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第二大城鹿特丹,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彙合口,新馬斯河兩岸,距北海257公裏,又鄰近英國、比利時、法國、聯邦德國等西歐發達國家的主要工業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因而成為這些國家大宗進出口貨物的集散中心素有“歐洲門戶”之稱。1965年起躍為世界第一大港,貨物吞吐量131億噸。隨著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和歐洲共同市場的建立,更促進了鹿特丹港的繁榮。1982年有3萬多艘來自世界各地的遠洋海輪在這裏停泊,再加上20萬艘左右的內河船泊,貨物吞吐量達252億噸(1973年曾超過3億噸),居世界第一位。港內航道水深無閘,不淤、不凍、不移,並可免受風浪侵襲。港區水域麵積2910公頃,其中2148公頃供遠洋海輪使用;全港380個泊位,海船碼頭總長379公裏,可以停泊載重545萬噸的超級油輪。碼頭的專業化很強,分別設有石油、礦石、鋼鐵、化工品、汽車、木材、穀物、雜貨、魚肉、菜果、散裝貨、集裝箱等專用碼頭,此外還有客運碼頭、自裝自卸船碼頭和子母船作業區。港口設施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相當高,平均每6分鍾即有一艘海輪進出該港,而整個港口的職工隻有16000多人。港區現代化的水、陸、空交通,把港口與國內和歐洲各國重要城市連接起來。
荷蘭人民早在14世紀就建成鹿特丹市,並築港修碼頭進行港務作業。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個著名港市被毀於德國法西斯的炸彈之下。今天的鹿特丹,完全是戰後重建起來的。1982年市區人口576萬,僅次於首都阿姆斯特丹;包括近郊人口在內,達1024萬,居全國第一位。市內擁有發達的煉油、造船、化學、機械等工業,並是全國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造船最多的國家
在古代,我國的造船業非常發達,所造的海船船體大、載量多、結構堅,很能贏得外國商人的信任。據說阿拉伯商人經常租賃我國海船,往返於東南亞一帶。到宋、元時,我國造船技術,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外國人讚不絕口,把中國造船工人稱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匠”。
但到今天,在世界上執造船業牛耳的國家,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1967年它就已占據世界造船業的第一把交椅,依次是瑞典、英國、德國、法國、挪威、意大利和丹麥。
1969年,日本造船465艘,共1566萬載重噸,占世界造船量的527%。1973年,全世界下水的船隻總噸數是3100萬噸(不包括帆船、駁船及百噸以下的船舶)。日本就下水15673115噸,占世界造船量的一半以上。1986年造船噸位達818萬噸,堪稱世界上造船最多的國家。第一隻足趾移植再造手
世界上第一隻足趾移植再造手是由我國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完成的。
1978年10月,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於仲嘉及其他醫生為一位因外傷而喪失了雙手的病人,使用人造掌骨作支架,將病人兩腳的第二足趾遊離出來,應用顯微外科,通過十分細致的手術,成功地為患者再造了一隻兩個手指的右手,從而首創了用遊離足趾再造手的手術。這隻再造手,經過長達7年的觀察,情況良好,具有正常人痛、溫、觸的感覺靈敏度,可以做握、捏、撚、勾等多種基本動作,能提35千克重的物體,並能自如地寫字、畫圖、劃火柴、扣鈕扣等,生活基本能自理。
該院骨科在第一隻再造手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又造成了一隻具有3個手指的手。於1981年8月和10月分兩次手術,應用雙足為供趾,為一位缺失雙手的女病人再造成了具有兩個手指的兩隻再造手,從而開創了世界上第一例再造兩隻手的奇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斷手指再植的成功,顯微外科的發展,第二足趾遊離移植再造成拇指和手指手術的成功,都為遊離移植足趾再造成手指奠定了基礎。第一張人體X光照片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在研究克魯克斯管的真空放電時,發現了性質不明的X射線。他激動得難以自我抑製,一連幾天關在沃茲堡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裏進行試驗。倫琴的廢寢忘食惹怒了他的夫人。幾天後,他把夫人帶到自己的實驗室,向她講述了自己的新發現,並把一張黑紙包好的照相底片放在她的手掌底下,然後暴露在克魯克斯管照射下,拍得了曆史上第一張人體X光照片。這張珍貴的X光照片顯現出倫琴夫人的手骨結構,連那枚結婚金戒指的輪廓也在照片上留下了清晰的影子。
在倫琴發現X射線後不出一個月,維也納醫院就試著用X射線來指示人體內斷骨位置的所在部位。189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教授從一張X光照片中清楚地發現,由於一次打獵的意外事故射入受害者手中的獵槍子彈鐵砂,從此,人們進一步了解到X射線具有穿透肌肉等軟組織、拍攝骨骼和埋入人體內的金屬的本領。經過幾十年來的不斷努力改進和推廣應用,現在X光診斷已成為任何一家正規醫院必備的診斷手段了。
X射線轟動一時,風靡歐美大陸。各種報刊上充斥著手腳骨頭的恐怖照片,美國著名的“LIEF”(生活)雜誌於1896年發表了一幅開玩笑的漫畫。畫的上半部為3對男女體態婀娜地去赴宴,畫的下半部竟仿照X光透視對應地畫出了這6個人的骨骼架。人們對這項新發現的無知到了可笑的地步。首例心髒移植手術
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心髒移植手術,是南非開普敦格魯特·舒爾醫院的克利斯蒂安·N·巴納德教授(生於1922年)為首的30人小組,在1967年12月3日淩晨1時至6時5個小時內完成的。
接受心髒移植手術的是55歲的路易斯·沃希肯斯基;捐獻心髒器官的則是剛剛因病去世的25歲的戴妮絲·A·達維爾小姐。
可惜沃希肯斯基在手術成功後僅活了18天。最早應用於人類的腎移植
1947年,在美國波士頓的一家醫院中進行了首例腎移植。當時一位年輕孕婦患嚴重子宮感染,出現感染中毒性休克,10天來陷於無尿和深昏迷狀態。為了挽救這位年輕孕婦的生命,該院內科主任Thorn決定對病人進行腎移植術。他們采用屍體腎移植,手術後移植腎立即排尿液。由於這次腎移植給器官移植治療學做出了初次的貢獻,從此腎移植術進入了新的階段。1954年美國醫學家邁立爾對一位家庭婦女作了一次同孿生姐妹間的腎移植,取得了完全成功,成為目前世界上腎移植者存活時間最長的人。
經過21年的發展,到1968年已有20多個國家開展了腎移植工作,腎移植手術達到1200例。到1973年,腎移植竟一躍而達12389人次。目前,同種腎移植對於患晚期慢性尿毒症的患者來說,已經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對於同卵孿生之間的腎移植,已經能夠取得完全的成功。對於近親者的腎移植,則70%可取得存活2年以上的成果;在無親緣關係之間的腎移植的5年存活率已達到47%。其中存活期最長的已達到15年以上。當然,腎移植手術的費用比較昂貴,加上腎髒器官的來源也比較困難,所以腎移植術對於治療晚期尿毒症來說,在目前階段還不是可以普遍采用的療法,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革、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