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50億~55億年前,雲狀宇宙微粒和氣態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地球形成後的最初幾億年裏,由於地殼較薄,加上小天體不斷撞擊地球表麵,地幔裏的熔融岩漿易於上湧噴出,在後來逐步穩定、冷卻的過程中,地球內部的變動造成地表的凹凸不平也相對成型,從而構成山脈、河流和海洋,這就是所謂由板塊構造等地質因素所形成的山。
此外,科學家最新的研究表明,氣候造山的因素也是存在的。比如冰河活動也會增加山峰和山穀的高度差異。在極冷的氣候中,冰河滑過地麵、切開山穀並刨出新的山穀。冰河在運動的時候帶走了石塊,這減輕了地殼的負擔。因為地球傾向於在一定的深度保持一定的壓力,當某處地殼的負重減輕了之後,地殼下麵密實的岩石便向上湧,以平衡壓力,這就引起了陸地的抬升,形成一座新的山峰。喜馬拉雅山是從海裏升起來的嗎?
在喜馬拉雅山陡峭的崖壁上,或在幽深的山穀裏,已經發現了許多古海洋動植物化石,包括三葉蟲、筆石、腹足類、腕足類、鸚鵡螺、菊石、瓣鰓類、珊瑚、苔蘚蟲、海膽、海百合、介形蟲、有孔蟲、海藻和魚龍等。這些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地區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它是從古老的大海裏湧現出來的,地殼上升的結果造成了這一切。珠穆朗瑪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的地方發現了生長在百萬年前的高山櫟和氈毛櫟化石,這些植物現在在我國西南地區海拔2200~3000米的很多地方仍有生長。雖然百萬年前的氣候狀況以及這些植物的生長環境、高度與現在不完全相同,但是據此仍可以粗略估計,喜馬拉雅山地區百萬年來大約上升了3000米,平均每1萬年上升30米左右。桂林山水的形成
桂林位於我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風景區。桂林的山非常奇麗,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蓮花、有的像刀劍。在大山的岩洞裏,有各種形態的鍾乳石、石柱、石筍,玲瓏剔透,千姿百態。一條秀麗的漓江,在柱立的奇峰中流動。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在於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點。桂林山水之所以這樣奇麗秀美,是因為那裏有很多的石灰岩。石灰岩特別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和河水溶解。經過千百年雨水、河水的侵蝕,桂林就形成了現在這樣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風景奇觀。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按照黃土風成學說的解釋,黃土高原是這樣形成的:在蒙古、中亞和我國西北一帶的荒漠地區,氣候幹燥,溫差很大,由於熱脹冷縮的作用,使岩石、沙礫等被“加工粉碎”成細小的沙子和粉塵。強勁的西北風將以百萬噸計的細砂和粉塵旋入天空,隨風南下,於是粗粒的先沉降下來聚成沙漠,細粒的則被飄移至秦嶺北麓,經過二三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黃土高原。
不過,近年來科學家發現有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麵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對此,有科學家又提出新的理論——黃土高原災變水成學說,認為黃土高原是喜馬拉雅運動帶來洪水泛濫,黃土沉積和新構造運動抬升形成的。盆地的形成
盆地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造成的。在地殼運動中,地下的岩層受到力的作用變得彎曲產生斷裂。這時有些岩層上升隆起,有些部分就下降凹陷。如果下降凹陷地區被隆起的部分所包圍,就形成了盆地的雛形。這些突起的部分往往是地殼中比較軟且並不穩定的部分,受到地殼運動的擠壓而劇烈褶皺,繼續升起而成為環繞盆地的山脈。至於盆地中間的地殼,通常是地殼中比較堅實穩定的部分,發生運動時,往往是整體大麵積地下降,這就進一步加劇了盆地地質構造的形成。地殼運動造成盆地這種地質構造以後,再經過風、水、陽光、生物等自然力的改造,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盆地風貌了。“火焰山”
根據《西遊記》一書記錄,唐僧師徒在赴西天取經的路上,途經“火焰山”難以行走。孫悟空向鐵扇公主借了把芭蕉扇,消滅了大火,方才重新踏上西行之路。書中描繪的“火焰山”是否存在呢?
事實上,這座烈火炎炎的“火焰山”,指的是我國的吐魯番盆地。吐魯番盆地沒有大火,為什麼書中要說它是“火焰山”呢?大家都知道,吐魯番盆地是天山山脈中的一個盆地,海拔-155米。那裏氣候幹燥,在夏季熊熊烈日照耀下,氣溫升得很高。況且盆地陷落很深,熱氣不易散發,因此6~8月的平均最高氣溫在38℃以上,大於40℃的日子也會有40天左右,最高氣溫會高達489℃。夏季地表的最高氣溫在70℃,沙漠表層的溫度可達823℃,因此當地流傳著“沙子裏麵烤雞蛋,戈壁灘上烙大餅”的說法。另外,吐魯番盆地中臥躺著一條紅色的砂岩,在夏季熊熊烈日照射下,把周圍照得火紅。酷熱的氣溫,滾燙的地表溫度,再加上紅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名不虛傳的“火焰山”。“紫色盆地”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遊,四川省東部。它的西麵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麵是雲貴高原,北麵是秦嶺和大巴山,東麵是巫山。四麵的高山,大部分海拔在1000~3000米之間,而盆地的底部,海拔是300~600米,從形狀來說,就像一個四周高、中間低的大盆子。盆地內部廣泛分布著起伏不大的丘陵,由於這裏的岩石是紫色頁岩,這裏的土壤為紫色土,一眼望去,到處都是一片紫紅的顏色,因此人們形象地稱它為“紫色盆地”。沙漠的形成
沙漠形成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幹旱和風,再加上人們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令土地表麵失去了植物的覆蓋,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幹旱氣候條件與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外,還要有豐富的沙漠物質來源,它們多分布在沉積物豐厚的內陸山間盆地和剝蝕高原麵上的窪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來自古代或現代的各種沉積物中的細粒物質。如中國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於古河流衝積物;騰格裏沙漠、毛烏素沙漠和小騰格裏沙漠的大部分沙源於古代與現代的衝積物和湖積物;塔裏木河中遊和庫爾勒西南滑幹河下遊的沙漠都來自現代河流衝積物;烏蘭布和沙漠和賀蘭山、狼山-巴音烏拉山前地區的沙丘來源於洪積-衝積物;鄂爾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來源於基岩風化的殘積物。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阿拉伯語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沙漠綠洲
如果你打開地圖看一看,就會發現:綠洲大多背靠高山,麵臨沙漠。高山上是一片冰雪世界,終年白雪皚皚。每當夏日,高山冰雪融化,融化的雪水彙成一條條河流。河流在上流動時,因地形陡峻,水流湍急,能挾帶大量沙石,甚至很大的石塊也能搬運。但是,出了山口以後,地形突然變得平坦起來,河流流速驟減,挾帶泥沙的能力大大降低,較大的石塊首先沉積下來,接著較細的石子和泥沙也沉積下來,堆在山口附近。同時,由於水分沿途的滲漏和蒸發,除水量較大的河流能流得較遠以外,許多河流往往不能一直流到沙漠的中心,就在半途隱入地下的沙子和卵石之中,成為地下水,有水自然就容易形成綠洲。居住在沙漠地區的人們,長期以來就引用河水或開發地下水來灌溉莊稼,供居民和牲畜飲用。所以,在沙漠邊緣、背靠高山的地方往往是綠洲分布的地方。為什麼沙漠會有各種顏色?
一般人都認為沙漠隻是枯黃色的,其實沙漠還會有其他各種顏色。如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有一片沙漠是紅色的;在美國南部的路索羅盆地有一片沙漠是白色的;中亞的卡拉庫姆沙漠是黑色的;而美國的亞利桑那沙漠是紅、黃、紫以及藍、白等各種顏色,真是五彩繽紛,絢麗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