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學者隊為,貝加爾湖中的淡水類海洋動物,原先生活在海洋中,以後不安於海洋生活,進入葉尼塞河,並不斷地向河流上遊運動,最終到達貝加爾湖,逐漸習慣了在淡水中生活,繁衍後代,便形成了在淡水湖中的“海洋動物”。冰川的形成
在南極、北極以及其他一些高山地區,因為氣溫相當低,一年降下的雪量大大超過被融化的雪量。雪就會越積越多,積雪越壓越緊。白天被融化的雪,到了晚上就又凍成了冰晶。冰晶與雪花結成白色球形晶體,就成為粒雪,粒雪經過合並壓實,而變成了蔚藍色透明的冰。這種冰的比重比普通冰小一點,叫做冰川冰。冰川冰積累到相當厚度,受重力作用,就從高處向低處流動,人們因此稱之為冰川。冰川大約每天流動1米以上,個別的流速能達每天20米。流動的冰川
我們都知道,冰是固體,怎麼會流動呢?原來,冰在強大壓力的長期作用下,會變得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夠沿著山坡緩慢地下滑,像一條長長的舌頭,這就是冰川。當它滑到雪線以下後,就會開始融化。不過並非一下子就化完了,還可以滑行一段距離,但終究是有限度的,不能像水流得那樣遠,流動的速度也很緩慢,一般一年不過向前移動幾十至幾百米。但冰川對地麵的刨刮作用卻是很強的,冰川所經過的地方常常造成深而寬的U形穀。南極的海上冰山
海上漂浮的冰山其實是南極大陸冰蓋破裂後,進入海洋的巨大冰塊。南極大陸中間高,四周低,像一個盾。數萬年不化的積雪在它上麵覆蓋了數千米厚的冰蓋。冰蓋自身的巨大壓力使它們不斷地向四周的大陸邊緣運動。在海邊,這些冰漸漸伸入水中,叫做陸緣冰。當它們伸入水中過多時,由於水的浮力,它們會折斷,成為一塊漂浮在海上的巨冰,這就形成了冰山。雪蝕作用
雪蝕作用是冰緣氣候條件下積雪場頻繁的消融和凍脹所產生的一種侵蝕作用。產生雪蝕作用的地區分布在沒有冰蓋的極地和亞極地以及雪線以下、樹線以上的高山帶。那裏年均氣溫為0℃左右,屬於永久凍土帶。雪場邊緣的交替凍融,一方麵通過冰劈作用使地表物質破碎;一方麵雪融水將粉碎的細粒物質帶走,故雪蝕作用包括剝蝕和搬運兩種作用。隨著雪場底部加深,周邊擴大,山坡上逐漸形成周邊坡度小的寬淺盆狀凹地,即雪融凹地。其形態、成因和空間分布均不同於冰鬥,但兩者又有聯係。當氣候進一步變冷、雪線下降時,雪蝕凹地可發育成冰鬥;反之,氣候轉暖、冰川消退時,冰鬥可退化為雪融凹地。
不同自然地理條件下的雪蝕作用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在緯度較低、降水量大、年凍融日數多的地方,雪蝕作用速率較快,雪蝕凹地深、麵積大。如中國東北小興安嶺地區,雪蝕凹地十分普遍。反之,在緯度高、降水量少、夏溫低的地方,雪蝕作用就弱。地麵坡度的影響是:坡陡>40°,雪場不易存在;平地上雪蝕作用極慢;30°左右的坡地上,雪蝕作用最為活躍。泉水能治病
泉水不是平時人們生病時服用的化學合成藥物,那為什麼有的泉水會有為人治病的本領呢?
水是一種本領強大的溶劑,地下含有許多種礦物,地下水在地下流動時.溶解了它所流經地區的可溶礦物。由於流經地區不同,地下水的礦物含量和種類也有所不同。而泉水是從地下湧出地麵的地下水,所以泉水裏含有不同的礦物成分,我們把含有大量礦物質的泉,叫做礦泉。礦泉裏不僅含有礦物,而且還含有氣體,這就是有的泉水可治療某些疾病的原因。
出產石油的地區,礦泉水裏含有比較多的硫化氫,這種礦泉水能輔助治療心髒病和風濕病。有的礦泉水在地下碰到了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就帶著一些放射性元素一起流出地麵,隻要在它剛流出來時加以利用,會對一些疾病起到特殊的治療作用。
當然,礦泉水也不都是對人體有益的。經過醫生化驗,患有肺結核等病的人,如果喝了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和鐵質泉水,不但不會治愈疾病,反而會加重病情。有些含有銅鹽的泉水,人喝了以後,輕者聲音嘶啞,重者喪命。所以,礦泉水是不能隨便亂喝的。按時噴射的泉水
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蘭縣有一處奇特的泉水,它在每天8時、12時、17時這三個時間段的前後都會準時噴出水來,噴水時間長達50~60分鍾。不僅如此,這個泉水還具有能預報氣象的奇特現象:每當噴出3米多高的渾水時,人們就知道將要下雨了。地質學家們將這種噴一會兒、歇一會兒的泉,稱之為“間歇泉”。
科學家研究後發現,間歇泉之所以能按時噴出泉水的原因,是因為這兒的泉水是在地層下強大的蒸氣壓力下噴出地麵的。在地下,地下水與熾熱的岩漿相混合,溫度不斷升高,再加上這種泉眼的裂縫不僅窄而且深,導致深處的熱水與土層的冰水對流起來很困難。造成上層的仍然是冷水,蒸氣與熱量不能出來了,蒸氣越積越多,壓力越來越大,當壓力到達一定程度時,就把這些縫隙中的水壓了出來,形成噴泉。如果泉水一旦噴出來,壓力馬上減少,於是泉水停止噴出。等到了一定的時間,壓力又重新聚積,到了一定的程度時,泉水又重新噴發。因為泉水的信道長度是一樣的,每次噴發的時間間隔也就相同。這樣就出現了“報時泉”。
前麵所說的預報氣象的泉水,是因為每當遇到下大雨時,大氣中的壓力就會發生巨大變化,就引起泉水內的壓力改變。當大氣的壓力變化時,泉水就能馬上反映出來,也就有預報氣象的效果了。溫泉的形成
溫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地殼內部的岩漿作用所形成,或為火山噴發所伴隨產生,火山活動過的死火山地形區,因地殼板塊運動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還有未冷卻的岩漿,均會不斷地釋放出大量的熱能。由於此類熱源之熱量集中,因此隻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層,不僅會受熱成為高溫的熱水,而且大部分會沸騰為蒸氣。
另外一種則是受地表水滲透的循環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說當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滲透,深入到地殼深處的含水層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熱加熱成為熱冰,而深層熱水多數含有氣體,這些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當熱水溫度升高,上麵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層阻擋去路,會使壓力愈來愈高,以致熱水、蒸氣處於高壓狀態,一有裂縫即竄湧而上。熱水上升後愈接近地表壓力則逐漸減少,由於壓力漸減而使所含氣體逐漸膨脹,減輕熱水的密度,這些膨脹的蒸氣更有利於熱水上升。上升的熱水再與下沉較遲受熱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反複循環產生對流,在開放性裂隙阻力較小的情況下,循裂隙上升湧出地表,熱水即可源源不絕湧升,最終流出地麵,形成溫泉。海洋的形成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地球周圍的天空中水汽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汽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彙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缺氧的。由於水分不斷蒸發,反複地形成雲和雨,重新又落回到地麵,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彙集於海水中。這樣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海水就慢慢變成了今天的鹹水。
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麵,於是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裏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在海洋裏產生了有機物,主要是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然後慢慢積累,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就開始登上陸地。就這樣,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以及地質曆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藍色的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