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排兵布陣”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佛羅裏達海岸邊的海豚非常講究“排兵布陣”的捕食方法。它們能夠在合作捕食過程中,體現出高度的團隊精神。
研究人員重點追蹤觀察了兩組海豚。研究人員通過對這兩組60多次捕食活動的觀察,他們發現,在捕食開始時,海豚總是先擺出一個口袋形的包圍圈,然後由一頭海豚充當“轟趕者”,將獵物向它們的包圍圈中驅趕。當獵物進入包圍圈後,最後它們在一同捕獲獵物。
研究人員發現,海豚的這種陣法,效率非常高。更有趣的是,擔當“轟趕者”重任的海豚是固定不變的。
利用“聲波武器”
科學家已經證實,海豚是利用超聲波精確地辨別方位、測定水深,並能分出魚、軟體動物、甲殼類等各種食物的。不過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又發現,海豚還會用不同聲波的變化組合,作為捕殺獵物的武器。
研究人員在拍攝野生大西洋斑點海豚追捕鯡魚的過程時發現,這些海豚先是悄悄跟蹤,在靠近鯡魚群時,突然發出低沉的“轟轟”聲,結果被追趕的鯡魚馬上亂了陣腳,迷失了逃跑方向,最後紛紛成為海豚的腹中之物。
研究人員根據這種現象,還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在一群鯡魚中播放事先錄製好的這種海豚發出的低頻噪聲,結果發現,這群鯡魚馬上就迷失方向,要麼原地打轉,要麼呆傻不動,有的甚至很快昏迷了。可見海豚的這種聲波武器還很厲害。
研究人員通過觀察還發現,這種海豚還會用一種中頻聲音攻擊鰻魚。當它們在海底沙地捕食時,會發出一種中頻聲音,這種聲音會使鰻魚從沙中跳出,並像受驚嚇一般在水中徘徊,這時,海豚便乘機捕殺了它們。
使用“工具”打獵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在澳大利亞西部鯊魚灣生活的寬吻海豚嘴部常有異物,最初研究人員以為是個別海豚長著“腫瘤”,後來才證實這些家夥經常喜歡用嘴咬著一塊海綿體進行捕食:它們在海底用海綿體攪動沙層,當魚兒四處驚竄時,它們就可以抓住獵物了。
它們為什麼這麼做呢?
原來,它們利用海綿體作為嘴巴的“保護套”,因為這些聰明的家夥知道,如果用嘴直接攪動沙層,嘴巴將會受到磨損,而且在海底還潛伏著一種石魚,如果不小心觸到它,嘴巴立即會被石魚的毒刺傷到——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海洋哺乳動物懂得使用捕食工具的有力證據。
因此,這些海豚通常需要花很長時間來尋找一塊合適的海綿體,這比其他不用這種方式覓食的海豚要多花費很多時間。
有趣的是,這種自我保護技術大都掌握在雌性寬吻海豚手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研究人員通過多方麵分析發現,這種自我保護技術其實並不遺傳,而是代代相傳的,都是女兒從它們的母親身上學來的。
那為什麼兒子不虛心學習呢?研究人員猜測,很可能是兒子們天生喜歡群體協作捕食,用不著像它們的姐妹那樣,必須去海底費時、費力地“渾水摸魚”,所以把學習這項技術的任務交給了它們的姐妹。
“加工”好了才吃
海豚沒有雙手也沒有工具,卻能憑借智慧去掉墨魚骨,清除墨汁,“烹製”美味墨魚大餐。在一份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科學家稱海豚為“海上廚師”。
研究人員在澳大利亞南部斯潘塞灣觀察發現,野生太平洋瓶鼻海豚能通過一係列周密、複雜的工序捕食墨魚。
首先海豚先是把墨魚從棲息的海藻叢中驅趕到幹淨的沙地上。然後倒立起來,用吻部壓住墨魚,使其不能動彈。接著它用力一搖尾巴,猛地用身體向下直戳墨魚。墨魚當即骨頭斷裂,一命嗚呼。
墨魚受到攻擊時,即會向水中噴射有毒黑色墨汁,體內還有“又大又硬像衝浪板一樣的墨魚骨”。因此,海豚接下來會正過身來,像打棒球一樣用吻擊打墨魚,讓墨汁流光,再把獵物帶到海底,在沙子上摩擦到墨魚骨突出來。剝掉骨頭後,海豚就為自己做好了一頓美味可口、柔軟易食的墨魚大餐。
在澳大利亞附近海域,有一種球鼻海豚。最近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這種可愛的家夥在食用它們俘獲的食物時,並不是像其他動物那樣,整個吞下或一口口吞咽,它們先是對食品進行一番“加工”,然後才開始品嚐。
觀察發現,每當球鼻海豚發現隱藏在海草中的烏賊後,便會先將獵物“轟出來”,把它們驅趕到一塊平坦的海床上,然後便開始對獵物進行特殊的“加工”處理。
隻見它們先用鼻子拱這些烏賊,並讓烏賊處在正對著它們頭前的位置。隨後,海豚們突然發力,頭頂烏賊,猛衝海底,借助衝力將烏賊撞死。
接下來,球鼻海豚將烏賊挑起,讓死亡的烏賊漂在水中,並反複用鼻子撞擊其身體,直至烏賊肚子裏的墨汁被“擠”幹淨為止。
最後,它們又叼著烏賊來到海底,通過不斷在海床上摩擦烏賊的身體,以除去裏麵的骨頭。等到烏賊體內堅硬的骨頭被剔除後,海豚們就會安靜下來,慢慢品嚐“脫骨烏賊”的美味了。
閱讀點擊
類似海豚通過“排兵布陣”進行捕食的現象,過去隻發現在非洲母獅的捕食過程中:一隻母獅守在整個捕獵現場中心,而其他母獅在側麵將獵物從四周趕向中間。不過,守在中心的母獅卻不是固定的。比駱駝耐渴的大羚羊
誰最耐渴的動物
世界上什麼大型哺乳動物最耐渴,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駱駝。的確,駱駝極其耐渴。在炎熱幹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時不喝水將會因為脫水而死亡,但是駱駝卻可以長達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來。
但是,與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區半沙漠地帶的彎角大羚羊相比,駱駝的這點本事就不值一提了。
彎角大羚羊可以長達10個月不喝一滴水。它們生活在遙遠的非洲撒哈拉的南部、西南非、東非及阿拉伯半島。通常生活於幹旱草原或沙漠地帶,有的生活於石山旁或灌叢中。說起耐渴,彎角大羚羊是比駱駝更耐渴的動物,能夠10個月不喝一滴水還能活,吉尼斯紀錄是非其莫屬了。
大羚羊如何保持身體水分
彎角大羚羊為了保持身體水分,既不出汗也不喘氣,而是用一種奇特的方式來應付炎熱的氣溫:把體熱儲存起來。這就意味著它的體溫會不斷地上升。
彎角大羚羊能夠忍受高達46度的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它們才不得不出汗把體溫降下來。駱駝也有類似的防止出汗的機製,但是它隻能忍受41度的體溫。
維持如此高的體溫除了避免出汗,還有一個好處:因為體溫與氣溫接近,空氣可以傳給身體的熱量就少了。
大羚羊如何保護頭腦不發熱
可是,彎角大羚羊如此高的體溫,為什麼卻不會妨礙其正常生理功能呢?許多細節還不清楚,不過科學家大體知道它是如何防止頭腦發熱的。
來自彎角大羚羊心髒的血液由頸動脈送往大腦時,經過頭部一個叫海綿竇的地方,在那裏頸動脈變成了數百條細細的小動脈。
在海綿竇還有許多流向心髒的小靜脈,它們來自鼻腔,其中的靜脈血在流經鼻腔時,被空氣冷卻了,它的溫度要比動脈血低。這樣,小動脈血的熱量就會傳遞給靜脈血,從而使血液在進入大腦時得到了冷卻,溫度能降低3度,防止對溫度最敏感的大腦受到傷害。
白天儲存在體內的熱量,到了氣溫較低的晚上,就會逐漸釋放出去。這時候,彎角大羚羊又能讓體溫一直降至36度以下,這樣在第二天白天時能儲存更多的體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