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部分
魯登道夫
隨著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德國軍國主義分子樹立起來的一座所謂的軍事豐碑在一夜之間發生了傾斜,那個一向被德意誌民族殖民擴張分子們狂熱崇拜的偶像——當時的德軍最高統帥部第一軍需總監魯登道夫,麵對兵敗如山倒的黯淡局勢,終於低下了他那顆曾是不可一世的頭顱。自此,一戰時期德國軍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拋進了英吉利海峽。
魯登道夫生於1865年4月9日,自幼受當過預備役軍官的父親影響,他希望自己長大後當一名威武的軍官,去指揮千軍萬馬。在這種思想驅使下,他十二歲進入陸軍幼年學校讀書,後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1890年,他又考入柏林軍事學院深造。1908年至1913年,魯登道夫在德軍總參謀部任職,曾擔任第二處處長,主管軍隊的訓練、裝備、動員等事宜。這時,整個歐洲大地戰雲密布,德國周邊各帝國主義國家磨刀霍霍,加緊備戰,眼看一場世界規模的殘酷戰爭一觸即發。麵對這種緊張局勢,魯登道夫及時向最高統帥部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加強陸軍實力”和“配合軍火工業,把宣傳鼓動做為武器,用於最廣泛的擴軍備戰之中去”的主張,使德國在一個時期內又迅速增加了30萬軍隊。由於他擴軍屯兵有功,因而他的軍階不斷升遷,一度擔任德軍第三十九聯隊司令員等職務。
魯登道夫作為資產階級軍事家,他的“大德意誌民族”觀念在早期就有所顯現。也正是由於他身上害有這種痼疾,才使得他甘願為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效命沙場。他鼓吹、宣傳實行大規模的“總體戰略”,積極推行對外軍事擴張和對內實行擴軍備戰政策,是德國“徹底消滅”理論的狂妄的支持者和叫囂者。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軍事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各帝國主義勢力兵刃相向,粉墨登場。8月3日,德國軍隊為了實現長驅直入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大縱深迂回,從背後狠狠打擊法軍主力的目的,在必經之路列日鎮展開了一場惡戰。戰事剛起,德軍自恃有新式大炮和優勢兵力,原設想比利時守軍會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孰料,他們麵對的是列日花了二十年時間構築起來的堅固工事,再加上比軍將士英勇頑強,拚死抵抗,德軍一次次衝鋒都潰敗下來。殘酷的攻堅戰鬥連續進行了兩天,德軍傷亡慘重,屍體堆積如山,做為先頭部隊的第十四步兵旅指揮官“出師未捷身先死”,戰局明顯對德軍不利。這時,魯登道夫主動接替了第十四步兵旅的指揮職務。是夜,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帶領部隊從比軍防禦陣地側翼暴露出來的夾縫地帶大膽實施穿插,像一把尖刀直刺守軍心髒,爾後配合外圍部隊內外夾擊,終於取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列日之戰”對實現德軍最高統帥部速戰計劃意義重大,立下首功的魯登道夫因此贏得殊榮,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嘉獎。不久,任命他擔任第二集團軍軍需總監的職務。
魯登道夫在一戰期間曾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普魯士戰役”。1914年8月中下旬,正當德軍主力在西線向法國邊境推進之際,俄國軍隊乘德國東線空虛,分兵兩路向東普魯土進犯。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德軍倉促應戰,連連失利。危急之時,魯登道夫奉召奔赴東線出任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同司令興登堡聯袂負責東線戰事。最高統帥部在給他的電文中這樣說:“你或許能挽救東線戰事。我們不知道哪一個人曾得到我們這樣完全的信賴。德皇也完全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