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體內的河流——血液7
輸液與血液的關係
在許多疾病中,體液中水和電解質的量往往發生變化,如果超出正常範圍,便引起水和電解質的代謝紊亂,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和鈉的代謝紊亂。水和鈉的代謝紊亂可導致血量和血漿滲透壓發生變化,人體出現脫水現象,嚴重的常造成血管內血量減少,引起組織灌流壓降低,從而給人體帶來很大危害。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靜脈輸入液體,是快速恢複正常血漿滲透壓和血量的有效措施。
脫水按照血漿滲透壓的不同,分為高滲性脫水、等滲性脫水和低滲性脫水。
高滲性脫水以失水為主,失水大於失鈉,血漿滲透壓高於正常滲透壓。這種脫水多因腹瀉、發熱出汗、呼吸加快或由於飲水不足等引起。當失水量相當於體重的5%~10%時,因血漿濃縮,心動過速,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即坐位時出現明顯低血壓,同時血量減少;當失水量相當於體重的10%~15%時,常發生休克。等滲性脫水是水、鈉按其在血漿中的含量成比例地丟失,而血漿滲透壓仍正常,但若不加處理,則可轉為高滲性脫水。低滲性脫水是以失鈉為主,失鈉大於失水,表現為血漿滲透壓低於正常滲透壓,大多因嘔吐、腹瀉或燒傷,丟失了體液而隻補充了水所引起。低滲性脫水可使血漿的滲透壓降低,而血管內血量減少。根據鐵鈉的程度,可有三種情況:即輕微缺鈉的,患者常感疲乏,直立時常可昏倒;中度缺鈉的,患者的收縮壓顯著下降,心率加快;重度缺鈉的,可發生休克。
常用的靜脈輸人溶液有葡萄糖液、生理鹽水、葡萄糖鹽水及血漿等乙單純失水者適用葡萄糖液;失鈉、失水者適用生理鹽水;輸注血漿可以使血漿快速保留在血管內,增加血量,適用於緊急嚴重的低血量患者。
另外,輸液應根據病人情況采取不同的輸液速度和體位,如疑有心功能不全,應嚴密觀察輸液過程中病人的心髒負擔;疑有腎功能不全者,需要注意尿的變化。
造血
造血的方式從20世紀五十年代得到較大發展。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把健康的骨髓移植到患者體內,使造血幹細胞在患者的骨髓腔內生長繁殖,從而替代患者異常骨髓的一種醫療方法。骨髓移植適用於治療造血幹細胞異常所引起的各種疾病,是由20年代50年代開始興起的,7Q年代以後得到迅速發展。
按骨髓的不同來源,骨髓移植可分為同基因骨髓移植、異基因骨髓移植和自身骨髓移植三種。同基因骨髓移植指供髓者和受髓者的組織相容性抗原基本相同,人類隻有同卵雙胎的骨髓是這樣的骨髓,所以這種骨髓的來源機會極少;異基因骨髓移植指供、受者雙方係同一種族,兩者基因雖不完全相同,但主要的組織相容抗原一致;自身骨髓移植指從患者本身抽取骨髓後再回輸給患者本身,這種骨髓移植一般適用於骨髓中無惡性細胞侵犯的腫瘤患者。
適於骨髓移植治療的疾病有:①造血功能低下的血液係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天性骨髓發育不良症、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症或粒細胞缺乏症等);②急性或慢性白血病;③腫瘤(對化療、放療敏感的惡性腫瘤,於化療、放療後作骨髓移植);④急性放射病;⑤免疫缺陷病等。
在骨髓移植之前,首先要選擇供髓者。異基因骨髓移植需要選擇健康的合適供髓者,選擇對象常常是組織相容抗原一致的同胞,並以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一致的同胞最為理想,即使供、受者之間ABO血型不合,也不絕對禁忌。自身骨髓移植取髓於患者自身,在決定作骨髓移植之前需要了解本身骨髓中有無腫瘤細胞侵犯,如有侵犯便不宜作自身骨髓移植。白血病患者作自身骨髓移植時,應在病情緩解期采取骨髓細胞,在體外對其中殘留白血病細胞進行適當的淨化處理後保存,再給予患者根治劑量的化學藥物和全身放射治療,盡可能地殺死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然後通過靜脈回輸移植給患者本人,從而使骨髓恢複其造血功能,達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
采集骨髓時,供髓者於脊髓硬膜外麻醉下,在骼前上棘、髂後上棘及胸骨被多點穿刺,每個穿刺點采髓不超過20毫升,直到抽出的細胞數達到要求的數量為止(受者每公斤體重要求采骨髓有核細胞的數量為3億個)。
三種骨髓移植各有其優缺點,同基因骨髓移植固然最好,但骨髓的來源機會極少。異基因骨髓移植的是正常骨髓細胞,但異體骨髓移植存在一定的嚴重並發症,即移植物抗宿主反應,易使移植失敗。為了消除這一並發症,必須找到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相同者,而這個機會隻有2/10萬左右,兄弟姐妹之間這種機會為25%。自身骨髓移植主要優點是不受骨髓來源限製,但其缺點是體內可能殘留有原骨髓內的白血病細胞,疾病複發率較高。
骨髓移植要從患者本身或者他人體內抽取骨髓,抽取骨髓對人體有無害處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有人認為供出骨髓會損害人體精髓,傷及元氣,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移植時所采集的骨髓是血液與骨髓的混合液,其中主要是血液,而所采的真正的骨髓細胞不足10克,何況骨髓造血細胞是不斷增殖的,供出的少量造血細胞很快就能得到補充。供骨髓者在采髓時機體可能受點損傷,但供者並不感到什麼痛苦,也絕對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
造血幹細胞
造血幹細胞是產生血細胞的根本源泉,除了紅骨髓中蘊藏著豐富的造血幹細胞以外,近年來還發現在臍帶血、胎兒肝髒以及人體外周血中,都有造血幹細胞的存在。這些發現為造血幹細胞移植、重建造血功能,開辟了新的天地。
我們先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2001年6月19日,上海母親唐錚的造血幹細胞被順利移植到白血病患者、沈陽女孩郭娜的體內。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郭娜未出現嚴重的排斥反應,各項生命體征均正常。有關檢驗報告顯示,郭娜的白細胞已由0迅速攀升至8000,供體唐錚的造血幹細胞在郭娜體內種植成活,並迅速生長。
目前,幹細胞成了科技新聞的熱門話題。但卻有許多人並不知道幹細胞是怎麼回事。甚至有人猜想細胞晾幹後大概就是幹細胞吧。
所謂千細胞,意思是主幹或起源,類似一棵樹幹可以長出樹權、樹葉、開花、結果。嚴格地說,幹細胞是尚未分化發育,能生成各種組織器官的起源細胞。
幹細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胚胎幹細胞、組織幹細胞和專能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又稱全能幹細胞,是從哺乳動物。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分離培養出來的。它的一大特點是具有發育的全能性,可以參加整個生物體的發育,構成人體的各種組織器官。受精卵便是一個最初始的全能幹細胞。
胚胎幹細胞在進一步的分化中,可形成各種組織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它具有分化出多種細胞組織的潛能,但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如血液組織幹細胞、神經組織幹細胞和皮膚組織幹細胞等,多能幹細胞進一步分化,可形成專能幹細胞;專能幹細胞隻能分化成某一類型的細胞,如神經組織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各類神經細胞,血液組織幹細胞可以分化成紅細胞、白細胞等各類血細胞。
幹細胞主要來源於胚胎,而且可以分化出很多種類,根據它們的種類可以加以利用,為人類服務。
由於幹細胞是未成熟細胞,尚未開始分化,但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的潛能,因此,人們寄希望於利用幹細胞在體外繁育出代替病變的組織或器官。
在現有技術下,研究人員已經能在體外鑒定、分離、純化、擴增和培養人體胚胎幹細胞和各種組織幹細胞。可以說,如果采用培養人體自身幹細胞的方法,就可以治療人的各種疾病,比如在器官移植上,提取病人自己的細胞,尤其是能從胚胎中找到幹細胞在人體外進行培養,就可以生成各種器官,以供患者移植使用,而且這樣的器官可以不會受到排斥,就像蠑螈的斷肢再生一樣。
此外,幹細胞在治療癌症、心髒病、糖尿病、皮膚燒傷等等人類許多頑症方麵都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如帕金森氏綜合症患者主要是神經細胞在功能上出現紊亂,如果能給患者注入健康的神經細胞,就會有治療效應;如果能從胚胎中鑒別和提取到能生成黑色素細胞的幹細胞,就可以用這樣的幹細胞很容易地分化培養出大量黑色素細胞,以治療白癜風。
最新的研究發現,幹細胞不但能再生某些組織,而且可以衍生成與其來源不同的細胞類型。如把血液幹細胞放到腦組織中,在大腦環境中,血液幹細胞有可能分化成神經細胞。反過來,如果將分離出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骨髓裏,它還可以變成血液細胞。正是由於人的胚胎幹細胞培養成功和組織幹細胞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價值,因而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幹細胞研究熱。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臍血中也含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臍血是為胎兒輸送養料的運輸部隊,胎兒在臍血的哺育下健康地成長。過去,當胎兒離開母體後,臍血就被認為是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棄之無用了。而現在人們的看法隨著醫學研究的飛速進展而發生了重大變化。
原來,新生兒出生後,其臍帶血裏殘存有較豐富的造血幹細胞,且在臍帶血中所占的比例並不亞於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臍血中的幹細胞比成人骨髓中的幹細胞更原始,有利於重建永久的造血功能,而且發生排斥反應的機會少,對組織配型的要求也不那麼嚴格。而且臍血中的幹細胞含量非常豐富,比骨髓中的幹細胞含量要多10倍,般隻需50毫升就能夠滿足手術的需要。一份臍血就能挽救一個生命。臍帶血的來源比骨髓的來源容易獲得,而且是不含白血病細胞的正常血,它的移植不但能克服了異體骨髓移植中骨髓來源不易的困難,並且能避免自體骨髓移植後的疾病複發問題。因此,采用來源於臍帶血的造血幹細胞取代骨髓造血幹細胞進行的移植方法,已經引起各方麵的重視。臍帶血移植是新開展的一項白血病治療手段,目前應用於兒童白血病的治療上,已有令人滿意的療效,現正在探索應用於成人的白血病治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