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專門研究小組在研究捕蠅草時發現,反複刺激片上的觸發毛捕蠅草不僅能發出電信號,同時也能從表麵的消化腺中分泌少量的消化液。但僅僅據此,仍然無法確定植物體內一定具有神經組織。
所有植物都有應用電信號的能力,這已經被科學家們反複驗證。但是,因為植物的電信號都是通過表皮或其他普通細胞以極其原始的方式傳導的它並無專門的傳導組織,因此,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植物的電信號與動物的電信號雖然十分相似,但仍不能認為植物已經具備了神秘係統。植物到底有沒有神經,還有待人們進一步去研究探討。
閱讀點擊
●科學家認為,植物雖不具有神經係統,但是對外界刺激同樣也有反應。因此,可選家設計了一套裝置,能夠把植物組織微小動作放大幾千倍。通過這個裝置,他查明七葉樹的葉子、胡蘿卜、蕪菁等,能以金屬、動物肌肉同樣的形式對壓力做出反應。
●科學家還發現,植物與動物一樣也能被麻醉。例如向植物噴氯仿,它會失去意識:給它供應新鮮空氣後,它又蘇醒了過來了。什麼是植物全息現象
什麼是全息
全息,是1948年物理學家弋柏和羅傑斯發明了光學全息術後提出的一個概念。在物理學上,全息的概念是明白易懂的。
例如,一根磁棒將它折幾成幾段,每個棒段的南北極特性依然不變,每個小段與它原來的整根棒全息。所謂生物全息,就是生物體每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化學組成模式上與整體相同,是整體的成比例的縮小。
植物中的全息現象
植物的全息現象,在大自然中,已從形態、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多方麵找到了論證的實例,馬路邊的棕櫚樹,它的一張葉子,由薄扇似的葉片和長長的葉柄組成,仔細觀察一下葉子的整個外形,當把它豎在地上與全株外形相比時,你會發現,它們的外形是多麼的一致,隻是比例的大小不同而已。
一個梨子的外形與它的整體果樹形吻合。行葉脈的植物都是從莖的基部或下部分枝,主莖基本無分枝。相反,葉脈為網狀的植物,它們的分枝多呈網狀。在植物的生化組成上,也有明顯的全息現象。例如,高梁一片葉上的氰酸分布形式與整個植株的分布形式相同。在整個植株上,上部的葉含氰酸較多,下部的葉含氰酸較少;在一張葉上,也是上部含量較多,下部含量較少。
離體培養時全息現象
有趣的是,當進行植物離體培養時,也發現了植物的全息現象。若將百合的鱗片經消毒用來離體培養,發現在鱗片基部較易誘導產生小鱗莖,即使把鱗片從上到下切成數段,同樣發現小鱗莖的發生都是在每個離植段基部首先產生,且每段鱗片上誘導產生小鱗莖的數量,遵循由下至上遞補增的規律。
誘導產生小鱗莖的特性與整棵生芽特性相一致,呈全息對應的關係。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以大蒜的蒜瓣、矩葉菊、花葉芋和彩葉草等多種植物葉片為外植體,進行同樣的試驗觀察時,都能見到這種全息現象。
植物全息在生產實踐中的運用
植物全息的規律應用於農作物的生產實踐,已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人們不禁會問,小麥、水稻……,它們的留種應該采用什麼部位製種呢?這些有趣而具生產實踐意義的全息課題,目前不少人正在試驗觀察中。不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個別的生產措施,也是符合生物全息規律的,隻不過未意識到這點罷了。
我國不少地區種植玉米的農民,他們在留種時,習慣把玉米棒上中間或偏下的籽粒留下作種,而把兩端的籽粒去除,確保玉米的年年豐收。這種玉米籽粒的留種方法是符合生物全息律的。因為玉米棒子是在植株的中間或偏下部分著生的,而作為植株對應全息的玉米棒,其中間或偏下著生的籽粒,在遺傳上也一定較強。經試驗,以這種方法播種,可以增產35.47%。
全息生物學觀點的提出,雖然隻有短短的幾年,但已引起不少人的強烈興趣。在日本、巴西等國的有關學者對全息生物學的提出也給予極高的評價。目前,植物全息現象的觀察研究方興未艾,無數未解之謎還有待人們去揭開。
閱讀點擊
●現今科學研究發現,人們根據馬鈴薯的播種,習慣以塊莖上的芽眼切下作種子。但長期以來,並沒有考慮到塊莖上芽眼之間的遺傳差異。
●根據植物全息的原理,想來這些芽眼之間必定會有特性的區別。馬鈴薯在全棵的下部結塊莖,對於全息對應的塊莖來說,它的下部芽眼結塊莖的特性也一定較強。
●為了證實上述的想法,科學家做了係統的試驗。分別以蛇皮粉、躍進等5個馬鈴薯品種的塊莖為材料,將它們的芽眼切塊成遠基端芽眼和近基端芽眼兩組,進行種植比較試驗。實驗結果,以遠基端芽切塊製種生產時,各個品種均增產,平均增產達19.2%。為什麼植物會發熱
植物王國,種類繁多,現已知道的約有50多萬種,有花植物就不下二三十萬種。它們姿態萬千,豐富多彩,有的四季常青,有的五顏六色,有的香味四溢,有的臭氣熏人。
無論是幹旱少雨的沙漠、終年積雪的高山,還是氣候極為惡劣的南北極地,都有它們的蹤跡。這些植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是因為它們有著適應環境的奇特本領。有的植物簡直令人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