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澳大利亞的政府有了經驗。他們派了好多科學家到牛、羊的原產地,引進了各種蜣螂,經過觀察對比,從中選育了幾種,每年在300個點上放養500萬隻。經過幾年努力,他們終於解決了牛、羊糞問題,挽救了澳大利亞的畜牧業,也解決了那裏的環境問題。這些入選的蜣螂中,我國黃牛產區的“神農蜣螂”以其茁壯有力、“工作勤奮”立了大功。看來以後還應該為我國援澳的屎殼郎再立一個紀念碑。

這兩個例子說明,掌握了科學、運用食物鏈的規律,就能很好地解決一些生產和環境的問題。

還有兩個相類似的例子。一個是韓國的牛蛙,一個是我國廣東的蝸牛。牛蛙是一種大型蛙類,原產古巴,可以人工飼養,長得快,肉味美。用人工飼養的牛蛙來代替從田間捕捉青蛙,可以保護我們的莊稼。因此我國從60年代開始從古巴引進牛蛙。我國的鄰國韓國本土不產牛蛙,也從國外引進飼養,以改善居民的食譜。蝸牛本是國外的一道名菜,它的學名叫福壽螺,是一種大型的軟體動物,以吃植物的葉為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東首先引進飼養,供應高級餐廳。作為農村一種副業,飼養蝸牛發展很快。韓國引進牛蛙,廣東引進蝸牛,本來都是好事,卻因為不注意,失去控製,讓部分牛蛙、蝸牛逃出了飼養池。於是牛蛙在韓國農田裏大吃起本地的小蛙,福壽螺到菜地大啃珍貴的細菜。本來是作為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的舉措,卻一下成了破壞環境、打亂當地生態平衡的事故,以致當地政府不得不采取緊急措施來挽救。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是否掌握科學,對生產、對環境是多麼重要。

除了學習科學知識,重要的是實踐。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參加有關保護環境、愛護生物的活動。現在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市樹,規定了本省本市的植樹節、愛鳥周、野生動物日,每年聯合國還提出“XX年”以及各種環境方麵的活動日,如國際海洋年(1998)、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世界動物日(10月4日)、世界糧食日(10月16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12月29日)等,我們可以圍繞著開展一些活動。電視台播放《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節目,全國還有青少年生物百項活動、生物小論文等青少年科技項目。這些活動都給青少年的參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們參加這些活動,不僅能學到好多生動有趣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通過我們的宣傳活動,向廣大群眾普及環保知識,使全國人民都來關心生物、關心環境。在活動中,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對幾個環境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可不要小看我們的力量。據筆者了解,許多青少年學生的環保小論文都對環保專業工作人員有重要的參考,得到有關領導的肯定。北京市有兩位初三學生對北京市的廢紙處理問題作了長達一年的調查。他們定期訪問居民,統計家庭垃圾中廢紙的比例,又走訪專家,親自動手試驗。最後,他們發現北京平均廢紙回收率隻有20%,也就是說每5張紙就有4張被作為垃圾扔掉了;在家庭垃圾中,廢紙比例達到46%,最高達到68%;北京市日產垃圾近萬噸,其中廢紙數量不少(因為家庭垃圾隻占垃圾中的一部分),都白白被填埋掉。每回收一噸廢紙可以節約原木07噸、煤04噸、水300噸。他們又分析了廢紙回收難的原因,提出許多可行的建議,如節約紙張、重複利用紙張、用紙製品代替塑料製品,建議中小學生愛護課本,把用完的課本傳給下一年級的同學(這在有些西方國家早已推行)或支援貧困地區的小夥伴等。兩位同學的調查和建議得到了北京市領導的重視。類似這樣的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也來作一些調查、研究、分析,不也可以為改善環境、節約資源作出我們的貢獻嗎?

因此,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們的家園,人人有責,人人都可以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各國為追求經濟發展,采用“高投入”的方式,形成了“增長熱”。經濟的發展把一個受戰爭創傷的世界,在短短的二三十年裏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發展的電子時代,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但是,經濟賴以生存的環境卻不斷遭到破壞和踐踏,因環境汙染而造成的公害事件連續不斷地發生,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痛苦的陰影使人們陷人了生存危機之中。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人們開展了反對公害的環境保護運動。隨著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逐漸成為重大社會問題,環境保護進入了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日,世界上113個國家的1300多名代表雲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聯合國在這裏召開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共同討論人類麵臨的環境問題。大會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它向全世界所有人發出鄭重告誡:“如果人類繼續增殖人口、掠奪式地開發自然資源、肆意汙染和破壞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必將出現資源匿乏、汙染泛濫、生態破壞的災難。”它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後代而共同努力。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和《人類環境宣言》都已載入人類發展的史冊,它是人類采取共同行動保護地球環境的起步。在這次會議上,世界各國政府首次共同討論當代環境問題、探討保護全球的環境戰略。盡管各國位於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社會製度,發展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這些國家的政府,在“隻有一個地球”的警鍾聲中,逐步取得這樣的共識:人類的命運與地球的命運息息相關;環境汙染沒有國界;維護全球環境,必須進行長期的、廣泛的國際合作;如果人類社會的盲目、畸形發展得不到控製,那麼自然界就將控製它,而且會更加殘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生存,事關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未來,隻有共同關心,才能一齊發展,才有美好的前景。“地球日”的誕生

在20世紀50~60年代,西方的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頻頻發生公害事件,震驚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生活在一個缺乏安全的環境中。

1962年,美國女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出版了一本書名叫《寂靜的春天》。卡森在書中描述了因有機氯農藥汙染帶來的嚴重危害,並指出有機氯農藥不僅危及許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危害著人類自己。這本書很快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促使人們覺醒,掀起了反汙染、反公害的“環境保護運動”。

1970年4月22日,在一些國會議員、社會名流和環境保護工作者的組織帶領下,美國1萬所中小學、200所高等學校以及全國各大團體共2000萬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集會、遊行等宣傳活動,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環境。這項活動的影響迅速擴大到全球,4月22日於是成了世界環境保護史上的重要一天——“地球日”。

這項“地球日”活動的發起人是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尼爾遜。早在60年代初,他就為環境問題在美國政治中毫無地位而不安,當時總統、國會、企業乃至媒體都對這一關係到未來的問題漠不關心。怎麼辦?1963年,他終於說服前肯尼迪總統進行一次國內的巡回演講,把環境的惡化程度公諸於眾,以便引起美國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重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項活動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1969年夏天,尼爾遜又提議在全美各大學的校園裏舉辦環境保護問題演講會,並馬上成立組織,研究計劃。當時才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海斯立即響應。他會見尼爾遜,並決定暫時休學,全身心地投入環保活動。

不久,海斯又把尼爾遜的構想擴大,策劃舉辦一個在全美國各地展開的社區性活動。尼爾遜采納了海斯的建議,為了錯開期末考試,他提議以次年的4月22日為“地球日”,在全美開展大規模群眾性的環境保護活動。1969年9月,他在西雅圖的一次演講中宣布了這項計劃。盡管他們事先已經作了充分的估計,可是全美公眾對於這項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熱情支持和強烈反響,仍然使他們大為吃驚,且備受鼓舞。

第一次“地球日”活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它有力地推動了美國乃至世界環保事業的發展。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裏,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28個有關環境保護的重要法案,並於第二年成立了國家環保局。在國際上,“地球日”活動促使聯合國於1972年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並成立了環境規劃署。

以後每年都有“地球日”活動。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20周年之際,全世界有140個國家的2億人參加了形式多樣的“地球日”活動:緬甸人舉行反對屠殺大象抗議活動;巴西人到亞馬遜河地區植樹;英國倫敦的活動組織者鼓勵顧客把商品上不必要的包裝取下來還給商店;日本人舉行近百項清理環境的活動;巴黎的環保極分子這一天騎著自行車或踩著旱冰鞋上街。最積極的當然是美國人:華盛頓安排“能源效率日”、“再循環日”、“節水日”、替代運輸日”等多種環保活動日;馬裏蘭州組織誌願者清掃公路和參加植樹;弗吉尼亞州舉辦“地球日音樂節”;加利福尼亞州小學生往田間釋放瓢蟲,以代替農藥以蟲治蟲;巴爾的摩市的兒童穿著用再生布做成的服裝參加遊行……

世界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美國著名大學——哈佛大學,有一個名叫丹尼海斯的學生,在這一天發起並組織了保護環境的活動,得到了美國社會的廣泛支持。全美有2000多萬人,約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國的各大團體參加了這次活動。他們舉行集會、遊行和其它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高舉著受汙染的地球模型、巨幅圖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環境和資源。為此,美國國會也在這一天休會,使議員們能回到各自的代表區參加宣講會。全美三大商業電視網和公共廣播係統對活動的情況作了報道,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它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的資源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成立,國際性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創辦,以及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範圍內的不斷增加,都說明“地球日”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了全球性的活動。在1990年4月20日“地球日”20周年之際,中國總理李鵬發表了電視講話,支持“地球日”的活動。從此,中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目的在於提高全社會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意識,讓人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珍惜資源,就是要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