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結果”意識是現代一種很重要的處事態度。人的能力有大小,不是每個人做同一件事都能獲得同樣的執行結果,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結果,無論是大還是小,意識到自己做不到更好,不代表可以不做,或者做了卻沒有任何結果。執行的本質就在於抓住結果,沒有結果一切理由都不存在。就像以前曾經看到過的一個警句:0和1之間的差距,比1和99之間的更大。

不要為自己的錯誤做任何辯解

“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個人再聰明,再能幹,也總有失敗犯錯誤的時候。人犯了錯誤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拒不認錯,找借口辯解推脫;另一種是坦誠承認錯誤,勇於改正,並找到解決的途徑。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有犯錯的時候,關鍵在於你如何去認識錯誤糾正缺點。隻有敢於承擔責任,並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去補救,你仍然可以走出自我的陰影而從容的麵對生活。

犯了錯誤,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找借口為自己開脫、辯解,歸根結底是人性的弱點在作怪。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認錯,而不是去為自己辯護和開脫。日本最著名的首相伊藤博文的人生座右銘就是“永不向人講‘因為’”。這是一種做人的美德,也是一個為人處世、辦事做事的最高深的學問。

有些人在工作中出現錯誤時,就會找出一大堆借口來為自己辯解,並且說起來振振有詞,頭頭是道。比如“交貨遲延,這完全是企管部門的不好。”“質量不佳,這都要怪質檢部門的疏忽,與我沒有關係。”“我的工作都是按公司的要求去做的,錯不在我!”等等。

你認為找借口為自己辯護,就能把自己的錯誤掩蓋,把責任推個幹幹淨淨,但事實並非如此。也可能老板會原諒你一次,但他心中一定會感到不快,對你產生“怕負責任”的印象。你為自己辯護、開脫不但不能改善現狀,所產生的負麵影響還會讓情況更加惡化。

有一個畢業於名牌大學的工程師,有學識,有經驗,但犯錯後總是自我辯解。工程師應聘到一家工廠時,廠長對他很信賴,事事讓他放手去幹。結果,卻發生了多次失敗,而每次失敗都是工程師的錯,可工程師都有一條或數條理由為自己辯解,說得頭頭是道。因為廠長並不懂技術,常被工程師駁得無言以對,理屈辭窮。廠長看到工程師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推脫責任,心裏很的惱火,隻好讓工程師卷鋪蓋走人。

切記,犯錯的時候千萬不要找任何理由和借口為自己開脫。其實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隨便找個理由為自己辯解逃避責任,歸根結底都是人性的弱點在自欺欺人。我們可以試著分析:“假設工作中犯錯的時候你認為找個借口為自己辯解,就能把自己的責任推脫,事實上其結果並非如此。也許今天犯錯你的上司會原諒你一次,但他心中一定會感到不快,周而複始就會對你的人品產生懷疑大打折扣。”

能坦誠地麵對自己的弱點,再拿出足夠的勇氣去承認它,麵對它,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結果,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謹慎行事,而且別人也會很痛快地原諒你的錯誤。

有些人讓為錯誤有失自尊,麵子上過不去害怕承擔責任,害怕懲罰。與這些想像恰恰相反,勇於承認錯誤,你給人的印象不但不會受到損失,反而會使人尊敬你、信任你,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會高大起來的。

喬治是一家商貿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在他任職期間,曾犯了一個錯誤,他沒經過仔細調查研究,就批複了一個職員為紐約某公司生產5萬部高檔相機的報告。等產品生產出來準備報關時,公司才知道那個職員早已被“獵頭”公司挖走了,那批貨如果一到紐約,就會無影無蹤,貨款自然也會打水漂。

喬治一時想不出補救對策,一個人在辦公室裏焦慮不安。這時老板走了進來,他的臉色非常難看,就想質問喬治怎麼回事。還沒等老板開口,喬治就立刻坦誠地向他講述了一切,並主動認錯:“這是我的失誤,我一定會盡最大努力挽回損失。”

老板被喬治的坦誠和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打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撥出一筆款讓他到紐約去考察一番。經過努力,喬治聯係好了另一家客戶。一個月後,這批照相機以比那個職員在報告上寫的還高的價格轉讓了出去。喬治的努力得到老板的嘉獎。

一個人犯了錯誤並不可怕,怕的是不承認錯誤,不彌補錯誤。“其實犯錯並不見得是件壞事,隻不過我們又多了一次自我反省和學習的機會,使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本質。”老板欣賞的是你正確的認識自己和坦誠的工作態度,並及時改正錯誤吸取教訓避免重複犯錯的高貴品德。

鬆下幸之助說:“偶爾犯了錯誤無可厚非,但從處理錯誤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清楚一個人。”老板欣賞的是那些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錯誤以補救的職員。

成功來自於在錯誤中不斷學習,因為隻要你從錯誤中學得經驗吸取教訓,就不會重蹈覆轍。隻要你堅持並且有耐心,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彌補錯誤,就能吸取經驗,取得成功。

不為失敗找借口

大多數人在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或者被批評的時候,總是會找種種借口告訴別人,因為他害怕承擔錯誤,害怕被別人笑話,或者隻是想得到暫時的輕鬆和自我解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借口不僅是一個掩飾弱點、推卸責任的“萬能器”,還是一張敷衍別人、原諒自己的“擋箭牌”,容易扼殺人的創新精神,讓人消極頹廢。它更是一劑鴉片,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品嚐它,逐漸地讓你變得心虛、懶惰,遇到困難就退縮,最終喪失執行的能力。

一個總是為自己找借口的人,在工作中永遠得不到同事的信任,在社會上永遠得不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最終隻會成為一個一事無成的失敗者。所以,要想走向成功,第一要義就是,停止為自己找借口,不找借口,其根本就是把“責任”這兩個字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隨意甩給別人,或者歸於客觀因素。

美國西點軍校裏有這樣一種廣為流傳的悠久傳統,就是遇到軍官問話,隻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沒有任何借口”是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它強化的是每一位學員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如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員學會適應壓力,培養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它讓每一個學員懂得:工作中是沒有如何借口的,失敗是沒有如何借口的,人生也沒有如何借口。根據美國商業年鑒統計,二戰後,在世界500強企業中,西點軍校培養出來的董事長有一千多名,副董事長有二千多名,總經理、董事一級的有五千多名,什麼“可口可樂”、“通用”、“杜邦”等有名的大公司的創始人都是他們培養的畢業生。如何商學院都沒有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

優秀的員工從來不會給自己如何推托失敗的借口,他們會努力地完成任務,會在事先做好計劃,會在工作中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前進,全力以赴地排除困難,不言放棄。世界著名的管理學家格蘭特納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有自己係鞋帶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機會!”不要為自己的錯誤辯護,再美妙的借口也於事無補!不如把尋找借口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工作中來,仔細琢磨下一步該怎麼做。反過來說,麵對失敗,如果將下一步的工作做好了,失敗的可以成為成功之母,這樣一來,失敗的借口就不用找了。

2010年6月27日,南非世界杯英格蘭隊與德國隊的八分之一決賽,注定會永載史冊。當然,除了精彩比賽對攻之外,還有那頗有爭議的一次誤判。

話說英德大戰,吸引了全世界球迷的眼球,有的向著英格蘭,有的向著德國,各有所愛。前半個小時,德國隊就連下兩城,暫時領先,但誰都不相信這是最終結果,足球的魅力就在於瞬息萬變,無法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進行到第37分鍾,英格蘭中衛厄普森頭球建功,扳回了一分,而僅僅不到一分鍾,第38分鍾時,英格蘭隊隊長蘭帕德在禁區前吊射擊中門梁,皮球擊中門梁後彈過門線,後被德國隊守門員諾伊爾拿住,當值主裁拉裏昂達卻宣判此球無效。躲過一劫的德國隊在下半場乘勝追擊,又攻入兩球,並以4:1獲勝。賽後的鏡頭回放顯示蘭帕德那個進球越過門線的距離將近半米,已明顯整體過了球門線,理應算數,卻被裁判無情地給“吹”掉了。

麵對英德大戰中這次誤判,有人抱怨,有人憤怒,有人憤憤不平,在1:2落後時,如果蘭帕德的進球有效,那一定是個很好的轉折點,有可能就會改寫比賽進程。而當事人又是什麼態度呢?賽後,傑拉德認為主裁判的這一誤判的確影響了比賽走勢,但如果說這就是球隊失利的原因,那顯然是在說謊。“縱觀全場比賽,德國隊無疑是更出色的一方,德國隊進了四球,而我們隻得了一分。我們失誤太多,德國隊踢得更有章法。在1:2落後時,我依舊相信我們能夠贏球,但他們的第三個進球是致命一擊。雖然主裁判漏判了球隊一個進球,但我們不能把失利的原因都歸咎於此。德國隊發揮更為出色,他們理應獲得勝利。不要把誤判當作失利的借口!”

傑拉德麵對失敗,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從自身找原因,客觀地、理智地分析問題所在。在失敗麵前,是勇敢麵對,承擔責任,還是一味逃避,推卸責任?麵對是需要勇氣的。而傑拉德勇敢地選擇了前者。

有的時候,人需要現實一點,失敗並不可怕,肯定有哪些方麵做得不夠好,聽聽別人的建議,多從自身反思、總結一下,對自己以後的發展是個提高。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是“常客”,是人生無法避免、無法逃避的。而隻要我們還年輕,我們要走的路還長,跌倒了,也要抓上一把沙,再站起來的時候,也是一次收獲。其實,比賽不僅僅是比技術,還要看一個人的心態,能夠處事不驚,沉著應對,方能顯出一個人的氣度。

“隻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借口”。這句話就告誡我們:工作中正確麵對成功與失敗。作為企業員工,我們要有責任心,為工作負責,為企業負責。當我們麵對失敗時,不推脫,不“辯護”,勇於承擔,把“找借口”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工作中來,從失敗中查找原因,從失敗中尋求辦法。成功的人永遠在尋找方法,失敗的人不停地尋找借口,隻要我們把“隻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的思想永存心中,並照此執行,那麼,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

失敗找原因,不找借口

人的一生有時候就是一個遺憾的過程,從錯誤中尋找正確,從失敗中尋找成功,從黑暗中尋找光明,從不完美中尋找完美。

但是,有很多人無法接受失敗,他們認為失敗是一種很不光彩的事,每當失敗時他們總會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找理由。當他們做事不順心時,當他們學習不好時,當他們參加了各種比賽沒有獲獎時,就會怪罪於他人,就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找理由,這也是所有不成功的人的共同特征。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而且抓著這些他們相信是萬無一失的借口不放,以便於解釋他們為何成就有限。

正因為他們將所有的精力與時間都花在尋找一個更好的借口上,因此,即使下一次從新開始,失敗仍是必然的。

相反,那些成功人士在遇到困難時,總是先找找失敗的原因,然後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為自己找一堆無用的借口,以借其掩飾自己的過錯和失敗。他們知道借口是事業成功的最大障礙,凡事要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隻要你能把你的能力和樂觀進取的精神表現出來,就能取得你渴求的成功。

日本有一段格言是這麼說的:“人摔倒的話,一定是斜坡惹的禍,沒有斜坡的話那一定是石頭,沒有石頭的話,就一定是因為鞋子……”這大概就是人的本性吧!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即使有了過失也不願承認是自己的錯,隻好找些借口來解釋自己的行為。然而,凡事都以借口搪塞的話,你將很難進步。唯有認清自己的缺失,才能不斷向前邁進。

漢武帝經常出巡以向民眾示意治國之決心,有一次她將要出巡,路過宮門口時看到一位頭發全白的老人,穿著很舊的衣服,站在門口十分認真地檢查出入宮門之人。漢武帝問老人:“先生是否早任此郞官之職?為什麼年紀已老還做郞官?”

老人答:“我姓顏名駟,江都人。從文帝起,經三朝一直擔任此職。”

漢武帝問;“你為什麼沒有升官機會?”

顏駟答:“漢文帝喜好文學,而我喜好武功;後來漢景帝喜好老成持重的人,而我又年輕喜歡活動;如今您做了皇帝,喜歡年輕英俊有為之人,而我又年邁無為了。因此,我雖然經過三朝皇帝,卻一直沒有升官,但我要的是稱心如意的工作。”

顏駟幾十年沒有升職,真的沒有自己的原因嗎?他厲仕三朝,換了三種用人風格的皇帝,都沒有升遷的機會,那就應該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怎麼能總是怪時運不好呢?就好比一名公司職員,在三位上司手下工作,都不能得到賞識,能說全是上司的責任嗎?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錯了再試的過程,怯弱的人隻會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抱怨這個抱怨那個,想以此博得他人的同情,卻於事無補,最終要麵對的還是人生的敗局;成功者從不會為自己的失誤和過失找借口,他們尋找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調整策略,以獲得更大的成功。

李嘉誠10多歲時,父親突然去世,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到了他身上,他不得不靠打工來維持整個家庭的生存。

他撫是在茶樓做跑堂的夥計,後來應聘到一家企業當推銷員。幹推銷員首先要會跑路,這一點難不倒他,以前在茶樓成天跑前跑後的,早練就了一副好腳板,可最重要的,還是怎樣把產品推銷出去。

有一次,李嘉成去推銷一種塑料灑水器,連走了許多家都無人問津。他已經成了同士中業績最差的。

這一天,跑了整整一上午。他一點收獲都沒有,如果下午還是毫無進展,回去就有可能被炒魷魚了。

推銷這樣沒有結果,他真是垂頭喪氣,甚至都準備幹脆辭職不幹,轉行幹別的行業了。但是,他突然明白過來:推銷效果不理想,並不是產品不行,而是自己推銷不到位。否則,別的推銷員就能夠幹得好呢?看來,唯有自己多開動大腦想辦法,才會有真正的突破。

他又開始不停地給自己打氣,精神抖擻地走進了另一棟辦公樓。他看到樓道上的灰塵很多,突然靈機一動,沒有直接去推銷產品,而是去洗手間,往灑水器裏裝了一些水,趁著有人經過的時候,將水灑在樓道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