人賣了,還在幫他數鈔票’?”已近知天命的劉墉說:“回想以前初入社會的處事方法,也發覺有許多不對的,那時候的我,不懂工作倫理,常常率性從事。每次想到這些,都令我慚愧。”
有一個學生,在大學學習時聰穎、機靈、一點就通,老師給他解答問題是最輕鬆的,經常得到各科任課老師的表揚,考試成績也好。然而,走進社會後,碰壁最多的也是他。這些年來,他已換了好幾個公司,至今沒有一個滿意的。似乎他遇到的總是有眼無珠的領導,嫉賢妒能的同事,每一個環境都不能善待他,於是他隻好跳槽。據了解他的人說,他這個人“界麵”不好。“界麵”本是個電腦術語,現在有些人把它用於形容生活中的為人處世,意思就是上下左右的關係不好。知情人說這位學生有一個毛病就是得理不讓人,公司在經營中,有些決策並不一定都對,在別人還不大清楚的時候,他能看出一些端倪,這是他的過人之處,事後往往證明他是對的。於是,他揚著勝利的旗幟四處招搖,不給已經很難過的當事人臉麵,甚至包括領導在內,這讓那些已經麵臨挫折的人再一次受到傷害,這一點讓同事們不能接受,與他共事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時間一長,幾乎所有的人都不願意與他在一個部門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領導隻好炒他的魷魚,以換得天下太平。
這個年輕人在向別人訴說他的懷才不遇的時候,很感慨地說他這樣的人適合生活在美國,說那兒才是一個用能人的地方,而不會對這個人的性格、習慣有過分的苛求。可見他是知道自己的性格弱點的,但他沒有想到如何去調整自己,有效地改進自己,以便更能適應環境,畢竟好多環境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他把眼睛盯著美國,認為那裏一定適合他,但他又肯定去不了美國,於是就老是處在失意和落寞當中,很孤獨也很痛苦。所以,職場新人要盡快適應變化了的新環境,盡快縮短與這個紛繁複雜社會的磨合過程,主動地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關係,逐漸訓練和提高自己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技巧,好好地去擴展你的人脈網絡,使自己融入到新的集體、
6.通過溝通和理解獲得合作
良好的合作關係來源於良好的溝通。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理解他人與尋求被人理解。每一位獲得成功的人都具備這樣一種很好的習慣,他們善於理解他人,並樂於與人合作。
做一個有洞察力的傾聽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總是聯係自己的經曆,因此我們往往以四種方式中的一種做出反應。
評估——我們同意還是不同意;
探究——我們按照自己的看法提出問題;
勸告——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建議;
解釋——我們試圖根據自己的動機和行為來猜度別人、解釋他們的動機和行為。
我們做出這些反應是自然而然的,在我們的頭腦裏根深蒂固。
一個有洞察力的傾聽者能很快看到內在的問題,並且能夠表現出使對方毫無顧忌地敞開思想的這樣一種認可和理解,使他們一層層地開放,直到真正發現問題柔軟的內核。終有一天,你會發現,通過傾聽解決問題所投入的時間要比你貿然行動所投入的精力劃算的多。
主動尋求被人理解
首先尋求理解,然後尋求被人理解。尋求理解需要有體諒之心;尋求被人理解需要有勇氣。
不管怎樣,你總是可以先去尋求理解,這個主動權在你自己手裏,這樣做,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於你的影響圈內,才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另一個人,才能獲得你的努力所需要的準確情況,能夠很快觸及問題的要害,建起感情存款賬戶,並且給人以他們所需要的。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合作。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當你這樣做時,注意你的影響圈有什麼情況,因為你真心真意去傾聽,你就能夠接受影響,能接受影響是能影響別人的關鍵。你的影響圈開始擴大,你對你的擔心圈中許多事情施加影響的能力得到加強。另外,你對別人的了解越深,你對他們的評價就越正確,你對他們也就越尊重。
在問題出現之前,在你想進行評估和開處方之前,在你想提出你自己的看法之前——先去尋求理解,這是有效的相互依存的習慣。
當我們真正地、深刻地相互了解時,我們就為找到解決問題和第三種選擇打開了大門。我們的差異不再是進行交流和取得進展的阻礙,相反,它們成了通往合作的階石。
用愛去溝通
你必須愛自己,然後才能把愛施舍給其他人。愛是獨立的,而且是以我們和其他人分享為基礎的,並且基於獨立性的選擇,而不是出於依賴性的需求。真正的愛,就是由兩個具有維持本身生活能力的個人所組成的一種關係,隻有獨立的人,才能自由選擇維持一種關係,不獨立的人,他們都因為有所需求,才會繼續維持關係。可見,愛是人們相互溝通的前提。
作為一名好的溝通者,你我和一個陌生人打交道時,總是先把手伸給對方,請求對方和我們握手,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這是向他人表示尊敬的一種方式。除了用力握手以外,我們還要把眼光直視對方,同時麵帶熱情、開朗的微笑,借以顯示我們進行這種溝通的強烈興趣。在會見一個陌生人時,我們總是先自動報出自己的姓名,並在說出姓名之前,加上一句“早安”,“午安”或“您好!”。這些行為也可以用在電話交談上。
初識一個陌生人,必須學會傾聽。耐心聆聽,並且替對方設身處地地著想,這樣可以使你贏得對方的尊重。
我們同某人說話,或聆聽他們說話時,都要看著他們。我們既要寬容又要仔細聆聽,即使我們可能並不同意他們所說的話。
我們平等地對待他人。我們聆聽,既使對方的談話沒什麼吸引力,但是內容也自有一套道理。我們不要咄咄逼人地追問問題,應該試著在他們身上尋找特別的美麗,然後真誠地稱讚他們。
我們容易了解,而且容易相處,並不期望其他人會對我們所說的話產生反應,我們也不想嚐試著去探討他(她)腦中究竟在想些什麼。
我們在麵對陌生人時,充滿自信,因為我們想了解,不管其他人表麵多鎮定,但幾乎每一個人都急於會晤新的人,以爭取友誼或個人的發展。我們也知道,幾乎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少許害怕被別人拒絕的恐懼感。
當你我麵對一個可能成為朋友的陌生人,一個將來可能和你做生意的人,或是我們自己的家人時,我們的態度是熱誠的,而不是自私的。我們關心的是其他人,不是我們自己。當我們在內心對其他人而不是對我們自己產生興趣時,他們將會感覺出來。他們也許無法以語言說出他們為何有這些能力,但他們確實有這種能力。相反地,當人們和那些隻在腦中想到自己利益的人交談時,他們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非言語溝通:“你雖然說得如此大聲,但我卻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成功的溝通者都知道,我們所有的人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截然不相同,因此,我們最好使自己發出具備簡單、建設性及支持性的構想,以此來獲得他的理解,並與其進行溝通。
如果你希望做一個成功的溝通者,你必須學會付出你的愛,愛是溝通最好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