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想知道]
在法國巴黎的列捷範斯大街,人行道上築有4米高的玻璃高牆。這堵玻璃高牆的作用是隔音,因為在街道兩旁有許多的商店、住宅,玻璃高牆可將汽車的噪音擋住,而且還不妨礙看街道兩邊的城市景色。
在北京市三環路的某些離住宅區很近的地段,也築有玻璃高牆,以擋住汽車的噪音。最初的軌道是用石頭砌成的嗎?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火車軌道都是用鐵做成的,但是最初的軌道並不是鐵的,而是用一塊塊石頭砌成的,後來又出現了在英國煤礦十分常見的木頭做成的軌道,當然,那時候在上麵行駛的並不是火車,而是馬車。
到公元1712年,紐可門發明了蒸氣機車,使礦石的產量大大提高,鐵的產量也隨之上升,所以出現了用普通鐵板鋪設鐵路。後來,為了防止車輪出軌,采用了“L”形鑄鐵軌。到了18世紀中葉,車輪內緣出現一圈突出的邊,取代了鐵軌上的附加邊,接著又經過了很多年的改進,鐵路才變成現在這樣。
[我還想知道]
1814年,英國發明家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並改進了鐵軌使它能承受更大的壓力,他本人被尊稱為“鐵路之父”。
世界上第一條貨客運鐵路是以從斯多克敦出發到達達林敦的。火車在鐵軌上行駛是為了既快又安全嗎?
火車的車身和車輪是鋼鐵做成的,拉的貨物和乘客又很多,所以每節車廂都很重。它如果在普通的柏油路上跑,就會陷到地裏去,一步也走不了。就算能走起來,由於火車又長又重,慣性大,不能說停就立刻停下來,這是很危險的。因此,火車隻有在鐵軌上才能跑。鐵軌上沒有其他車輛或行人,這樣才能跑得又快又安全。
為了不使火車從鐵軌上掉下來,人們在車輪的內側安裝了一個比車輪大一圈的邊,使車輪邊緣恰好被兩根鐵軌內側擋住,而不易從鐵軌上脫落。
另外,要想在轉彎時不使車輪從鐵輪上脫落,就要使轉變處的鐵軌比內側的高一些。如果轉彎處的外側鐵軌不比內側鐵軌稍高一些,外側車輪就會從鐵軌上抬起來,火車就有可能從鐵軌上掉下來。
[我還想知道]
美國一家公司正在試驗一種高速廉價、能直達終點的電腦列車。它是把輕軌列車和高速列車相結合的一種列車。
在世界上,至80年代末就有268個城市擁有了用電拖動的列車——無軌電車。機器人代替人駕使火車更安全嗎?
車是幫助人行走,或者代替人運物的工具。車最早是由人推或馬拉人駕馭,後來是用動力驅動由人駕駛行走的。
火車是在鐵軌上行駛的,如果不用司機駕駛,就要由自動裝置使火車按時啟動,在途中控製行車速度。到站(或遇有停車信號)時自動減速、自動停下來。
20世紀初,在英國倫敦新維多利亞地下鐵路線上,駕車的是一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的“眼”、“耳”、“手”、“腦”是分別放在各處的,但是它可以和真人司機一樣有開車、停車、加速、減速、開車門、關車門等動作,車開行得安全、穩當。
現在,對於高速列車來說,用人來觀察線路上的信號機實現刹車、停車等已無法滿足要求。因為鐵路線路上“閉塞區”是一兩千米,當司機看見信號機再進行製動列車,也需要一兩千米才能使列車停下來。如果列車速度更高,則列車由人駕駛是無法實現安全行車的。
[我還想知道]
工廠裏為運送材料和產品的有一種像公共汽車那樣的自由行駛的無人小車。它在規定的各個站之間可以自由行駛,並且能行駛到規定的地點。
無人小車上裝有傳感器(比如接近傳感器、紅外線測距儀等),可以測出自己前後左右是否有障礙物。如果有障礙物,就自動減速,等障礙物過去了再加速繼續前進。如果障礙物不動,它可以自動繞過去。火車刹車後由於刹車閘摩擦力
有限而不能立即停住嗎?一列火車一般都由一個火車頭和幾十節車廂組成,再加上它裝載運輸的貨物和乘客,少說也有幾千噸重。火車又以每小時100千米左右的速度在摩擦力很小的鋼軌上飛駛,它移動的力量太大了,要讓它停下來,光刹車頭是刹不住的。解決的辦法就是在火車頭後麵掛搭的所有車廂輪子上,都單獨安裝一個刹車閘。司機隻要按一下總刹車的開關,就能遠距離操縱這些刹車閘,同時把各個輪子緊緊刹住。隻不過,由於高速行駛的火車移動力量太大,刹車閘摩擦力有限,所以,火車總是會繼續向前滑行很長一段距離以後,才能完全停住不動。
[我還想知道]
火車裏不具備收音機工作的條件。收音機依靠磁性無線接收電台信號,正常情況下,天線接收到無線電波後經過收音機各部分的工作,人們才能聽到聲音。而火車車廂是由金屬薄板圍製而成,不能透電波,起到屏蔽作用。無線收不到無線電波,收音機無法正常工作,所以就不響。
1909年9月24日,我國第一條自行修建的鐵路——京張鐵路,全線通車負責修建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是詹天佑。拖拉機前後輪因作用不同而不一樣大嗎?
在繁忙的耕種季節,經常可以看到正在工作的拖拉機。這時小朋友們會問,為什麼拖拉機的前後輪不一樣大呢?這是因為它們的各自作用不同的緣故。拖拉機的前輪是管引導前進方向的,前輪做得小一些、窄一些,拖拉機手在調整方向轉動前輪時,地麵對它的阻力就小,這樣不僅操縱靈便,而且節省發動機的動力。
後輪做得既寬又大,是因為拖拉機在田地裏操作時,必須在後麵拖拉像播種機、插秧機等作業機。這些機器都是用金屬製造的,很重,與拖拉機連在一起,它們的重量和拖拉機自身的重量合成的重心就落在後輪上。後輪承擔的重量比前輪大得多,隻有把輪子做得又寬又大,使它與地麵的接觸麵大一些,才能把多承擔的重量分散到地麵上去,這樣,拖拉機前後輪負載的重量不至於相差太大。
[我還想知道]
19世紀50年代,第一批內燃機問世了,法國工程師魯諾瓦改造了瓦特發明的新型蒸汽機,用煤氣推動了兩衝程內燃機。
如果把路修成圍著山一圈圈地向上盤升,就使路的坡度降了下來,車無論如何上下都不會覺得吃力。因此,山間公路都是盤山修築的。人類為了生存才建造了船嗎?
船的發明不歸屬於具體哪一個人,也不是哪一個曆史時期的人類發明的,而是全人類幾千年智慧的結晶。自從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後,為了生存,要渡河和捕魚,就有了對船的需求,也就開始了設法創造能浮在水上、載人載物的交通工具。
最初,人們是利用漂流的樹木渡河,以後人們將木頭稍做加工,扶著木頭過河,之後,人們又學會了用木頭或竹子綁成筏子渡河。
由於用木筏和竹筏載人或載物時,河水很容易把人或物品弄濕,所以,慢慢地,人們又設計出了中間是空的獨木舟,後來,為使木船不容易翻,又在獨木舟的旁邊固定上了橫木。
就這樣船的形狀及功能不斷地被人類改進和加強,到現在人們已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出速度飛快的水翼船;可在陸地上行駛的氣墊船;不燒油的核動力船、超導船、太陽能船等等。
[我還想知道]
我國古代造船技術很發達,在7~9世紀唐朝建造的大型船能坐150人。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長147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有水閘幫忙才得以通過巴拿馬運河嗎?
巴拿馬運河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重要水運航道。因為運河的水麵高出海平麵約26米,船隻無法直接通行,因此人們在運河的兩端安裝了好幾道水閘。輪船通過運河時,先開到水閘內,然後關上水閘,往裏麵放水,使水位升高。這樣,船隻就能順利地通過了。
1903年11月,美國獲得單獨開鑿運河的權力,於1904年動工,1914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