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海嘯的發生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麵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隻在海麵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麵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千米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衝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海嘯逃生
感覺強烈地震或長時間的震動時,需要立即離開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處避難。如果收到海嘯警報,沒有感覺到震動也要立即離開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處避難。通過收音機或電視等掌握信息,在沒有解除海嘯警報之前,勿靠近海岸。
不是所有地震都引起海嘯,但任何一種地震都可能引發海嘯。當你感覺大地發生顫抖時,要抓緊時間盡快遠離海濱,登上高處。不要去看海嘯,因為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險來臨時就會無法逃脫。海嘯的多發區
世界海嘯多發區為夏威夷群島、阿拉斯加區域、堪察加——千島群島、日本及周圍區域,中國及其鄰近區域、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區域、新幾內亞區域——所羅門群島、新西蘭——澳大利亞,南太平洋區域、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北部及智利海岸,中美洲、美國、加拿大西海岸,以及地中海東北部沿岸區域等。
據1900~1983年的統計,太平洋地區共發生405次海嘯,其中造成傷亡和顯著經濟損失的達84次,即平均每年1次。地球在旋轉,人為什麼不會被甩下去呢?
我們知道,當我們快速轉動雨傘的時候,雨滴就會從雨傘的四周落下,但是地球也是在旋轉,可為什麼我們不但不會被甩下去,而且即使跳起來也會馬上著地呢?這主要是地球的引力吸引著地球上的物體的緣故。地球上任何物體要克服地球的引力飛出去,就得考慮必須超過多大的速度。我們以接近地球的表麵水平運轉的火箭發射後的第1秒為例,由於地球引力而使火箭在第1秒要下落大約5米,所以要想將火箭發射出去,就必須達到彌補這5米距離的速度,也就是必須以每秒接近8000米的速度發射出去。隻有這樣,火箭才不會落回地麵而是圍繞地球沿著圓形軌道運轉。而生活中我們彈跳速度遠遠低於火箭發射的速度,所以我們是不會從地球上掉下去的。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地球的轉動?
要解釋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先回想一下我們乘船的經曆。當我們乘船在江河裏航行時,兩岸的景色快速移過,我們就會覺得船行得非常快;如果我們乘輪船在大海裏航行,站在甲板上,海天一色,海鷗追逐著輪船飛行,看上去好像被吸在船旁邊一樣,那時船似乎航行得很慢。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大海裏的輪船航行得比江河裏的船快多了,可是為什麼我們感覺江河裏的船更快呢?
乘船在江河裏航行時,我們看到兩岸在迅速向後移動,常識告訴我們,江岸是不會移動的,於是我們意識到這是所乘的船在移動,而江岸移動得越快,表明船航行得越快。當我們乘輪船在大海裏航行時,由於外界沒有什麼明顯的物體可以判斷輪船在迅速行進,所以我們覺得船行得很緩慢。這在物理上就是一個參照物的選擇問題。地球是艘宇宙間的“小船”。如果在它運行的軌道旁,也有江河兩岸那樣的景色,我們就很容易感覺到地球的轉動了。可近處沒有這樣的東西,隻有遠處的星星似乎可以幫助我們。但星星離我們實在太遠了,在短時間裏,由於我們沒有可以對照的外界事物,因此很難感覺出地球的轉動。而且,我們周圍的一切物體,也與我們一樣隨地球一起轉動,所以,我們就很難感覺到地球的轉動。地球的公轉
地球的公轉,是地球圍繞太陽的旋轉,它公轉的路線叫軌道,公轉運行又稱軌道運行。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扁率為1/7000,太陽位於橢圓的兩個焦點之一的位置上。因而地球在圍繞太陽運轉的過程中,距離是有變化的。根據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行周期,每年1月3日前後地球距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日地距離為1470萬千米。7月4日前後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稱為遠日點,日地距離是15192萬千米。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旋轉。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軌道長度是94億千米,走完全程所用的時間是365天5時48分46秒,即1個回歸年。1年轉360度,大致每天向東推進1度,這是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平均每小時為108萬千米,每分鍾1800千米,每秒鍾約30千米。地球在近日點受太陽引力最大,運動線速度較快,每秒303千米;在遠日點受太陽的引力最小,旋轉較慢,每秒293千米。地球上的四季
我們都有烤火取暖的體驗:當我們正對著爐火時,感覺特別烤人,斜對著時,就不那麼熱了。其實地球四季的形成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軸始終與軌道麵傾斜成66度33分的夾角。由於地軸的傾斜,當地球處在軌道上不同位置時,地球表麵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是不同的。太陽高度大的時候,太陽直射,熱量集中,就好像正對著火爐一樣。而且太陽在空中經過的路徑長,日照時間長,晝長夜短,必然氣溫高,這就形成了夏季。反之,當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麵,熱量分散,相當於斜對著火爐。而且太陽在空中所經路徑短,日照時間短,晝短夜長,氣溫就低,於是就形成了所謂的冬季。在由冬季到夏季的過程中,太陽高度由低變高,氣溫慢慢升高,就到了春季階段。同樣道理,在由夏季到冬季的過程中,太陽高度由高變低,氣溫慢慢下降,於是就形成了過渡階段的秋季。由於地球永不停歇地這樣側著身子圍繞太陽這個“大火爐”運轉,這種冷暖便不停地交替著,從而形成了寒來暑往的四季。白天和黑夜
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太陽係的一個成員。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大火球,一刻不停地發出驚人的光和熱。太陽的光線照到哪個星球上,這個星球被照到的地方就變得亮亮堂堂,我們把這叫做白天,沒照到的地方就是黑夜。地球和其他星球一樣,也在不停地旋轉。當我們居住的地方轉到朝向太陽一麵時,就是白天;轉到背向太陽一麵時,就是黑夜。由於地球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轉動,每24小時恰好轉動一圈,白天和黑夜就會交替來到我們住的地方。為什麼一天是24小時?
一天24小時主要是根據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來確定的。我們現在所謂的“一年”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但是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地球本身還在自轉。地球自轉一周為地球的一天。由於地球公轉1周的同時自轉3652417周,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所以根據地球自轉規律,算出一天大約是23小時56分4秒。為了方便計算及人們的出行和生活方便,科學界就人為地統一規定一天為24小時。這樣每4年有一個閏年約增加1天,閏年是366天。未來每天會是25小時嗎?
一天有24小時是我們都熟知的定律,不過英國有天文學家研究後認為,隨著地球自轉速度愈來愈慢,將來每天可能會有25小時。英國達勒姆大學天文學家斯蒂芬森分析過去2700年日食及月食資料,證明地球轉速在公元前700年已在減慢。在53億年前,地球每天有21小時,在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每天則是23/小時。現在英國所采用的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每隔數年便要向後調校,在每一年的結束到第二年的開始時就要刪掉1秒。不過過去幾年則比較例外,這主要是由於東南亞大地震及之後引發的海嘯,導致地球自轉在2004年底加速,因此令一天縮短了大約八百萬分之一秒。地球上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