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解析珍稀物種3(3 / 3)

它們是冰河時代幸存下來的產物,但卻無法逃脫人類的毒手。這些大自然的“拾荒者”不是遭到獵人槍殺,就是因為品嚐獵人投下的毒物而一命嗚呼。1985年普查到的野生禿鷹僅存9隻。目前,由於人工繁殖和鉛質彈藥的減少使用,該物種有起死回生的跡象。目前,加州禿鷹的總數量已經達到200多隻。

夏威夷鵝

夏威夷鵝又名“黃頸黑雁”或“黃額黃雁”,是夏威夷特有的一種雁,屬雁形目,鴨科,與加拿大鵝有關緣關係。是加拿大鵝遷徙到夏威夷以後,進化而成的不會遷徙的陸棲鵝。

夏威夷鵝的數量在1952年,隻剩下屈指可數的30隻。人們不得不把它們捉進來飼養。然而,飼養後放回野生地的雁卻難於自我繁殖。

紅冠啄木鳥

紅冠啄木鳥生活在鬆樹林中,是一種很勤奮的小鳥,工作時在樹幹上不時的上下移動,沿樹枝頻繁不斷地變換樹木,呈現出偏好較大樹木的特點。它使用鑿子一樣的鳥喙撬開樹皮塊,搜索裏麵的昆蟲。

紅冠啄木鳥最初分布於整個美國的東南部,1999年普查發現,僅限於美國北南卡羅來納州和佛羅裏達州。估計數量僅12000多隻。

奇裏卡瓦豹蛙

這種動物生活在沼澤地、低草地及池塘,常遠離水域。豹蛙的蝌蚪吃水藻和其他水生植物,有時也吃死蝌蚪或其他更小的無脊椎動物。

奇裏卡瓦豹蛙吃它們能夠捕捉到的東西,包括昆蟲,無脊椎動物或小的脊椎動物,如老鼠和魚,豹蛙的適應性非常強,食物來源也比較充足。

奇裏卡瓦豹蛙尚存5000隻。經研究發現,奇裏卡瓦豹蛙的滅絕與人類的活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化肥的普遍使用,被汙染的空氣,棲息地的減少,還有酸雨等,都是奇裏卡瓦豹蛙滅絕的原因。

佛州地鼠陸龜

它們的棲息環境包括大西洋沿岸沙地及杉木森林,大致上棲地都是含沙土質,非常幹燥。佛州地鼠陸龜對於環境要求極高,所以佛州地鼠陸龜在人工飼養成功是非常少的。

該物種生活在美國東南部,但結局往往很悲慘。其卵和幼龜也是外來紅火蟻和犰狳的捕食對象,同時隨著城市的日益擴張,它們的棲息地不僅被變成了鬆樹種植園,而且由於防火不善而遭到破壞,目前這些爬行動物正處於滅絕的邊緣。

閱讀點擊

海濱灰雀幾乎在人類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就走向滅絕。其主要分布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的梅裏特島。由於它們的鹽沼棲息地被噴灑了滴滴涕,加上被太空計劃征用,它們的數量從約3000對降至零。最後一隻灰雀死於1987年。失而複現的珍稀動物

朱鹮

由於朱鹮性格溫順,我國民間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稱為“吉祥之鳥”。

1964年,我國研究人員在甘肅省捕獲一隻朱鹮以來,一直沒有發現朱鹮的蹤跡。

1978年,日本一隻野生朱鹮在一個小島上死亡,日本研究人員宣稱這是世界上最後一隻野生朱鹮。

1981年,我國研究人員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發現7隻野生朱鹮,從而宣告在中國重新發現朱鹮野生種群,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個朱鹮野生種群。

此後,我國對朱鹮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取得顯著成果。目前,我國境內的野生朱鹮已近2000餘隻。

斑鱉

斑鱉是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一種巨型鱉類動物,在我國和越南的江河湖泊中,曾經生活著大量斑鱉。

斑鱉是一隻巨大的軟殼淡水龜,成年後體長超過一米,體重可達數百千克,壽命可達100歲以上。然而,由於河流受到汙染,斑鱉在1980年左右就從天然水域中消失了。

2008年,美國研究人員在越南一條河流中發現野生斑鱉,當時它被洪水衝到堤壩上。當地人捕獲了這隻野生斑鱉,準備把它送到餐館賣掉,幸虧研究人員及時阻止了他們的行為,並將這隻斑鱉放入到河流中。

目前,飼養在人工湖泊或水塘中的斑鱉也隻有3隻,一隻在越南的還劍湖裏,另外兩隻在我國長沙和蘇州的動物園裏。

大嘴葦鶯

自1867年在印度蘇特萊傑河流域發現它們以來,大嘴葦鶯便再也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2006年,泰國研究人員在距離泰國曼穀大約3000千米的一處濕地裏發現了大嘴葦鶯,並捕捉到一隻製作成標本。經DNA檢測結果證實這一發現,研究人員確認大嘴葦鶯是一個新的物種。

研究人員表示,大嘴葦鶯可能在我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多個國家都有棲息地,隻是每個地區數量較少而很少被人們發現,而且容易和其他濕地鳥混淆。

雖然對這種鳥類知之甚少,但科學家認為泰國發現的大嘴葦鶯並不尋常。與泰國相比,這種鳥類在印度更為人們所知。

邦蓋烏鴉

1900年,美國研究人員在印度尼西亞發現了兩隻邦蓋烏鴉,並將其製成標本陳列在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裏。然而,此後再也沒有人發現這種烏鴉。在科學家的印象裏,這種烏鴉已經滅絕。

但令人感到吃驚的是,2007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印度尼西亞重新發現了邦蓋烏鴉,它們出現在偏遠的邦蓋島的山林裏。然而,這個偏遠的島嶼上也出現毀林開荒的農民和一些盜伐者。當地政府為了保護包括邦蓋烏鴉在內的珍稀動物,開始加強對當地森林的保護。

貝氏海燕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些島嶼上,曾經生活著大量貝氏海燕。20世紀初,探險者和遊客大量進入到這些島嶼,並帶來了這裏原本沒有的老鼠和貓,它們大量捕獲貝氏海燕巢穴中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鳥蛋和幼鳥,致使貝氏海燕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消失了。

2009年,以色列鳥類學家哈多拉姆·什利哈在俾斯麥群島上又發現了貝氏海燕,並拍攝了30多張照片。貝氏海燕身體呈深褐色,腹部灰白,鼻子呈管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貝氏海燕列為極度瀕危物種。這種海鳥的繁殖地具體方位仍舊是一個謎。

彩虹蟾蜍

1924年,研究人員在婆羅洲島發現3隻彩虹蟾蜍。它們是世界上色彩最絢麗的蟾蜍,也是一種世界上最罕見的蟾蜍。

此後,再也沒有人發現過它們的蹤跡。在過去的時間裏,人們對彩虹蟾蜍的認識僅限於插圖介紹。研究人員一度以為這種漂亮的蟾蜍已經滅絕。

2011年,研究人員在東南亞的婆羅洲島重新發現了3隻彩虹蟾蜍。它們分別是一隻雄性、一隻雌性和一隻幼仔。最新發現的彩虹蟾蜍身體長0.051米。

裝甲霧蛙

裝甲霧蛙曾經在澳大利亞西北部雨林中的溪流裏廣泛生活。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對兩棲動物有嚴重危害的壺菌在澳大利亞雨林的溪流中繁殖速度加快,壺菌病開始在這片地區的蛙群中爆發,各種蛙類迅速減少,最為脆弱的裝甲霧蛙從1991年開始一度消失,人們以為它們滅絕了。

2008年,有人發現了幾隻已經凍結的裝甲霧蛙。雖然沒有發現活的裝甲霧蛙,但是研究人員認為野生的裝甲霧蛙仍然存在。裝甲霧蛙身體呈淺褐色,因它們身上布滿如同鎧甲的深褐色斑點而得名。

侏儒眼鏡猴

侏儒眼鏡猴是世界最小和珍奇的靈長目動物之一,晝伏夜出,依靠昆蟲維生,全身茸毛,頭部能夠轉動180度,大眼大耳,跟靈長目不同的是有爪,無指甲。

1921年,當最後一隻侏儒眼鏡猴被製成標本收藏在博物館後,人們就再也沒有看到過這種動物。因此,科學家認為侏儒眼鏡猴可能已經滅絕了。

2000年,印尼多名科學家在蘇拉威西島的高山上進行鼠類考察時,意外地捉到一隻侏儒眼鏡猴,可惜這隻眼鏡猴踩中陷阱,重傷喪命。

2008年,研究人員在印度尼西亞茂密山林中又捕捉到兩隻雄性和一隻雌性侏儒眼鏡猴,並給它們佩戴無線電子發射跟蹤腳環,對它們的生活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