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解析珍稀物種2(1 / 3)

第三章解析珍稀物種2

娃娃魚與恐龍的關係

據考古學家推斷,興安娃娃魚起源於侏羅紀後期,與恐龍曾伴生,因此它具有極高的活化石價值,甚至國外有的生物學家認為它的生態基因與恐龍近似,通過分析興安娃娃魚的基因排序,就能夠推斷出恐龍的基因排序,進而解開恐龍起源之謎。

不過,這隻是學術界的聯想,推斷隻是一種假設,不能作為肯定的回答,所以,至今恐龍的起源及其生命基因的研究仍未有定論。

但是,對興安娃娃魚卻不可忽視,因為遠古時期恐龍曾在這裏繁衍生息,它們之間的伴生關係至今仍是一個未能破解的千古之謎。

為什麼食肉恐龍不吃與其伴生的興安娃娃魚?為什麼在地球大環境發生巨變的過程中恐龍滅絕了,興安娃娃魚卻僥幸存活下來,並適應了小興安嶺寒冷的氣候?為什麼興安娃娃魚在小興安嶺生息繁衍10多億年後,在20世紀70年代又無聲無息地神秘期消失了?目前還沒有答案。

閱讀點擊

娃娃魚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間,洞穴位於水麵以下。夜間靜守在灘口石堆中,一旦發現獵物經過時,便進行突然襲擊,因它口中的牙齒又尖又密,獵物進入口內後很難逃掉。它的牙齒不能咀嚼,隻是張口將食物囫圇吞下,然後在胃中慢慢消化。駱駝隱藏的秘密

駱駝的“裝備”

駱駝耳朵裏有毛,能阻擋風沙進入;駱駝的眼睛有雙重眼瞼和濃密的長睫毛,可防止風沙進入眼睛;駱駝的鼻翼還能自由關閉。這些“裝備”使駱駝一點也不怕風沙。

駱駝的腳掌扁平,腳下有又厚又軟的肉墊子,這樣的腳掌使駱駝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會陷入沙中。駱駝走得很慢,但可以馱很多東西。它是沙漠裏重要的交通工具,人們把它看做渡過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譽。

駱駝的皮毛很厚實,冬天沙漠地帶非常寒冷,駱駝的皮毛對保持體溫極為有利。駱駝的厚毛發還可以反射陽光。皮毛同時幫助駱駝隔熱。它們的長腿也讓它們遠離火燙的地麵。

駱駝的駝峰不是用來存儲水的,駱駝的駝峰是脂肪組織的聚集,而水是存儲在血液中。但是當這些脂肪組織發生轉換時,駱駝不僅可以得到能量,並且通過與氧氣的反應,每1000克脂肪可以轉換成相應的水。這一能力讓駱駝可以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兩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可生存一個月之久。

駱駝抗幹旱能力之謎

被稱作“沙漠之舟”的駱駝,有驚人的耐渴能力。這種特殊的能力是人的10倍,是驢的3倍。在不喝水的情況下,駱駝可以在沙漠裏走45天。駱駝為什麼能這樣耐渴?令人感興趣,又令人費解。

解釋駱駝抗旱能力最早的一個理論是“水囊說”。

持這種學說的人認為,駱駝是反芻動物,它的胃有3個室,其中最大的一個是瘤胃,裏麵有許多肌肉帶將瘤胃分隔成幾個部分,使其起水囊的作用,在水源充足時,水囊便儲存一些水,以備饑渴時用。

然而其他的一些科學家很快就推翻了這一理論,通過解剖發現,水囊並不能有效地與瘤胃的其餘部分隔開,其個體也太小,起不到儲水的作用。真正使駱駝耐得住幹旱的秘密在於駱駝經得住脫水。

還有的學者認為,駱駝耐旱要歸功於它出色的保水能力。駱駝很少出汗,體溫也不上升。還有人認為駱駝排尿少,也是其耐旱的原因。最近科學家們又發現,駱駝能夠降低呼氣的濕潤度,從而節約水分。駱駝通過呼吸喪失的水分比一般動物少45%。即使這樣,人們對駱駝神奇功能的認識還是膚淺的。

最新的看法是,駱駝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使脫水後血液仍然正常而不變得黏稠,這樣,它們仍然能正常生存和行走。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便可能為仿生學提出新的課題:培植這種蛋白質注入人體,人不就更能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了嗎?

駱駝的曆史與演變

雖然今天單峰駱駝仍約有1000多萬年存活,但是野生物種已經瀕於滅絕。

1000萬年前駱駝生活在北美洲,駱駝遠祖越過白令海峽到達亞洲和非洲,並演化出雙峰駝和人類馴養的單峰駝。單峰駱駝在數千年前已開始在阿拉伯中部或南部被馴養。

約於公元前2000年,單峰駱駝逐漸在撒哈拉沙漠地區居住,但是後來又再次消失於撒哈拉沙漠。它們大多是被人類捕獵的。後來埃及入侵波斯時,已經被馴養的單峰駱駝傳入波斯地區。被馴養的單峰駱駝在北非被廣泛使用。

在4世紀,更強壯和耐久力更強的雙峰駱駝首度傳入非洲。它們傳入非洲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它們,因為這種駱駝較適合作穿越大沙漠的長途旅行之用,而且可以裝運更多更重的貨物。

野駱駝生存之謎

野駱駝是如何在荒無人煙的羅布泊地區生存下來的?它究竟是不是家駱駝野化形成的種群?上百年來有關野駱駝的生存之謎在國際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論。

由於野駱駝外形酷似家駱駝,多年來不少人認為它是家駱駝野化的種群,這就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野化說”。科考隊的專家們通過長期的研究和此次近距離的觀察,發現野駱駝和家駱駝在形態構造上有很大不同。

專家對野駱駝和家駱駝的血液成分進行了對比:野駱駝白細胞的染色明顯比家駱駝的淡,野駱駝血液遺傳基因與家駱駝有明顯差距,達到了3%,而人和猩猩遺傳基因差別也不過5%,這些都說明野駱駝和家駱駝分屬兩個不同的種,野駱駝就是靠這些獨特的構造在羅布泊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去的。

專家現場觀察,還發現野生雙峰駱駝在繁殖期,每個種群由一峰成年公駱駝和幾峰母駱駝及未成年幼駱駝組成,它們有固定的活動地帶。另外公幼駱駝一旦到了兩歲就被逐出種群外,去別的種群爭奪統治權,經過打鬥優勝劣汰,最後存活下來的才能適應嚴酷的生存環境,它們的壽命一般在30歲左右。

閱讀點擊

駱駝的腎非常強大,尿液是以濃汁狀排出,而糞便幹燥到可以作為引火之物。駱駝的血紅細胞呈橢圓形,這是為了讓血紅細胞在脫水狀態下仍可以流動。這些細胞還更加穩定,在飲用大量水時,不至於因滲透性的改變而撕裂。河馬紅汗之謎

河馬日漸稀少

“河馬”一詞的意思是指“河中之馬”,這是希臘人對這種強悍野獸的稱呼。而古埃及人的猜測則更為正確,他們稱它為“河中之豬”。

曆史上,河馬在整個非洲幾乎所有的河流與湖泊中都生活過。從裝飾古埃及人紀念碑的象形文字中可以斷定,當時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的河馬非常多,而且,獵殺河馬是一項廣受喜愛的消遣活動。

今天,河馬早從北非唯一的分布區埃及消失。河馬的長牙價值不菲,可以製作藝術品,雖說明顯比不上象牙和犀牛角值錢,但在黑市上還是可以賣個好價格的。這也是導致河馬迅速減少的原因之一。其分布地區不斷減少,現在隻有在北緯17度以南才能覓到它的蹤跡。

河馬為什麼出紅汗

我國有個動物園,在引進河馬時虛驚一場。人們發現在運輸河馬的過程中,河馬身體表麵流血了。專家們解釋說,那不是血,而是河馬排出來的紅色汗液。

可是,河馬為什麼出紅汗?紅汗有什麼作用?這曾經是難倒生物學家的問題。

河馬排出的汗液含紅色色素,經皮膚反射顯現是紅色的,這就引出河馬出“血汗”的說法。有人認為,河馬的紅汗就像其他動物的汗一樣有解熱功能;也有人認為,紅汗可以防水;還有人認為紅汗可以殺菌。

日本科學家發現,河馬出汗時分泌的紅色黏液具有非常好的防曬效果。這種有雙重功效紅色黏液,不僅幫助河馬抵禦細菌感染,還能抵擋太陽光線對河馬皮膚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