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解析珍稀物種3
大羚羊如何獲取水分
彎角大羚羊的腎髒能夠非常有效地減少尿中的水分,它的尿是高度濃縮。不過,它的尿中畢竟還有些水分,它的糞便也要含有一點水分才能排得出去,這樣,彎角大羚羊還是會損失一些水分,為了防止脫水,仍然需要補充水分。
在無水可飲用時,彎角大羚羊通過食物來補充水分。它們常吃的草水分並不多,在白天隻含有1%的水,不過,到了晚上,隨著氣溫的下降和濕度的上升,這些草的水分含量會增加20倍。大羚羊白天不進食,隻在黃昏和夜間進食,能保證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
彎角大羚羊還有一種獨特的獲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陳代謝時能夠產生水。因此,實際上所有的動物都能通過這種方式間接地獲得水分。不過,這個代謝過程需要氧氣參與,而每次呼吸都會帶走體內的水分。通常情況下,呼吸時損失的水分多於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是得不償失的。
彎角大羚羊卻有辦法改變這個產出比。在晚上,彎角大羚羊一邊讓白天儲存的體熱散發,一邊開始非常緩慢地做深呼吸。
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氣,通過新陳代謝製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氣濕度比較高,通過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較少,這樣一來,彎角大羚羊就能通過一晚上的深呼吸讓體內累積更多的水分。
就這樣,彎角大羚羊通過白天儲存體熱,晚上散發和濃縮尿液避免水分喪失,夜間進食攝取食物中的水分,深呼吸製造代謝水等方式,彎角大羚羊巧妙地適應了炎熱又缺水的半沙漠環境。
彎角大羚羊的現狀
彎角大羚羊適應性是如此的成功,一度是撒哈拉地區數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曾經多達數十萬隻。
但是,再成功的物種也難逃人類的毒手。幾十年來,為了獲取羚角、皮毛、肉,或僅僅為了好玩,人們對彎角大羚羊進行了大屠殺。至20世紀90年代,彎角大羚羊已在野外被消滅得幹幹淨淨。現在隻剩數千隻被人工圈養生存了下來,其中大多數養在美國德州的牧場。
彎角大羚羊曆經數百萬年進化而來的那套巧妙的適應方式,如今卻沒有了用武之地。一個物種如果失去了其野外棲息地,喪失了其主要習性,即使能繼續繁衍,也隻是徒具其形,近乎滅絕。
閱讀點擊
最大的羚羊是生活在中非和南非的大角斑羚,是所有羚羊中的最大種類。因為它的個子巨大,上角有點旋轉,所以又稱“大羚羊”或“非洲旋角大羚羊”。這種大羚羊真的比水牛還要高大和粗壯。揭秘熊的冬眠之謎
被跟蹤的熊
有一種野生熊生活在美國黃石森林公園。為了揭開熊的冬眠之謎,美國葛萊德兄弟組成了一支考察隊,來到熊經常出沒的地方。這支考察隊配備了精良儀器。
他們先在熊經常出沒的地方挖一些陷阱,在捉到熊以後,就先給它射入一顆麻醉彈等熊昏睡時,他們在把編有號碼的塑膠標杆插入熊耳朵裏,再給它套上一個塑膠圈。
這個塑膠圈裏麵裝著微型無線電發報機,能夠發出各種無線電信號。等這些被俘虜過的熊醒過來的時候,它們已經回歸大自然了。它的脖子上的塑膠圈會發出各種信號,考察隊員根據這些信號,就能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
當冬天來臨,天氣突然變冷的時候,熊就開始做過冬準備了。它們在北麵的山坡上,有的在峽穀絕壁的大樹底下選擇地方,開始挖掘洞穴。新居建成以後,再往裏麵鋪上一些鬆樹枝,這樣,就可以舒舒服服地過冬了。
科學家們通過熊脖子上塑膠圈裏發出的信號,發現熊的新陳代謝變慢了,這是冬眠前的第一個跡象。
等北風怒吼,大雪紛飛的時,它就一頭鑽進洞裏,倒在樹枝上,用爪抱著腦袋,蜷縮著身子,發出低沉的吼聲,然後就昏睡起來。這時候,熊的體溫下降,心跳和呼吸減慢,冬眠開始了。
熊的預測
有一年冬天,北風呼嘯,暴風雪來臨了,熊向峽穀地區慢慢走去。考察隊的科學家們估計,熊應該要進洞冬眠了。沒想到,它們來到洞穴跟前,卻沒有進洞,而是繼續修建它的越冬“別墅”來。它似乎覺得還不到冬眠的時候。
過幾天,太陽出來了。天氣轉暖,地上的積雪也融化了。熊的預測果然靈驗。不久以後,又一次暴風雪降臨了,科學家們接收到有節奏的信號,這些信號是被跟蹤的熊身上發出的,表示它已經冬眠了。
熊神秘的生物鍾
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資料,認為熊身上有一種神秘的生物鍾。熊還有一套察覺地球“脈搏”的本領,這些“脈搏”包括氣溫、氣壓、降雪、獵食困難等,這些因素能撥動熊的生物鍾。
當天變冷的時候,生物鍾敲起第一次“鍾聲”,熊懶洋洋地打著嗬欠,開始挖洞,準備冬眠;當第二次“鍾聲”敲響的時候,熊就獨自活動了,它漫步山林,可是不馬上進洞;等到第三次“鍾聲”響過之後,熊才鑽進洞裏,開始冬眠。
閱讀點擊
熊從寒帶到熱帶都有分布。種類較少,全世界僅有7種,我國有4種。馬來熊、棕熊、亞洲黑熊、大熊貓。除澳洲、非洲南部外,多有分布。生活於北方寒冷地區的熊有冬眠現象,而位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禿鷲“禿頭”的奧秘
“清道夫”禿鷲
禿鷲的別名叫“狗頭雕”或“座山雕”,沒有亞種分化,分布於地中海盆地至東亞的廣大地區,冬季也到印度、泰國、緬甸等地。我國大部分地區見到的都是罕見的留鳥,部分遷徙或是在繁殖期後四處遊蕩。
它生活在我國西北部的高山上,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一種鷲類。它常常會站立於山頭之上,目光炯炯,威風凜凜。禿鷲的體長超過一米,體重在7000克左右,通體烏黑色。
禿鷲在青藏高原上還有一個名字叫“清道夫”,也就是說,凡是自然界中由於各種原因死亡的動物的屍體,大部分都是由禿鷲和別的“清潔隊”的隊員來清理的。禿鷲通常完成清理的第一道工作。它先用那尖尖的嘴和銳利的爪子將屍體開膛破肚,然後啄食髒器、屍肉。
禿鷲“禿頭”的奧秘
禿鷲是一種比較奇特的動物。說它奇特主要是因為它的頭頸部有一塊是裸露的,與周圍密布的絨羽很不協調。那麼,禿鷲為什麼會長成這樣呢?
我們知道禿鷲常吃動物的屍體,在這個過程中,禿鷲經常要把頭頸伸到屍體裏麵去,那麼頭頸處長滿羽毛就很不方便,所以,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禿鷲的頭頸部位就漸漸變得裸露。
此外,禿鷲裸露的頭頸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便於消毒。禿鷲會毫不留情地把裸露的頸部暴曬於草原炙熱的陽光下,如此一來,病菌也就在禿鷲身上待不下去了。所以,盡管禿鷲長得很難看,但它的禿頸卻是對它“清道夫”生活的一種保護。
禿鷲身體顏色變化的奧秘
禿鷲在爭食時,身體的顏色會發生一些有趣的變化。平時它的麵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藍色的。當它正在啄食動物屍體的時候,麵部和脖子就會出現鮮豔的紅色。這是在警告其他禿鷲:趕快跑開,千萬不要靠攏。
一隻身強力壯的禿鷲氣勢洶洶地跑來爭食,它招架不住,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離開原來的位置,這時,它的麵部和脖子馬上從紅色變成白色。勝利者趾高氣揚地奪得了食物,它的麵部和脖子也變得紅豔如火了;失敗者開始平靜下來了,它逐漸恢複了原來的體色。根據這些體色的變化,人們便可以知道禿鷲體力的強弱了。
閱讀點擊
禿鷲是以食腐肉為生的大型猛禽。除了南極洲及海島之外,差不多分布全球每個地方。禿鷲種群數量稀少,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列入了《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
白鰭豚
白鰭豚又名“白鰭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
白鰭豚僅產於我國長江中下流域,具長吻,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喜歡群居,性情溫順謹慎,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呐係統特別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