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每年有15萬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世界森林覆蓋率從667%降低到目前的22%。
(3)動物生存環境惡劣。目前已知物種有500多萬種,但到本世紀末約有20%可能絕種,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
(4)世界人口急劇增長。1830年到1930年,100年人口增長10億;1930年到1962年,32年人口增長10億;1962年到1975年,13年人口增長10億;1975年到1987年,12年人口增長10億。
(5)水資源極度貧乏。由於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平衡和現代人的汙染造成的“水荒”,使世界上70%以上的地區和居民遭難。
(6)環境惡化日趨嚴重。各種汙染使全世界出現數以千萬計的環境難民,造成每分鍾都有幾十人死亡。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已成共識,召開地球會議,采取各種環保措施就勢在必行了。環境監測管理
環境監測管理是對環境監測整個過程進行的全麵管理,內容包括:監測樣品管理、監測方法管理、監測數據管理和監測網絡管理。其目的是進一步確保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決策依據。
環境監測是間斷或連續地測定環境中汙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觀察、分析其變化和對環境影響的過程。根據我國《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的規定,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是:對環境中各項要素進行經常性監測,掌握和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及發展趨勢;對各有關單位排放汙染物的情況進行監視性監測;為政府有關部門執行各項環境法規、標準,全麵開發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準確、可靠的監測數據和資料。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環境管理執法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喻為“環保戰線的耳目和哨兵”、“定量管理的尺子”。沒有環境監測,環境管理隻能是盲目的,科學化、定量化的環境管理便是一句空話。
環境監測管理是確保環境監測高質量、高效率地為環境管理服務的根本措施。正因為環境監測對環境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對環境監測進行科學管理,以保證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國家加以特殊保護、具有典型意義的自然景觀地域,諸如豐富的物種資源和珍稀動植物分布區、重要的風景區、名川大江的水源涵養區、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剖麵和自然遺跡以及一些人所尚未認識的、在探索自然中有特殊意義的自然區域等。
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完整的未受汙染的生態係統,為人類提供了自然環境的天然“本底”,以衡量人類活動對自然影響的優劣,改進開發方式。自然保護區是生物物種的:貯存庫”,保存和拯救了一大批瀕危動植物,也為人類發展所需要的能源、食物、原料、藥品提供了豐富的來源。自然保護區還是進行自然保護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為研究生態和環境變化的規律以及珍稀物種的繁殖馴化,提供了特別有利的條件。自然保護區也是向人們進行自然保護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館”。某些自然保護區還為旅遊提供了一定條件。
20世紀20年代以來,由於自然資源破壞和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自然保護區作為保存自然生態和使野生動植物免遭滅絕的主要手段,得到迅速發展。美、英、日、德等國自然保護區的麵積已占到國土的10%以上。目前,我國已建立自然保護區600多個,麵積超過國土的3%,預計2000年將達到6%。生態效率
研究發現,食物鏈有一個奇特現象,就是它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4級(極個別的有5級)。原來生物之間能量轉化效率,即生態效率很低,平均起來隻有1/10左右。假如在一個池塘中,要有1000千克的浮遊植物才能維持100千克浮遊動物生活,而100千克浮遊動物才夠10千克魚的食料,這10千克魚大概隻能使一個正在長身體的青年人增加1千克體重。
在生態係統中,能量沿著營養級單向流動,前一個營養級的能量大部分要維持自身的新陳代謝,隻有少部分轉化為蛋白質、脂肪、糖等以滿足下一個營養級生物的需要。例如,一隻吃草的野鼠,隻要在幾平方米的空間內就可以找到足夠的食物來維持生長發育,但是以野鼠和其他小動物為食的老鷹,它們不得不花費大量能量用於飛翔,在方圓幾十裏範圍內捕捉獵物。伴隨著能量的遞減,生物的個體數目也急劇減少。
生態效率的特點說明食用植物比食用肉類更經濟有利。目前地球上人口已突破60億,有限的土地要養活更多的人,一方麵要設法提高生態效率,一方麵要充分利用低營養級的食物,如大力開發食用菌生產、單細胞蛋白、藻類蛋白、種子蛋白等,以解決許多發展中國家麵臨的糧食危機。保護野生生物
野生動物和植物是陸生生態係統的主要組成要素,其中尤以森林生態係統占有重要地位。動植物間存在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作用,野生植物為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例如,由於箭竹的成片死亡,給大熊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威脅著它們的生存;野生動物中有很多都是害蟲害獸的天敵。燕子;蝙蝠在空中啄食各種害蟲;啄木鳥能啄食樹幹裏的害蟲,被稱為森林衛士;貓頭鷹、老鷹能捕食田間的齧齒類害獸,堪稱農家良友;蛙和蟾蜍能捕食危害稻麥的害蟲,被譽為農業上的功臣。
據報道,在我國鼠害猖獗時期,鼠類數量達30億隻,一年可吃掉糧食250億千克,超過我國每年進口糧食的總量,年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而一隻狐狸一晝夜可以吃掉20隻老鼠。一隻貓頭鷹一個夏天可消滅1000隻田鼠。青蛙的食物80%是昆蟲。一隻灰喜鵲一年可以吃掉15000條鬆毛蟲。但是;人們往往更多地重視野生生物的經濟價值,而較少地注意到它們的生態效益。如森林生態係統除了能直接提供木材外,更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風固沙、調節氣候、防治汙染、美化環境等多種生態效應。所以,野生生物是人類寶貴的財富,我們既要合理開發利用,又要全麵規劃,保護和發展它們,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財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正式簽署了一個《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一開頭就提出: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價值,和生物多樣性及其組成部分的生態、遺傳、社會、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娛樂和美學價值,還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對進行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維持係統的重要性,確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全人類共同關切的事業。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本要求是,就地保護生態係統和自然環境,維持恢複物種在其自然環境中有生存力的群體。目的在於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資源。
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許多農作物都是人類對生物千百年篩選、培育的成果。而雜交種可以從其野生近親中吸取新的基因,以保持和提高它們的優良性能。70年代起,科學家開始在野生昆蟲中尋找和繁育害蟲的天敵,以期“以蟲治蟲”。越來越多的生物物種被發現可用來治療人類的各種疾病。此外,許多野生生物在工業上具有各種新用途,如大戟屬不僅是提煉橡膠的原料,而且還可以用來生產人造石油。
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居世界第八位,生物資源極為豐富,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和科學價值。我國在拯救瀕危野生生物方麵作出了巨大貢獻,60多種瀕危珍稀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但我國在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樣性方麵還需繼續努力。環境的自淨作用
環境的自淨作用,是環境的一種重要功能。受汙染的環境,經過一些自然過程及在生物參與下,都具有恢複原來狀態的能力。為什麼環境會有這種自淨作用呢?
進人大氣的汙染物,經過自然條件下的物理和化學作用,或是向廣闊的空間擴散、稀釋使其濃度大幅度下降;或是受重為作用及雨水衝刷,使較重的顆粒沉降到地麵上來;或是在光的照射和其他物質的參與下發生分解等,都會使空氣得到淨化。
而當汙染物進入水體,其中可溶性或懸浮性固體微料,在水體流動中得到擴散、稀釋,其他固體顆粒在重力影響下逐漸沉澱排出,使水中汙染物濃度降低;也可以通過生物活動,尤其是微生物作用,分解有機物而降低汙染物的濃度;另外,由於發生氧化、還原、吸附、凝聚等化學作用,使汙染物形態、性質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這種汙染物的濃度。
通過上述這些過程,環境就可以達到自淨。然而,自淨能力是有限的,當汙染物量超過環境自淨能力時,就出現了環境汙染。人與生物圈計劃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梨子,那末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隻是生活在像梨皮那樣薄的地球表層。因為地球隻有表層上才有空氣、水、土壤,才能夠維持生命的存在。人們把有生物生活的地球表層,稱為生物圈。
“人與生物圈計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1年實施的一項國際性、政府間計劃。它的主要目的是為協調入與環境的關係,為合理而持久地利用自然資源,提倡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並強調決策者、科學家和當地居民之間的密切配合。
“人與生物圈計劃”具有14個研究項目,由“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負責協調國際性合作,促進世界性生物圈保護網的建立,組織研究成果和情報資料的交流,舉辦各種學術討論會和培訓班等。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的10000多名科學家參加這一計劃,全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已發展到200多個,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圈保護網。
我國於1971年就參加了國際“人與生物圈計劃”,並於1978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我國的長白山、臥龍、鼎湖山等自然保護區被批準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網。動物的變異
近年來,動物的變異現象頻頻發生。例如在印度洋的聖誕島,棲息在密林深處的上億隻紅蟹,突然潮水般地從林中湧出,使全島猶如鋪上了一層紅地毯。島民們驚恐萬狀,等到“紅蟹潮”過後,方敢出門。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到新澤西州的沿岸,曾經發生200多頭海豚陳屍海灘的事件,這些海豚個個消瘦、衰弱,有的還患有肺炎,顯然是一種不知名的病原體造成的。
科學家們指出,造成這類動物變異的罪魁禍首正是自詡為文明的人類。在日本,人工馴養的猿猴中不斷出生畸形猿猴,原因是人工飼養的飼料都是曾被噴灑過尢量農藥的食物。一些國家的家貓發現有水銀中毒的症狀,這些家貓會像醉鬼似地步履蹣跚,或者身體突然抽搐、震顫。究其原因,是它們的主人用含有汙染物質的海魚內髒喂貓的緣故。更直接的例子是,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爆炸造成的核泄漏,使得附近的農場裏不斷出生沒頭沒腳的牛、豬的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