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至20世紀由於種種原因使其種群數量減少,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白鰭豚不僅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2011年7月6日,在長江中打魚的漁民發現3頭白鰭豚,出現在長江江麵上。
西非黑犀牛
西非黑犀牛又名“西部黑犀牛”,是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亞種。西非黑犀牛曾廣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但是近年來數量急劇下降,已經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單。
西部黑犀牛數量急劇下降,2000年全球就隻剩下了10頭,全部生活在喀麥隆北部。2006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調查時沒有發現一頭,當時就被認為很可能已經滅絕。
2011年11月10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經過對喀麥隆境內的全麵調查,沒有發現任何黑犀牛的蹤跡,宣布此亞種滅絕。
金蟾蜍
金蟾蜍又稱“環眼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種,其雄性個體全身呈金黃色,因此被稱作“金蟾蜍”。曾大量存在於哥斯達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中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地帶。
金蟾蜍是1966年由爬蟲學者傑伊·薩維奇發現並正式命名,1989年以後,金蟾蜍再沒有被發現。至2006年,金蟾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為絕滅,由於全世界範圍內兩棲動物數量不斷下減,金蟾蜍絕滅的實例也被許多相關學者研究證實,一般認為,造成金蟾蜍絕滅的主要原因為全球變暖和環境汙染。
夏威夷烏鴉
夏威夷烏鴉是烏鴉的一種,曾廣泛生活在夏威夷島的開闊林地中。化石顯示夏威夷烏鴉曾還經分布於其他一些島嶼。主要食物是蜥蜴、種子、昆蟲等,有時會捕食大型的蝴蝶。
最後兩個夏威夷烏鴉種群絕滅於2002年。現在的保護狀況為“野外滅絕”。當地還有一些被圈養的夏威夷烏鴉,但是由於其剩餘數量過少,該物種被認為已無法重新恢複。當地人曾經建立夏威夷烏鴉的再引回計劃,但再引回的個體常被另一種瀕危鳥類夏威夷隼捕殺,結果無法成功。
聖赫勒拿島紅杉
聖赫勒拿島紅杉是聖赫勒拿島特有的樹種,現在在野外已經滅絕。當移民登陸這座南大西洋島嶼後,因為聖赫勒拿島紅杉的木質優良,以及樹皮可以用來鞣製皮革,所以被大量采伐。
至1718年,聖赫勒拿島紅杉已極為罕見。在19世紀後期,當亞麻種植園開始建立時,聖赫勒拿島紅杉的數量進一步減少。至20世紀中葉,隻有一棵聖赫勒拿島紅杉幸存,而這一棵樹是今天所有已知的栽培紅杉的來源。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在巴西巴伊亞州的部分地區能發現它的蹤跡。盡管這個物種的幾個圈養種群存在於世,但最後為人所知的野生個體在2000年底消失。其他野生個體也不可能存活。
造成斯皮克斯金剛鸚鵡幾乎絕種的原因,主要是雀鳥貿易的捕捉活動,而人類居住地也侵占了其生境,也有人捕獵其為食用及交易。而人類所引進的非洲化蜜蜂殺死正在孵卵的鸚鵡,估計蜜蜂占據了40%的巢居地。
伍德蘇鐵
伍德蘇鐵被列為野外絕滅物種。迄今為止,隻在南非發現了一棵伍德蘇鐵。雖然當地人過度砍伐伍德蘇鐵以作為藥用,加速了野生種群最後的消失,但該物種的滅絕可能是一個自然事件。
1916年,最後一棵伍德蘇鐵被移植到植物園,目前該植物不再存在被引入到野生環境的可能,因為僅現存的這棵植物是雄性,並且它被人為性破壞的可能性很大。
毛島蜜雀
毛島蜜雀是1973年由夏威夷大學的學生在茂宜島海勒卡拉國家公園東北部海拔1980米的地方發現的。根據DNA的分析顯示,它們屬於一個古老的管舌鳥分支,其結構也與其他夏威夷的管舌鳥不同。
根據化石記錄,毛島蜜雀隻生活在茂宜島的幹旱部分,介乎海拔275米至1350米。發現時估計它們隻餘下200隻,每平方千米約有76隻。至1985年,每平方千米就隻餘下8隻,可見在10年中其數量大幅下降超過90%。
1980年,它們就已經在東邊消失,隻分布在哈那威的西部。至2004年,多次的勘察都未能再次發現它們,但仍然將之列為瀕危物種,有待更確實的資料才決定是否列為滅絕。
海地溝齒鼩
其主要分布於古巴等加勒比海部分島嶼上。溝齒鼩的下頜具有鋒利的牙齒,這一點兒不足為怪。但是,真正令人吃驚的是它在咬住獵物的時候會從鋒利的牙齒中釋放出致命的毒液,就像某些毒蛇一樣。這些毒液可以迅速讓獵物癱瘓,不過它通常不會立即把獵物置於死地,而是把獵物保存起來等到饑餓時再享受美餐。
溝齒鼩是一種夜間活動的小型哺乳動物,它們通常是吃香蕉樹落下的葉子,有時也會吃腐爛的動物屍體以及一些昆蟲,它是生態係統中至關重要的一支物種。
溝齒鼩的外形有些像地鼠,皮毛呈棕褐色,口鼻部和豬非常相似。它最大的特點是長著一個細長的粉紅色的尖鼻子,最長可達0.49米。溝齒鼩非常善於挖洞,白天藏在地洞裏,因此很少被當地人看見,夜間則出來捕食各種昆蟲及其幼蟲。
多年以來,科學家都一直以為溝齒鼩已滅絕消失。2008年,英國科學家在多米尼加捕獲一隻溝齒鼩,並公布視頻。它們是最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
豹貓
產於亞洲的貓科動物,許多台灣的地方民眾則習稱為“石虎”。
豹貓的體型與家貓大致相仿。豹貓的毛皮也有很多種顏色:南方的豹貓為黃色,北方的則為銀灰色。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貓的斑點一般為黑色。
是夜行動物,通常以齧齒類、鳥類、魚類、爬行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為食。除了交配季節外,它們一般為獨處。
由於人類的開發,野生豹貓除了得克薩斯州已經在全美國銷聲匿跡。這種難以捉摸的貓科動物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荒野還有活動的跡象,但對於它們具體的數量幾乎沒有可靠的數據。
狼獾
也稱“貂熊”,外形介於熊與貂之間,頭大耳小,背部彎曲,四肢短健,彎而長的爪不能伸縮,尾毛蓬鬆。身體兩側有一淺棕色橫帶,從肩部開始至尾基彙合,狀似“月牙”,故又有“月熊”之稱。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過去,貂熊還曾出現在美國南部地區,例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等地。
現在僅剩我國大興安嶺地區還有少量殘存的種群,隨著林區的大規模開發,嚴重地侵吞和破壞了貂熊的生活環境,使它退縮到更靠近西部和北部的森林腹地,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我國貂熊估計僅為200隻左右。
北極熊
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又名“白熊”。
在冬季睡眠時刻到來之前,由於脂肪將大量積累,它們的體重可達1000千克。北極熊的視力和聽力與人類相當,但它們的嗅覺極為靈敏,是犬類的7倍,時速可達60千米。
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野生北極熊大約有20000多隻,數量相對穩定。為了保護它們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國就頒布過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獵北極熊。2006年5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瀕危”,2011年降為“易危”。
黃馬姆
也稱“黃鰭連尾鮰”,是指分布在北美的幾種美洲鯰魚,身體矮胖,體長大約0.05米至0.075米。連尾鮰的特點是脊鰭很長,有些種類的連尾鮰脊鰭和毛鰭連在一起。胸鰭上常有鋸齒狀的刺,刺的根部有毒腺,被它刺傷以後會產生疼痛的創傷。
如今,連尾鮰主要分布於北美洲,是世界上22個珍稀物種之一。
加州禿鷹
這是北美鳥類中體型最為龐大的一種,重約10000克,翅膀長度約3米。它們可以飛到5000米的高空,每天可以飛200多千米找食物。這種來自座山雕家族的禿鷹靠食用動物的屍體及腐肉生存,被稱為自然界的“清道夫”,是生態係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