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研究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國曆法由來已久,足以與埃及、巴比倫媲美,而研究之精細,在世界上可居榜首。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曆史上提出過的曆法有100多種,有較大影響的也有94種之多,它們都各有特色,在一定的時間內相當準確地反映了月球、地球、太陽運動的規律。例如在西漢初期實施“太初曆”時,我國天文學家已經知道了朔望月與恒星月的區別,規定了閏月添加的原則,並且還把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這五顆行星的會合周期測算了出來。
又如南北朝時期,我國天文學家、數學家祖衝之從觀測中發現了更合理的設閏法——每391農曆年中設144個閏月。這樣,相當於一年的長度為3652428天,與正確的回歸年隻差25秒鍾。而他所編的《大明曆》,一月的平均長度為2953059天,與朔望月長僅差1秒鍾!
到1281年時,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利用他自製的、當時堪稱世界一流的儀器,通過長時間的觀測,編製了新的《授時曆》。授時曆中的月長是29530593日,與準確值隻有037秒的差別。一年的長度為3652425天,與今日通用的公曆完全一樣!但比格裏曆早了360年。
遺憾的是我國農曆過於複雜,一般人難以記憶,也不易與世界進行合作交流。因此,辛亥革命後,我國也開始逐漸使用格裏曆(同時又保留著農曆)。現在人們一般也隻記得公曆的日子,而農曆則非得查日曆才知曉。具有重要意義的二十四節氣
24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特殊創造,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天氣冷暖、降水狀況、物候征兆等自然現象。
幾千年來,節氣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些節氣還有著動人的故事。例如清明節就與晉文公重耳有關。晉文公幼年時曆盡了艱難,為逃避後母的殘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幾度陷入絕境。有一次絕糧時,有個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讓重耳充饑,從而渡過了難關。可後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在分賞有功之臣時,卻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遺忘了!
介子推對於不公正的待遇並不論爭,而是不聲不響地領著老母親離開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內的綿上山中隱居起來。不久,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卻不知他的蹤影。他大為懊喪,連聲歎道:“此乃寡人之過也。”經過幾個月的查訪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於是晉文公親自跑到了綿上山。
然而綿上山山高林密,晉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無頭緒。介子推始終不肯出山。正在晉文公為難之際,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如果主公放火燒山,一向孝順母親的介子推一定會為母親安全而出山來……於是,一場大火遍山燒起,三天三夜也不見母子倆出來。後來才發現母子倆抱成一團,已被燒死於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後悔不迭,悲哀萬分。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之臣,他把綿上山改名為“介山”,並下令一個月內(後改為三天)不得舉火為炊,所有人都隻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稱舉火那天(農曆三月初五)為“寒食節”,後來逐漸演變為清明節,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直到今天,清明節仍是我國人民祭祖掃墓、懷念先輩的重要傳統節日。
有首節氣歌,概括了24節氣的名稱和日期,便於人們記憶: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是四季之首,《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是見,春是蠢動,是萬物開始有生氣的意思。立,也是建始的意思。
春風吹拂,雨水逐漸增多。“春雨貴如油”,春始風木,然生木者必水,雨水有利於農業生產。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蟄居地下的蛇蟲百腳。我國大部分地區正進入春耕繁忙季節。
春分,“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是明潔的意思。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發,改變了不久前冬季寒冷枯草的景象,而江南各地正是春季作物播種、出苗的季節。
春去夏來,“夏,假也,寬解萬物,健生長也”。說明氣溫升高,促使萬物生長發育。
立夏,夏意盎然,南國已是一派初夏風光,而北方也漫天柳絮送春去,江南一帶櫻桃、枇杷、梅子應市,正是“立夏三朝遍地鋤”。
小滿,“物長至鋤,皆盈滿也”。麥子等結出累累豐滿的果實,這時候我國北方夏熱作物籽粒漸熟,南方開始了夏收夏種季。
芒種,正是種植有芒之穀的時候,麥子、油菜成熟,開始收割,接著又要忙著播種插秧,農事繁忙。
夏至,至是極的意思,是太陽光直斜到北部的終極,白晝最長,黑夜最短。這時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害滋長蔓延,需要加強田間管理,正是“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
小暑,“暑,熱也”。小暑,天氣雖熱,卻還沒到極點。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炎熱季節,農業正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
大暑,“乃熱之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熱在三伏”,三伏是指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段時間。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時往往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水稻、玉米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夏盡秋來,古書說:“秋,成也,萬物成就也。”春天播種的作物,快要收獲了。
立秋,時令進入秋季,氣溫開始下降,人們經過辛苦的春種夏耘,豐收在望了。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也忙於移栽和管理。
處暑,“處”字是休止的意思,這時候暑熱逐漸隱退或休止,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作物開始由綠逐漸變黃。
白露,天氣開始轉涼,低空的水氣在草地上凝結成亮晶晶的露珠。
秋分,“陰陽適中,當秋之半也”,又是晝夜相等的時候了,呈現出一片金秋景象。
寒露,露白而後寒,天氣變得更涼,露水也更冷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涼爽,進行秋收秋種。
霜降,“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前後,黃河流域開始初霜,南方地區忙秋收、秋種。
冬天來了,冬是四季之末。“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時令進入冬季,天氣更冷,黃河流域以北地區開始結冰,昆蟲蟄伏地下。各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小雪,“氣寒而將雪矣”,這時候,天空開始飄雪,樹木凋零,景物蕭索。
大雪,雨雪紛飛,大地銀裝素裹。大者盛也,到此雪更甚矣。“瑞雪兆豐年。”
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數九嚴寒”,九九是由冬至這天起算,每“九”為9天,從“一九”到“九九”,共81天。
小寒,天氣驟冷,還沒冷到極點。小寒正值三九天,冷在“三九”。這時候常有低溫天氣出現。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冷到極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大寒,天氣更冷,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的最冷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