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交通隧道探幽

人們為了發展經濟,克服重重困難去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為了適應交通運輸的需要,尤其要滿足遠途運輸的需要,人們鋪設了地麵鐵路。後來,由於地麵交通運輸過於擁擠,鐵路伸向空中,修建了高架鐵路,又伸入地下,鋪設了地下鐵道。為了在山區鋪設鐵道,人們不畏艱險,開鑿了大量隧道,使鐵道能通行無阻。

最早的鐵路隧道是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街道下的地鐵隧道,它建於1844年。這是世界上首先使用帶通風管道的隧道,也是首次使用明挖法施工的隧道。但在崇山峻嶺中要挖隧道隻能使用暗挖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開鑿隧道的技術也日新月異。意大利人索邁勒發明了衝擊式鑿岩機,它以壓縮空氣作動力,使隧道開挖速度提高了3倍,這是挖掘隧道工程中由人工鑿眼向機械化轉化的裏程碑。美國人首先發明並使用電鑽及炸藥爆破技術來開挖隧道,可以說,美國是世界上現代化隧道開挖技術的發源地。

從此,許多新的開鑿工具和卓有成效的爆破技術相繼發明,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我國是世界上鐵路隧道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每年修建隧道最多的國家,平均每年約建隧道120座。到80年代末,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的鐵路隧道已達4800座以上。鐵路隧道數量僅次於我國的國家是日本,約有3850座。

此外,人們研製並修建了纜索鐵路斜坡隧道,作登山之用。最長的一條建在奧地利,隧道內可通行一對纜索鐵路客車。

為征服大自然,英國人決心在倫敦泰晤士河下修建水底隧道。法國人早於18世紀中期就提出同英國人共同修建英吉利海峽隧道的設想。現在這個設想已成現實。這是一條雙管海峽隧道,隧道全長4926千米,其中有37千米位於海底40米深處。兩條隧道直徑都是73米,可通雙層列車。一條供巴黎至倫敦的客、貨車通行,另一條供穿梭列車通行,專門載運乘汽車穿越海峽的人員及車輛。在兩條隧道間,每隔375米設有一條直徑45米的服務隧道與兩主隧道相通。這是為解決通風和維修而設的。從巴黎乘火車至倫敦,由原來5個小時(包括輪渡)縮短為3個小時,每年客運量達2000多萬人次,貨運量約為2600千噸。這是歐洲迄今為止最大的一項土木工程。

日本修建的青函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隧道之一,全長5385千米,海底部分長233千米,最深處離海平麵240米。

在水下開鑿隧道,輔設水底鐵路,在勘探、設計、施工等各方麵難度都遠遠超過在地麵輔設鐵路。我國雖然尚未開鑿過水下隧道,但在西南等多山地區,地形複雜,為發展當地經濟,我們的鐵道工程部門和人員發揚了大無畏的精神,克服了罕見的困難,在我國修建鐵路隧道的數量占了世界第一。天塹變通途

當你翻開城市地圖的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河、湖、海而建,其中有許多城市被江、河、湖、海分隔成幾個部分。在我國,有好多大城市被江河貫穿其間,上海有黃浦江和蘇州河,重慶有長江和嘉陵江,蘭州有黃河,天津有海河,廣州有珠江……等等;在國外,有江河貫穿其間的世界名城,倫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納河,紐約有哈德遜河和海灣,莫斯科有莫斯科河,開羅有尼羅河……等等。尤其是那些麵寬、水深、流急的大江大河,形成了阻隔城市交通的天塹。還有一些海島城市,各個部分之間既有海水相隔,又有陡山峽穀。是橋梁把“天塹”變成了通途。

橋梁是道路的延伸和組成部分,橋的曆史差不多與路一樣久遠。有據可查的史料記載,橋梁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

一般橋梁的結構分為上部結構,也就是橋身;下部結構,也就是橋墩、橋台和橋梁基礎,用以支撐上部結構的;還有一部分是橋梁防護建築物,如橋台兩側的翼牆和上下遊設置的防洪堤等。

橋梁按本身的結構形式和受力情況可分為梁橋、拱橋、鋼架橋、斜拉橋、吊橋等形式。

梁橋的承重構件是受彎力為主的主梁。主梁一般采用鋼材和預應力混凝土、鋼筋混凝土製造。目前世界跨度最大的梁橋當屬加拿大的魁北克橋。

魁北克橋建於20世紀初,後經改建,現成為公路鐵路橋。該橋跨越魁北克附近的聖勞倫斯河,橋全長986米,主跨度54864米。世界第一座用熟鐵板銜接的鐵路箱形梁橋是英國的布列坦尼亞橋。該橋位於英國威爾士北部,是跨越梅奈海峽的鐵路橋。橋全長460米,主跨度為140米,兩邊跨度各為70米,列車在箱形梁上通過,箱形梁即成為主要受力構件。這座橋始建於1850年,1980年完成重建。

20世紀50年代以後,箱形梁采用鋼製造。德國於1961年在萊茵河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度的鐵路鋼箱形梁橋,跨度為113米。

中國的梁橋有鄭州黃河新橋,是1960年建成的。新橋全長28898米,主要承力構件是鋼板梁,全橋鋼梁負重達12934噸。鄭州黃河新橋建成後,原來由比利時承建的於1905年投入使用的鄭州黃河內橋即變為備用橋。該舊橋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最長的橋,也屬於梁橋的範疇。

中國正在建設中的虎門大橋,是國內跨度最大的梁橋,設計跨度為270米,建成後可居世界第六位。海港縱橫

港口,是具有一定麵積的水域和陸域,是供船舶駛入和停泊、旅客和貨物的集散地。與鐵路的車站、航空運輸的航空港相對應。

港口的水域包括供船舶進出港口的水道、船舶停泊和進行裝卸作業的港池等。港口的陸域則主要包括碼頭、港口庫場、港區鐵路和道路等。

港口的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建的港口。但是大規模建設港口,則是產業革命以後。目前世界上進行國際貿易的港口多達2000個以上。其中吞吐量超過1億噸的有12個,鹿特丹港雄居榜首。

鹿特丹,是荷蘭人引以自豪的世界第一大港。它位於萊茵河和馬斯河的入海口上。是荷蘭和西歐的最重要的貿易門戶。它的腹地連接著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的工商業中心,四通八達的運河、公路、鐵路、空運使這座港口與歐洲主要城市成為近鄰。由此,鹿特丹港成為西歐散貨、原油、集裝箱的最大集散地。

鹿特丹建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先後建成了三大港區。目前港口總麵積達10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麵積約占五分之一。碼頭岸線長40千米,各類起重機400餘台,港作拖船500餘艘,實際上,鹿特丹港便是由分布在40千米長的一連串港口組成。有化工、石油、礦物、煤炭、食品等專用港口;有散裝及集裝貨物的港口。鹿特丹港的築港技術、管理水平很先進,裝卸作業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該港可以停靠25萬噸礦砂船和30萬噸油船。自1962年以來,它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年吞吐量一般均在23~29億噸左右,1993年曾達到309億噸,至今這一紀錄尚未被打破。

紐約港是僅次於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港。它最早於17世紀為荷蘭人建設,北美獨立戰爭勝利後進行大規模經營。1921年,紐約港務局成立,負責港口的規劃和建設。現在紐約港麵積高達1700多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達700多平方千米。全港有16個主要港區,深水碼頭線總長70千米。每年平均有4000多艘船隻進出,裝卸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較早地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港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