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喉噪鶥喜食昆蟲,也吃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樹樹籽等。調查組的專家還發現,黃喉噪鶥特喜歡洗澡,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16時左右,除了暴風雨天氣外,這種鳥總要堅持到河邊流動淺水裏戲水,沾一下清水,扇動幾下羽毛。
黃喉噪鶥的保護價值
黃喉噪鶥重現,引起了國內外自然保護組織的關注。
2001年4月,德國動物物種與種群保護協會主席專程赴婺源實地考察黃喉噪鶥,並無償提供專項保護資金。
2001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會把婺源黃喉噪鶥自然保護小區的建設列入“中國珍稀物種保護小型基金”項目,資助5000美元用於黃喉噪鶥自然保護小區建設。2003年4月,香港觀鳥團專程到婺源考察黃喉噪鶥。
隨著該縣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黃喉噪鶥的生活繁殖棲息地也在不斷擴大。截至目前,該縣先後共發現了6處近200隻黃喉噪鶥,最多一群有50多隻。
閱讀點擊
婺源,山清水秀,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覆蓋率達82%。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眾多野生動植物,境內現有木本物種1500多種,草本物種3500多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物有白頸長尾雉、黑麂、雲豹、白琵鷺、鴛鴦、蛇雕、白腿小隼等50餘種。奉為“神靈”的金絲猴
發現滇金絲猴
1890年冬,法國傳教士彼爾特在雲南與西藏交界的察裏雪山組織當地獵人捕獲了7隻年齡、性別不同的滇金絲猴,並將其頭骨和皮張送到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這也是全球第一次有關滇金絲猴的科學考察。
1897年,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根據這7隻標本首次為滇金絲猴進行科學描述,並正式命名。但此後近一個世紀,科學界再也沒有關於這個物種的任何信息,對這個物種的生態習性都沒有任何了解。
1960年,中國動物學家彭鴻綬教授偶然在雲南德欽畜產公司看到了8張滇金絲猴皮張,意外地證實這個神秘物種仍然存在。
滇金絲猴的珍貴程度
滇金絲猴又叫“黑白仰鼻猴”,屬於世界矚目的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僅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緣橫斷山係的雲嶺山脈,金沙江、瀾滄江之間麵積約20000平方千米的區域內。
據初步調查,滇金絲猴尚存13個種群,約2000隻,十分珍貴,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滇金絲猴分布的重點地區,有8個種群,約1000隻至1200隻,占整個滇金絲猴種群的半數以上。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把滇金絲猴列為亞洲靈長類的研究重點,國際野生動物基金會、日本靈長類研究所等國際機構等對滇金絲猴的研究給予高度重視。
我國政府1977年就把金絲猴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繼大熊貓後,金絲猴被列為第二國寶。
經過幾十年艱辛的保護,雖然滇金絲猴的種群數量有了一定的增長,但至今仍未擺脫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
滇金絲猴被奉為“神靈”
滇金絲猴是世界上除人類以外最高的靈長類動物,長年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地帶,是生命力最頑強的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的活動範圍從海拔2500米至5000米,活動量大,活動範圍廣,猴群活動範圍達上百平方千米。
滇金絲猴終年生活在冰川雪地附近的寒溫性針葉林中,它們的食物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有很大的差別,主要以雲杉、冷杉樹的附生植物鬆蘿、苔蘚、地衣和薔薇科、槭樹科等闊葉樹的嫩葉、花、果為食。隨著季節不同,其采食植物的種類也有一定變化。
但它們從不食用村民的莊稼,這也是它長期以來能夠與人類和諧相處,被當地少數民族奉為“神靈”的緣故。
閱讀點擊
滇金絲猴雖名為“金絲猴”,實際並無金黃色的毛,尾相對較短,略等於體長,但比較粗大。身體背麵、側麵、四肢外側,手、足和尾均為灰黑色。在背麵並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長毛。頸側、腹麵、臀部及四肢內側均為白色。藏羚羊大遷徙之謎
可可西裏的驕傲
藏羚羊,被稱為“可可西裏的驕傲”,是我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性瀕危動物,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國際一級保護動物。
藏羚羊作為青藏高原動物區係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藏羚適應高寒氣候,其絨毛輕軟纖細,彈性好,保暖性極強,被稱為“羊絨之王”,也因其昂貴的身價被稱為“軟黃金”。
藏羚羊在每年夏季自然更換一次絨毛,但由於自然更換的絨毛是零星掉落,藏羚羊又是野生動物,因此換掉的絨毛隨風飄散。目前還根本無人嚐試收集自然更換的絨毛。
藏羚羊善於奔跑和跳躍,是現存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之一,平均時速可達90千米,野外壽命最長13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