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把供血者的紅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進行血型配合試驗,這稱為主側配血試驗(也稱為直接配血),然後把受血者的紅細胞與供血者的血清進行血型配合試驗,這稱為次側配血試驗(也稱為間接配血),分別觀察有無凝集反應。如果兩則的配血試驗都沒有凝集反應,便認為是配血相合,這樣的輸血是最理想的;如果主側發生凝集反應,則為配血不合,禁忌輸血;倘若主側不發生凝集反應,而次側發生凝集反應,便可認為配合基本相合,但輸血時要特別謹慎,不可輸得過快過多,並密切觀察有無輸血反應。
最後,我們可以這樣說,輸血在搶救和醫治病人上非常重要,輸血前的配血試驗也同樣非常重要。
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醫學家們陸續發明了從血液中分離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技術。從而可以根據病人的需要,提取不同的血液成分,製成各種血液製品,如血漿、濃縮紅細胞、洗滌紅細胞、冰凍紅細胞、少白細胞的紅細胞懸液、血小板和白細胞濃縮液等。目前,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成分輸血的比例已達70%~80%。這種成分輸血術成為輸血術發展上的又一次革命。
輸血的注意事項
在急性大失血、嚴重燒傷或休克等許多疾病中,輸血是重要的搶救措施和治療方法之一。輸血的意義不僅在於直接補充了血量,恢複正常血壓,並且對提高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加強心血管的活動和改善機體的新陳代謝等,都有很明顯的作用。但重要的是,應當根據病情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輸血方案。
在需要輸血時,應針對具體情況,確定輸入全血或選擇適合的血液製品。如在急性大出血引起血壓下降時,因為需要及時補充血量,使血壓回升,這時最好是輸全血。對於慢性出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嚴重貧血者,因為他們主要是紅細胞數量過少或者是血紅蛋白濃度過低,致使運輸氧的能力不足,但他們的血液總量並沒有減少,所以最好是輸以濃縮的紅細胞懸液。對於大麵積燒傷或燙傷的病人,由於他們的創麵滲出液過多,需要補充所損失的蛋白質和水分,最好是輸以血漿,倘若輸以全血,則往往因血細胞濃度過高,血液粘滯性過大,反而會影響血液循環。
在急救中,有時由於條件限製,不能立即得到合適的血液。為了維持一定的血壓,這時可先輸以血漿代用品,必要時甚至輸以生理鹽水、等滲葡萄糖溶液等,以便暫時起到急救的作用。目前已有許多種血漿代用品,其中使用較廣泛的是右旋糖酐溶液。右旋糖酐有高分子右旋糖酐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兩類,高分子右旋糖酐因為不易透過毛細血管壁,有利於補充血量;低分子右旋糖酐較易透過毛細血管壁,所以它維持血量的時間較短,但它能減少血液粘滯性,改善微血管循環,因而可用於燒傷等情況。
在這裏,有必要再強調一下:輸血時必須注意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間血型是否匹配,如受血者接受了血型不合的血液,將會引起嚴重後果。反應嚴重者在早期可出現溶血性休克,包括血壓顯著下降,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和出血等症狀。這種反應主要是由於輸入的異型紅細胞在受血者血管內迅速發生凝集反應,繼而溶解並釋放出一些凝血物質,從而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接著可出現血紅蛋白尿和黃疸,以後還有發生腎功能衰竭的可能,嚴重者則有生命危險。
無論平時或戰爭年代,輸血都是搶救人命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須預先貯存血液以備急需。貯存血液的要求一是熊夠抗凝,二是盡可能使血液不變質或延遲變質酌時間。因為隨著血液貯存時間的延長,紅細胞會逐漸變性。
將貯存血液輸給受血者後,其中一部分死亡的紅細胞一般在24小時內就被受血者的單核巨噬細胞係統清除殆盡。至於受損傷的紅細胞,在受血者血液內可逐漸恢複正常。
采用任何方法貯存血液,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溶血。理想的貯血方法是能使溶血達到最小程度。溶血可以使血紅蛋白、鉀、酶、紅細胞膜和細胞基質等釋放在血漿內。如果血漿內鉀離子濃度過高,則是一種很強的心肌毒性物質,所以貯存血液中的鉀離子量必須保證在安全限度以內。
輸血會有哪些反應
因輸血引起的各種不良反應有發勢反應、過敏反應、溶血反應和細菌性汙染導致的反應等。其中以發勢反應為最常見,其次為過敏反應、溶血性反應和細菌性汙染等僅偶然發生。輸血反應造成受血者不同程度痛苦,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①發熱反應。發勢是較常見的輸血反應,約占輸血的2%。發熱常由細菌的代謝產物致熱原引起,而保存液配製不當或輸血器具消毒不嚴是產生熱源的主要原因。此外,多次接受輸血及妊娠時,受血者體內產生抗白細胞或血小板引起的免疫反應,也逐漸成為發勢反應的重要原因。
發熱反應症狀發生在開始輸血後1~3小時內,輕者先是畏寒,繼而體溫升高至38~40℃,並伴有頭痛出汗、惡心嘔吐,還有的因高熱發生抽搐以至昏迷。症狀持續1~2小時後逐漸緩解,約在7~8小時後體溫恢複正常。
為了預防發熱反應,當患者有發熱反應先光時,應立即減慢辦事血速度並加強何溫,如果症狀仍有所發展,必須中止輸血。
②過敏反應。輸血引起的過敏反應約占輸血的1%,大多發生在供血者血中有致敏原而受血者又有過敏史者。常見的症狀是出現蕁麻疹,有時還伴有發熱、喉痛、關節疼痛、淋巴結腫及嗜酸粒細胞增多等;發作較重者可有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及呼吸困難;最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預防過敏反應的措施是不采用有過敏史者的供血,在供血前4小時應當禁食或僅用少量清淡飲食。有時也可用供血者少量血漿在受血者臂上作皮內試驗,如局部沒有紅腫等反應,再考慮輸入。
③溶血反應。溶血反應占輸血的1%,常見的發生原因是配血或輸血錯誤,即誤將不合型血輸給患者,導致輸入的紅細胞或在少數情況下受血者自己的紅細胞發生凝集或溶血。不合型血習慣上指的是ABO血型係統中不相符的“異型血”,因為除了ABO血型以外還有十餘種血型係統,所以在極個別情況下,即使經過常規檢驗認為是可以輸的血,輸注後仍有可能出現溶血性反應。
溶血反應的症狀輕重緩急隨抗體的效價、輸入血量及溶血程度而異。輕者有時難與發熱反應區別,或僅有短暫的血紅蛋白尿,一時性的輕度黃疸;重者則有明顯的寒顫、高熱、脈搏增快、呼吸急促以至血壓降低等休克表現,同時也可能出現血紅蛋白尿和黃疽。
輸入ABO不合型血,即使僅輸入10~15毫升也足以產生顯著症狀,輸入量越多也越加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輸血量不超過200毫升並且搶救及時,則可避免危險。至於帶人ABO以外血型的不合型血,第一次輸血可無反應,重複輸入則發生溶血反應。
為了確證患者有無溶血反應,在查明血型及重複交叉配型的同時,應迅速進行各項檢查。一旦發覺或疑有輸血後溶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注,並嚴密觀察血壓、尿和出血傾向。
除了輸入不合型血外,可引起溶血反應的還有輸血前供血者的紅細胞即已遭受破壞者、患者為敗血症或感染嚴重者、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者等。
④細菌汙染的輸血反應。這種反應大多由於采、輸血器具消毒不嚴、采血或輸血時無菌操作不規範以及血液保存不當等造成。反應的程度隨細菌種類和毒性、輸入的血量及受血者抵抗力而異,輕者易被誤認為發熱反應而被忽視,重者可致死亡。其症狀一般為寒顫、高熱、煩躁、呼吸困難甚至休克等。在預防上,應嚴格遵守采血、輸血規範,如發現血漿變色、混濁、混有凝塊或沉澱時,應估計到有細菌汙染的可能性。
由上可知,輸血雖能急救某些嚴重疾病患者,但若輸血不當,也可發生某些反應甚至造成人身死亡,因此必須遵循有關操作規程,嚴謹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