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在修建後,逐漸成為南北漕運的要道,宋代為組織運輸,專門設立了轉運使和發運使,管理全國運河以及漕運。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管理的有序化,運河航運發展起來。航運興旺又促進商業繁榮,運河兩岸出現了許多名城,蘇州、杭州、無錫、揚州等城市就是那時興起來的。

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和洪水等緣故,大運河在曆代多次維修,在1855年,黃河在河南決口,在山東大清河流人渤海,至此,運河斷了水源。清末和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修河,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到新中國建立後對運河進行修複,運河中又開始航運,並能起到灌溉和排澇等作用。古老的大運河終於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中國瑰寶——石拱橋

中國是橋的國度,特別是在江南水鄉,水網密布,隨處都可見各式各樣的拱橋,這些拱橋並不像現代修築的橋那樣,用鋼筋混凝土整體結構,而是將許許多多的石頭用灰泥拚接而成,每一塊石頭的力都用得恰到好處而使橋不會垮掉。這些橋不用鋼筋混凝土,卻也能安然如山,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曆史。

這種拱橋最著名的是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這座橋是隋代的李春在公元607年左右修建的,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它是一座單孔圓弧石拱橋,也是現存最古老的大跨徑石拱橋,全長有50多米,而且它的四個小拱修建得十分有新意,既能減輕橋的重量,也能減輕洪水對橋的擠壓。橋的外型十分美觀,橋望石上雕有花卉和獸頭圖案,橋欄杆上刻有龍獸浮雕,姿態維妙維肖。趙州橋的建成使得河兩岸交通暢通無阻,因而有詩讚美:“坦平箭直千人過,驛使馳驅萬國通。”

中國古代的名橋還有洛陽橋、寶帶橋等,不過更有名的是蘆溝橋。蘆溝橋建於金代,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夜色中的明珠——航燈

我們都見過港灣的航燈,它的主要作用是為夜裏航行的船指引方向的。希臘人在公元前5世紀就知道用它來指示港口。最著名的古代燈塔是埃及亞曆山大城的法老修建的,它立在一個小島的末端,用白色的大理石修成,有許多層,十分美麗壯觀。世界上有一個古代的奇觀——羅德巨像,也是一座燈塔,這座巨像人們普遍認為是太陽神的像,橫跨在羅德港的人口。

所有的早期燈塔(包括羅馬人建的燈塔)都是用石料或毛石建成的塔。它的主要作用是以光亮來引導船的行駛、安全入港或避免擱淺觸礁。一到黃昏,專門有守塔人在塔尖上的一個容量裏燃燒木炭或煤炭,後來改用油燈或汽燈照明。這種燈塔在我國海港也常見。我國宋元時代的泉州是個國際性的海港城市,有許多船隻停泊,泉州港口的六和塔就是燈塔,如今已成了珍貴的曆史文物。

燈塔到18世紀才有一些改進,如英國的埃迪斯通燈塔,最初是木結構,後來改成橡木和鐵結構,最後於1759年改成混凝土結構,用蠟燭作為光源,後麵用簡單的金屬鏡反射蠟燭光。這種鐵結構或混凝土結構的燈塔,在現在的美國西海岸的一些地方還能看到。

1780年,一個叫阿岡德的人發明了一種適用於燈塔的燃油裝置,但是這種裝置到19世紀末就被廢棄了,因為用乙炔氣體更好。1822年有人製造一種透鏡,能將光束集中起來再投射出去,這種鏡子被用到燈塔上改進了燈塔的照明。這種複合透鏡直到現在還在被使用。

浮標:航行的路碑

據考證,浮標是在11世紀前後開始在歐洲應用的。早在1066年,浮標就用來給維塞爾河的船隻導航,而且在17世紀之前,在德國和波羅海沿岸已經廣泛地使用了。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最先想出一種辦法給可以通過航行的水道的船隻導航,這種方法是用特殊顏色和形狀的浮標,指揮船隻向右轉或向左轉。

最初使用的浮標是用鐵線箍起來的木桶或木筒。1845年,出現了最初的鐵製浮標。這是一個鉚接的桶形的鐵結構,桶形,高8英尺。現在世界上通用的仍是鐵的或軟鋼作的浮標。

在浮標上使用燈以前是使用聲信號。這種浮標通常是在浮標的頂上係一個鈴;浮標在水上浮動便會帶動鈴發出聲音。19世紀末葉,美國的一個發明家發明了浮標自動員哨。波濤的起伏將空氣壓人固定在浮標底部的一個管子裏,浮標的起伏運動又使一個活塞在一個圓筒裏運動。這種運動促使空氣從底部的管子裏通向裝在浮標頂部的一個哨子,這樣便產生時斷時續的哨子聲,吸引航海者的注意,以修訂航向。浮標現在還十分常見,在許多河邊,仍能看到圓錐形的塗上鮮豔顏色的東西,那就是浮標。

古代的交通管理

中國秦朝時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麵強調“車同軌,書同文”,給車、路修造定下了統一的規則,並且大修車馬大道,統一道路寬度,采取了一係列舉措。在中國以後的曆史中,館驛製度興起,亭驛的長官都由政府任命,直接歸屬政府領導。亭驛工作人員拿政府的薪俸,按政府的意旨辦理交通、郵傳等事物。

道路管理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不過。由於中國的等級製度十分森嚴,所以也形成了一定的道路交通規則。官員在大街上過,各色民眾要回避,皇帝公然出宮要戒嚴。舊時街道往往很窄,官員們迎麵而過的話,誰的官大誰先過,職位低的先在一邊呆著。不認得的官員,往往看轎子的抬人數,抬轎的人越多就越有優先權。沒有規矩,卻也能井然有序。

西方國家也有這種尊卑製度,不過一般說來沒有這麼嚴格。隻有當君主出來時,才會出現戒嚴和回避的情況。

官匪一家:西歐的海航管理

歐洲人的航海活動自古頻繁,中世紀時代是航海史上一個重要的曆史階段。在十字軍興起的中期,地中海的一些港口每年組織兩次大規模的商隊開到東方去,其中一次是在耶酥複活節前後,另一次是在夏季聖約翰節日(6月24日),啟程日期可以因事而小有變更。不過,歐洲對航海業的管理水平體現在對港口的管理上。中世紀時期的港口管理,專門有法律進行規範。這些規範中有很好的港口章程,規定了適當的停泊辦法和其他安全措施,對於違反法律的人進行懲罰。除用法律管理外,英王亨利八世在1514年還正式建立了半官方的英國海員協會三一社,對船舶和海員進行管理。

北歐的海盜舉世聞名。9~10世紀,海上行劫是所有北歐民族的一種職業,這些海盜有的是些烏合之眾,有的是有組織的幫派,其中有的受本國政府收買為政府幹殺人放火的事。在政府的縱恿和唆使下,他們被用來作為反對敵對國家的手段。12、13世紀時,意大利的一些公國這樣做過。英國國王也曾派海盜襲擊法國人,損害北海和波羅的海上的競爭對手。許多國家竟荒唐地給海盜船發布“敵船捕拿許可證”,給海盜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13世紀波羅的海出名的大海盜阿爾夫是個貴族。有一次,屬於德國商人的30隻小艇曾巡邏海麵來搜捕他。阿爾夫隻得灰溜溜地逃回老家去,在那裏,國王又把他提升一級爵位,並將他保護起來,並讚許他的“愛國行為”。這件事成為西歐航海史上一個天大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