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法的製定,使人們能依據法律調整同環境有關的各種社會關係,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限製在最小限度內,以維護生態平衡,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最早提出要保護環境的是美國女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
卡森1907年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一個風光秀麗的小鎮,她從小就十分熱愛大自然。青年時代她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開始,她的專業是英文,大學三年級時,她選修了生物課,並對森林、海洋產野生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改學生態學,1929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生態學碩士學位。此後,她在馬裏蘭州州立大學教授生態學,並利用暑假時間從事海洋生態的研究工作。從40年代起,卡森陸續撰寫了《在海風下》《我們周圍的海洋》《海洋邊緣》等有關海洋和海洋生物的著作,這些著作先後出版,其中《我們周圍的海洋》一書獲得國家圖書獎,並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售出20萬冊。
40年代,卡森和幾位同事注意到政府濫用DDT等新型殺蟲劑的情況,並對此發出警告。從1955年起,她花了4年時間研究化學殺蟲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她不辭辛勞地奔走於大麵積施用過化學殺蟲劑的地區,親自觀察、采樣、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寫成了《寂靜的春天》一書。
《寂靜的春天》生動地描寫了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嚴重汙染的景象,闡明了人類同大氣、海洋、河流、土壤、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揭示了有機氯農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它告誡人們,人類的活動已汙染了環境,不僅威脅著許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類自己。書中明確提出了20世紀人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環境汙染。
《寂靜的春天》出版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轟動,很快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並在群眾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久,環境保護運動便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了。
60年代初,卡森繼續從事研究工作。由於勞累過度,並因長期接觸化學藥劑,她受到汙染,患了癌症。1964年,卡森告別了人世。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拯救環境的事業。國際綠十字會
國際紅十字會作為全球最大的群眾性的救死扶傷和社會福利團體,在國際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享有崇高的聲譽。
1993年4月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了一個“國際綠十字會”,這是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各國議會首腦環境大會上提出來的。
國際綠十字會的宗旨是:“保護自然環境,確保人類和所有生物的未來,通過一切活動促進價值的變換,以建立適當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與國際紅十字會的宗旨相對應,其職能為拯救因環境、人口問題而處於瀕危狀態的地球,對環境受到破壞的現場給予救援,進行日常的環境教育等。
國際綠十字會在組織上以“全球論壇”為基礎,該論壇由宗教、科學、文化等各界代表和各國議員組成。在和平共處,發展經濟的今天,環境保護問題日趨重要,所以國際綠十字會的成立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隻有一個地球
人類自誕生起,一切衣、食、住行及生產、生活,無不依賴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星球。地球上的大氣、森林、海洋、河流、湖泊、土壤、草原、野生動植物等,組成了錯綜複雜而關係密切的自然生態係統,這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長期以來,人類把文明的進程一直滯留在對自然的征服掠奪上,似乎從未想到對哺育人類的地球給予保護和回報。在取得輝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時,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卻使得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星球滿目瘡痍。人口增長和生產活動的增多,也對環境造成衝擊,給環境帶來壓力。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程的巨大障礙。地球森林麵積,1862年約為55億公頃(1公頃=10000平方米),到20世紀70年代末隻剩下不到26億公頃。由於熱帶雨林對調節全球氣候有重要作用,大麵積地砍伐,將產生嚴重的後果,由於不合理的耕作製度,世界上被風蝕、鹽堿化的土地日益增多。據聯合國有關部門估計,由於土壤遭到侵蝕,全世界每年損失240億噸沃土,沙漠化土地擴大600萬頃,如果繼續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加上城市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占用大量農田,全世界現有的耕地20年後將損失1/3,世界糧食生產將受到嚴重威脅。另外,由於野生生物的棲息地大量消失,人類又肆意捕殺這些生物,且環境汙染日益加重,世界上植物和動物的遺傳資源急劇減少,這對人類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認識到,環境問題嚴重製約著發展。不解決它,不僅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會受到影響,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也會受到嚴重的威脅。1992年,在巴西的裏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會上,全體代表為地球靜默了兩分鍾。這兩分鍾的靜默,代表全人類在向地球懺悔,在反省,在思索:我們隻有一個地球!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飲用水源問題普遍而複雜。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和汙染防治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身體健康,控製飲用水水源汙染,改善飲用水水質是舉國上了普遍關心的大事。幾十年來,我國在飲用水水源保護上做了許多工作。70年代以來,各省、市、自治區陸續製定了關於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或條例。這些法規和條例在飲用水水源保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其中明確規定了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各項條款。1989年國家環保局、衛生部、建設部、水利部、地質礦產部聯合頒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防治管理規定》。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已經走上了法治的軌道。
各地在保護飲用水水源中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都有明確規定,並有具體的保護機構和保護辦法。在飲用水源地裏通常還劃分為一級和二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是以取水口為圓心、半徑100米的區域,也包括陸域。二級保護區是從一級保護區的邊緣開始,上遊1000米、下遊100米(主要指河流)。對於設置兩級保護區仍然不能滿足要求的,還可以設置準保護區,即以二級保護區的邊緣為起點,上遊1000米、下遊50米的區域(主要指河流)。對各級保護區實施不同的保護要求。
在準保護區裏,間接或直接向水域排放的汙水,必須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廢水排放標準。當不能保證取水口的水質要求時,在該區域排放的汙水也必須削減排放量。
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可能會與局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矛盾。例如北京市曾經考慮大力發展密雲水庫的旅遊事業,並已開始實施,經過多方麵的激烈爭論,最後確定密雲水庫為水源保護區,對旅遊及水產事業作了嚴格限製,並頒布了北京市密雲水庫、懷柔水庫、京密引水渠道水源保護暫行辦法,對北京市的水源保護起了良好的作用。
要改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水質,根本的出路在於控製和治理汙染源,例如北京修建了西郊汙水幹線工程,把汙水截住,不讓汙水流入水源保護區。此外,還在水源上遊修建了一批中、小型的汙水處理廠,切斷汙水對水源的汙染,構成北京上遊保護飲用水源的防線。
飲用水水源保護是大家的事情,光有一兩個部門很難做好這樣一件重要的工作,它需要大家的努力共同完成。
英國在經曆了1952年和1956年兩次倫敦煙霧事件,付出了血的代價後,首先於1956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令》。法令禁止倫敦市的居民、工廠和發電站燃燒煤,家庭煮飯取暖改用煤氣和電,分區實施,由政府給予經濟補貼。工廠和發電站也照章辦理。這個辦法果然生效,幾年後,倫敦終於摘掉了一度被稱為“黑都”的帽子,變為比較清潔的城市。香港是在1959年頒布的《清潔空氣法令》的,規定了煤煙控製區;1969年又公布了《街道交通規則》,限製車輛廢氣的汙染程度。洛杉磯市於1961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令》,禁止在家庭後院焚燒垃圾,並要求所有的新工業設施設置空氣汙染控製設備。市政當局還建立了三級警報係統:當煙霧達到一定程度時,發出一級警報,禁止私人車輛開行,並警告工廠停工;當煙霧較嚴重時,發放二級警報,除救火車、救護車、警備車等執勤車輛外,禁止其他一切車輛運行;當煙霧極度嚴重時,拉響三級警報,宣布全市進入緊急狀態。美國眾、參兩院於1970年正式通過《清潔空氣法》,建立了國家空氣質量標準及對一些新的危險汙染物的排放標準。日本於1971年6月頒布《惡臭防止法》,1975年4月對排入大氣的汙染物開始采用總量控製。
我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於1973年8月在北京舉行,會後從中央到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都相繼建立起環境保護機構,製定各種規章製度,加強對環境的管理。1974年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中國第一部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汙染和其他公害的綜合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在1979年9月13日的五屆人大常委會上通過,同日公布施行。《環境保護法》在第三章中明確規定,在大氣汙染方麵要求“一切排煙裝置、工業窯爐、機動車輛、船舶等,都要采取有效的消煙除塵措施,有害氣體的排放,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該法還規定了獎懲條例,凡對汙染和破壞環境、危害人民健康的單位可予以批評、警告、罰款、或責令賠償損失、停產治理。嚴重汙染和破壞環境,引起人員傷亡或者造成重大損失者,應承擔行政責任、經濟責任,直至刑事責任。《環境保護法》已於1989年正頒布實。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它關係到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關係到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成敗,關係到當代人的切身利益和子孫後代的利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決不是權宜之計。保護環境,合理使用自然資源,防止汙染和公害是一個戰略問題。由於它涉及麵廣,影響深遠,所以環境保護應該作為我們國家一項基本國策。
許多城市都建有紀念碑。有的是偉人,有的是英雄,也有的是傳說裏的形象。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雕像,就是根據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的主人公塑造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有一座特殊的紀念碑,紀念碑塑造的是一條毛毛蟲。為什麼把毛毛蟲當作紀念碑的主人公呢?原來這裏有一段自然保護的故事:
大約在1787年,一位英國船長把許多種仙人掌帶進了澳大利亞,企圖用仙人掌來培養一種可作染料的胭脂蟲。沒想到,有一些仙人掌從種植園裏漏了出來。仙人掌在野外生長、繁殖。由於澳大利亞土地上沒有天然控製仙人掌的因素,仙人掌很快蔓延開來。很多年後,大批草原變成了隻長仙人掌的荒原,既不能放牧,又不能居住。怎麼辦呢?1920年,澳大利亞派了幾位昆蟲專家到仙人掌原產地的美洲去尋找當地仙人掌的天敵。經過調查研究試驗,他們終於找到了一種蛾子,並引進了澳大利亞。這種蛾子的幼蟲毛毛蟲專啃仙人掌,而且仙人掌越多,它們的食物越多,繁殖也越快,經過7年時間,終於把最後一批仙人掌也消滅了。昆士蘭人民為了表彰毛毛蟲的功勞,為它建立了這個特殊的紀念碑。
還是在澳大利亞。好多人知道,澳洲的羊毛和牛肉是世界聞名的。但澳洲本地原來並沒有牛羊。由於澳大利亞在很早的地質年代就與亞洲大陸分開了,所以澳洲本土上隻有一些比較原始的動物,像袋鼠、鴨嘴獸等。與此相應的是它們有自己特有的食物鏈。後來殖民主義者到了澳洲,發現那裏草原廣大,牧草茂盛,是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就從歐洲把牛羊引進了澳洲。牛羊在澳洲長得非常好,發展得非常快。但是,隨即問題也出來了,那就是該怎樣處理大量的牛、羊糞。在牛、羊原產地,它們有自己完整的食物鏈,牛、羊拉出來的糞,被一種叫做蜣螂的昆蟲清理掉。蜣螂又叫屎殼郎,是一種甲蟲。它們有靈敏的嗅覺,能很快找到糞土,然後用頭切用腳搓,把糞土做成一個個糞球,滾到地下當作食物。它們是牛、羊糞的分解者。屎殼郎有了食物,牛、羊糞又得到了清除,因此在牛、羊原產地不存在牛、羊糞的清理問題。可是,人們在把牛、羊引到澳洲時卻忽略了把蜣螂也一起帶去,而澳洲本地的蜣螂隻吃袋鼠糞,不吃牛、羊糞。這樣,大量的牛、羊糞拉在草原上得不到分解,在幹旱條件下,風幹硬化,壓住了牧草,使草原出現一塊塊禿斑。被牛、羊糞覆蓋毀壞的草原竟達到了三億多畝,嚴重影響了澳大利亞畜牧業的發展。不僅如此,大量的牛、羊糞還造成了環境汙染。成億畝草原上沒分解的牛、羊糞招來了蒼蠅在上麵產卵、繁殖。一時間,蒼蠅鋪天蓋地,不僅在草原,還飛到了城市。有一次一位生態學家到那裏考察,看到首都堪培拉的交通警察的手不斷在臉前擺動,開始還以為是一種禮節,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驅趕臉前的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