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談藍色的惡魔

“轟炸機”可不是真正的飛機,它是一隻禿鷹。這隻禿鷹的嘴巴又大又尖,爪子好像鋒利的刀子,烏褐色的兩隻翅膀舒展開來足足有2米多長。這隻威武雄健的禿鷹被挑選為1984年在洛杉礬舉辦的第23屆奧運會開幕式的主要角色之一,因為它將代表美國在運動會會場上空繞飛幾周。屆時,它將成為成千上萬人眼裏的“明星”。

“轟炸機”知道自己肩負著如此重大而光榮的曆史使命,因此格外起勁地按照監護人的指揮到運動場上空試飛。

開始,監護人對“轟炸機”的彩排非常滿意。可是,過了幾天,監護人發現“轟炸機”越飛越沒勁了,吃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了。在精心喂養了幾天後,就要臨近運動會開幕的日子了。“轟炸機”不得不重振精神,到運動會會場四周進行試飛。它展開巨翅在空中飛著飛著,突然一個俯衝,墜下地來,監護人趕緊跑過去,隻見可憐的禿鷹翻了兩下眼皮,悲哀地慘叫了一聲,一動也不動了。

監護人十分傷心,但又很奇怪,他對“轟炸機”的護理和訓練都是相當正確的,它怎麼會死去的呢?於是要求獸醫解剖屍體來確定死因。獸醫按照他的要求做了,驚奇地發現“轟炸機”患的是肺塵病、血液中毒和血管破裂。經研究分析,這些病症都是由煙霧誘發的。各家報紙競相報道,是臭名遠揚的“洛杉磯煙霧”殺死了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演員”。“洛杉磯煙霧”是一種光化學煙霧,最早出現在汽車城洛杉磯。

洛杉磯是太平洋沿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座濱海城市。原來那裏風光秀美,氣候宜人,千姿百態的綠色植物和隨意走動的城市小動物與人們和諧相處,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生態畫麵。著名的電影中心好萊塢就坐落在它的西北郊。洛杉磯被人譽為“天使之城”,是一個令人駐足的遊覽勝地。

隨著洛杉磯地區石油工業的開發,飛機製造工業、化學工業、交通業以及其他行業的迅速發展,人口開始激增,交通也發達起來了,這個有700多萬人口的城市,汽車多達數百萬輛,每天耗費汽油600多萬加侖。

這座城市40年代就出現了一種淺藍色的刺激性煙霧,有時幾天不散,使許多人喉頭發炎,眼鼻受到刺激,而且有不同程度的頭痛,嚴重的會造成死亡。洛杉磯一年中有數十天煙霧嚴重,因而又被人稱為“美國的煙霧城”。

經過七八年的調查,終於弄清了原因。1951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密特教授提出洛杉磯煙霧不是二氧化硫引起的,而主要是汽車尾氣中未燃盡的大量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引起的。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形成,還與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有關。洛杉磯三麵環山,一麵臨大洋,形成50千米長的口袋形盆地。由於東南北三麵山脈的阻礙,隻是西麵刮來海風,因而光化學煙霧擴散不出去,長期停滯在市內,毒化空氣,形成汙染。

1955年9月,嚴重的大氣汙染再遇上氣溫偏高,洛杉磯煙霧濃度更加高了,結果兩天之內就有400多名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相當於平時的3倍多。這就是臭名遠揚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光化學煙霧不僅危害人體健康,而且使家畜患病,破壞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物;還會使橡膠老化,染料褪色。

由於光化學煙霧使空氣渾濁,空氣能見度差,影響汽車和飛機的安全行駛,車禍和墜機事件也會增多。

光化學煙霧可怕又可恨,人們管它叫“淡藍色的惡魔”。

光化學煙霧是由人為汙染源,主要是汽車廢氣的和化石燃料的燃燒排入大氣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等一次汙染物在太陽輻射的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汙染物。它是氣體汙染物和氣溶膠的混合物,是一種具有刺激性而帶淺藍色的煙霧。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如遇上逆溫或不利於擴散的氣象條件,煙霧便會積聚起來,造成光化學煙霧汙染。這種煙霧最早見於美國洛杉磯,那裏的汽車成災,地形比較特殊,所以也稱做洛杉磯型煙霧。現在光化學煙霧在日本東京、大阪,澳大利亞的悉尼,意大利的熱那亞和印度的孟買等大城市也時有出現。20世紀70年代我國蘭州的西固石油化工區也發生過這類煙霧事件。

光化學煙霧的特征是煙霧彌漫,大氣能見度顯著降低。它一般發生在相對濕度較低、氣溫為24~32℃夏季晴天的日子裏,汙染高峰出現在中午稍後一些時候,傍晚自然消失。

光化學煙霧對人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睛紅腫和喉炎,或誘發各種呼吸道炎症。

通過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有害氣體是形成光化學煙霧的主要物質。所謂光化學煙霧,就是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強烈的太陽光照射下,形成的一種有害物質。光化學煙霧主要傷及人的眼睛和呼吸道,嚴重時也可危害人的神經係統。光化學煙霧對少年朋友的危害尤為明顯,這是因為少年的身體發育正處在快速生長階段,新陳代謝明顯高於成年人,這時對如光化學煙霧之類的有害物質比較敏感,所以少年朋友對光化學煙霧的防範更應注意。1980年8月和9月,在我國西北工業重鎮蘭州市就連續兩次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據調查,受這兩次光化學煙霧事件傷害的2500人中,多數為未成年人。其中76%的人眼睛流淚、怕光;49%的人感到頭暈、惡心;37%的人感到頭痛;36%的人咳嗽、胸悶、呼吸困難。這種例子並不典型,其實在美國洛杉磯發生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曾經導致400人死亡,這在當時成為爆炸性的新聞而震驚世界。光化學煙霧不但對人體十分有害,對植物和動物的生長也是非常有害的。光化學煙霧可以造成植物枝葉枯黃直接導致農作物大麵積減產甚至死亡,給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一旦光化學煙霧形成,在它消失之前,必然或多或少地給人體和植物以及動物造成傷害。擁抱藍天

在當今世界上,大氣環境問題已經衝破狹小的地域限製,成為跨越國界、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全球性的氣溫升高,大氣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危害造成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波及到地球的各個角落。但人類不可能坐以待斃,人類已經組織起來,製定有關條約,加強治理汙染的國際合作。

在1996年5月,法國一個名叫“渴望新鮮空氣”的組織,在巴黎發起了反對空氣汙染的全國行動。有1000~4000人響應號召上街遊行,同時在法國各地也組織了一些活動。在首都有4000人或徒步,或騎自行車,或滑旱冰在巴士底廣場到美麗城公園空氣館之間遊行。在圖盧茲,40來人響應自行車協會的號召聚集在市政廳廣場,要求發展城市自行車交通。遊行者大多騎著自行車,他們穿過市中心的大街小巷,要求采取緊急措施以減少城市的空氣汙染。在波爾多和普瓦東蒂埃,大約70人騎自行車在市中心遊行,散發傳單。在米盧斯,有10多人上街遊行。在裏昂,數十名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身著工裝,頭戴防毒麵具在市中心抽取空氣,並要求駕駛汽車的人“自我檢查”,以控製城市的汙染。據該組織說,每年因空氣汙染造成的死亡人數達數百人,而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是限製汽車的數量。他們提倡發展像自行車這樣的“清潔的”運輸工具。

治理大氣汙染,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否則將事與願違。希臘雅典的事例很耐人尋味。雅典的空氣汙染十分驚人,這些汙染源主要是汽車尾氣中排出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等廢氣。因此迫使政府不得不宣布禁止車輛在市中心通行,工廠停止生產,甚至建議大人和孩子不要上街。並且對新車課以高稅,以限製人們購置車輛,但結果並不理想。那些買不起新車的人,便想方設法延長舊車的使用壽命,結果反而加重了空氣汙染。同時,政府一麵提高車價,一麵又對汽油價格進行補貼,使其石油價格在歐洲是最低的,這一政策反過來又刺激人們去買車。如此惡性循環,不但未解決問題,反而越弄越糟。可見一套合理的政策體係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墨西哥城當局近10年來,為扭轉汙染嚴重的形勢,花費巨額資金,先後宣布了7項計劃,其中包括“今天禁止汽車行駛”這樣一些著名的措施。但是,這些計劃實施所取得的成果卻不盡人意。汙染仍在繼續增加。據該市衛生局1995年5月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在墨西哥城,有30%的兒童體內含鉛量超過國際規定的標準。然而與墨西哥城情況相反,日本東京的汙染得到了全麵控製。其實早在70年代,東京也是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但是日本政府在發展工業的同時,采取了一係列防止汙染的嚴格措施,從而控製了汙染。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裏也因為政府的重視而使得該市成為汙染指數最低的歐洲國家首都之一。看來治理空氣汙染,一在政策,二在科技。如果政策失當,則有逆水行舟之危。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引進經濟發達國家的技術,改變自己原有的落後工藝是治理大氣汙染的重要方向。中國的燃燒結構是以燃煤為主。因此,防止酸雨和煙塵等就應從改變燃燒結構、排煙脫硫、改進燃燒技術起步。采用熱電聯用、集中供熱等方式取代分散供熱。這樣鍋爐效率可達80%,節煤40%。既節約了能源,又便於集中進行煙塵淨化。

全國人大常委會環保執法檢查組,於1996年5月對首鋼公司的大氣和水汙染進行了檢查。檢查組對首鋼在經濟建設及環境汙染治理方麵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同時也指出了嚴重的大氣及水汙染現狀,並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檢查組強調,首鋼的環境問題,既有曆史原因,也有現實因素。

當前關鍵要提高環保意識,始終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進一步轉變經營方式,改變追求規模、追求數量和高投入、高汙染、低效益的傳統經營模式,把注意力放到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上來;同時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行清潔生產,努力降低物耗能耗,減少汙染物的排放,為改善首都的環境狀況作出新貢獻。

今天,世界各國已經都來關心大氣保護了。人們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加緊了對大氣汙染的治理。在許多城市,“黑龍”、“黃龍”、“灰龍”被縛住了,“淡藍色的惡魔”被驅走了。昔日以公害聞名的洛杉磯又恢複了原來秀麗的景象,再度成為旅遊勝地。世界著名的霧都倫敦,再也沒發生過煙霧事件,並且已經是無煙城市了,曾經消失了的100多種小鳥又飛回來在枝頭歌唱,為現代大都市增添了情趣。日本東京消失多年的蜻蜒、螢火蟲等又回來了。我國的環境模範城市:廈門、珠海、大連、深圳……向世人展現迷人的風姿。在同一片藍天下,為了保護空氣的清新,為了不讓那些可怕的大氣公害事件發生,全人類都在進行著努力。人類的覺醒

人類早期的環境問題,主要是農業生產活動引起的自然環境的破壞。古代文明國家早已有了關於保護自然環境的法律規定。2000多年前,我國秦朝就製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環境法《田律》。《田律》規定春天不準到山林裏砍伐林木,不準堵塞水道;不到夏天不準燒草作肥料,不準采挖剛發芽的植物,不準捕捉幼獸、幼鳥等等。

產業革命後,隨著工業的發展,出現了大規模的工業汙染。從19世紀中葉開始,美、英、法、日、俄等國家陸續製定了防治汙染和保護自然的法規。

20世紀50~60年代,環境汙染、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日益嚴重,甚至發展成災難性的公害,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認真對待並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其中包括製定一係列環境保護法規。環境法就是從這時候得到壯大發展,迅速地從傳統的法律中分離出來,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內容廣泛的,新的法律。

經過10年試行,我國於1989年正式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