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預防達到強健2
產後骨盆疼痛的防治
產婦分娩時產程過長,胎兒過大,產時用力不當,姿勢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或者骨盆某個關節有異常病變,均可造成恥骨聯合分離或骶髂關節錯位而發生疼痛。此外,在韌帶未恢複時,由於外力作用如懷孕下蹲或睡醒起坐過猛,過早做劇烈運動,負重遠行等,均易發生恥骨聯合分離,表現在陰阜處或下腰部疼痛,並可放射到腹股溝內側或大腿內側,也可向臀部或腿後放射。
一般來說,此病過一段時間(幾個月甚至1年左右),疼痛會自然緩解,如果長期不愈可用推拿方法治療,並可服消炎止痛藥,既可減輕疼痛,又可促進局部炎症吸收。預防時應注意:
1.患有關節結核、風濕症、骨軟化症的婦女應在懷孕前治愈這些疾病,然後再考慮妊娠。
2.懷孕後,多休息,少活動,但不能絕對靜止不動,不要做過分劇烈的勞動或體育鍛煉,但可適當做一些伸屈大腿的練習。盡量避免腰部、臀部大幅度地運動或急劇的動作。
3.產後避免過早下床或在床上扭動腰或臀部。
注意產後血暈
產婦分娩以後,頭暈眼花,難以起坐,昏倒榻下,或心中鬱悶,惡心嘔吐,心煩不安,甚則口噤神昏,不省人事,都是產後血暈的症狀。
本病的發生是由於產後失血過多,心神失養所致。此外,產後惡露不下,淤血上攻擾亂心神亦可致頭暈。
在治療上,若屬於血虛氣脫型,症見產後失血過多、質稀、暈眩、心悸、煩悶不適、昏迷、手涼肢冷、冷汗淋漓、麵色蒼白、舌淡無苔、脈微欲絕,治宜益氣固脫,用獨參湯,即人參15~30克煎湯,溫服,1日2次。
若產後血暈屬血淤氣閉型,證見產後惡露不下或量少,小腹陣痛拒按,心下氣滿,神昏口噤,牙關緊閉,雙手握拳,麵色紫暗,舌暗苔少,脈澀,治宜行血逐淤,可用奪命散,藥用沒藥3克、血竭3克,煎湯溫服,1日2次。
注意產後發熱
在產褥期間,產婦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並伴有其它症狀:
1.感染邪毒。由於產婦生產時,接生用具消毒不嚴或產褥不潔,邪毒乘血氣正開而入,正邪相爭而致發熱。
2.外感。由於產後失血傷氣,血脈空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而致風、寒、暑、熱之邪乘虛而入,營衛不和而發熱。
3.血淤。產後惡露不暢,淤血阻滯,氣機受礙,鬱而發熱。
4.血虛。產後失血,陰血暴虛,陰無所附而浮於外而發熱。
5.食滯。即產後脾胃虛弱,飲食失節,脾胃運化無力,食滯神焦,鬱而發熱。
若屬感染邪毒,證見產後寒戰高熱,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多或少,色紫暗穢臭如敗醬,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數有力,宜用清熱解毒、涼血化淤法,用解毒活血湯,藥用:連翹6克,葛根6克,柴胡6克,生地15克,赤芍9克、桃仁24克,紅花15克,枳殼3克,甘草6克;水煎,1日1劑,分2次服。
若屬外感所致發熱,又要分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暑熱三種:
1.外感風寒。證見產婦惡寒發熱,頭痛,腰背酸痛,流涕無汗,鼻塞聲重,痰稀而白,舌苔薄白,脈浮等。宜養血祛風解毒,用荊防四物湯加減。藥有:荊芥6~9克,防風3~6克,川芎3~6克,當歸9克,白芍9克,地黃15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2.外感風熱。證見產後發熱,微惡寒,頭痛,咳嗽,痰黃,咽痛,口幹而渴,微汗出,舌尖、邊紅,苔薄白,脈浮數。宜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用銀翅散加減,藥有:金銀花30克,連翹30克,荊芥12克,淡豆豉15克,薄荷18克,淡竹葉12克,牛蒡子18克,苦桔梗30克,生甘草15克,煎湯時加鮮蘆根30克;1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3.外感暑熱。證見由於產褥正值盛夏之時,發熱口渴,心煩汗多,頭目不清,胸悶惡心,體倦乏力,舌淡,脈虛數。宜用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治法,用清暑益氣湯。藥有:西洋參5克,石斛15克,麥冬9克,黃連3克,竹葉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1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若屬血淤所致發熱,證見產婦寒熱時作,小腹疼痛拒按,惡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挾塊,口幹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淤點,脈弦澀。宜用活血化淤法,用生化湯加丹皮、丹參、益母草,藥有:全當歸24克,川芎9克、桃仁9克,炮薑6克,炙甘草6克,以黃酒服藥。
若屬血虛所致發熱,證見產後失血較多,低熱纏綿,自汗,惡露量少、色淡、質稀,腹痛隱隱,頭暈眼花,心悸少寐,舌淡紅,苔薄,脈虛微數。宜用養血益陰、清解虛熱之治法,用八珍湯,藥有:人參6克,白術9克,白茯苓9克,當歸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9克,炙甘草3克,加生薑3克,大棗3枚;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