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部分

約翰·富勒

通過發展裝甲作戰以及前瞻性理論,約翰·富勒為自己建立了20世紀首席軍事理論家的地位。他的著作中包括有關戰爭的戰術、政治、社會等方麵的問題,還包括軍事曆史,這些著作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戰後時期的軍事領導家們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

1878年9月1日,富勒出生在英格蘭南部的奇切斯特(Itchenor),父親是一個牧師,母親則是在德國受過教育的法國女人,1898年,富勒獲準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短期駐紮愛爾蘭之後,1899年率軍乘船開往南非,領導英國步兵團和土著黑人士兵參加抵抗布爾人的戰爭。

戰爭結束後,富勒回到了英國。在接下來的十五年裏和他的軍隊一直駐紮在印度,並往返於各個軍事院校之間。富勒在這段時期中漸漸對戰爭原理產生了興趣,他發展了有關戰術突破勝於軍事包圍的理論,並闡述這一理論將成為未來戰爭勝利的關鍵。為了讓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想法,富勒開始寫作,在雜誌和小冊子上發表文章,並將他的想法應用在了軍隊集合、訓練和軍事部署等方麵。富勒的這些著作以及他對充滿神秘魔力事物的著迷,引起了批評家與反對者們的注意,使富勒的軍事生涯變得荊棘密布。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富勒在法國軍隊裏擔任了許多不同的職務,得以證實了他突破就是取得勝利的關鍵的理論。然而,在充滿機槍掃射、帶刺鐵絲網以及重炮轟擊的塹壕戰中,還沒有一種現有的武器能夠成功地突破敵軍前線。1916年,富勒首次在戰爭中使用坦克,並認識到最終隻有坦克才是可以成功突破的武器。

1916年12月,英國建立了坦克軍團,富勒穩坐軍團參謀部總參謀長之位,並升任為陸軍中校。隨後開展了他第一次大規模的坦克襲擊戰。

1917年11月20日,富勒率領坦克軍團突破德國戰線,取得了康布雷(Cambrai)戰役大捷。這次戰役標誌著裝甲戰爭時代的到來,並使坦克在戰場上成為武器中的重中之重。

之後富勒繼續擔任坦克作戰的總設計師,並製訂了“1919年計劃”作為結束戰爭的最後總攻。他在“1919年計劃”中提議使用超過四千輛具備遠程作戰能力的新型坦克發起進攻,突破敵軍戰線之後,另外的一千輛坦克穿過打開的缺口,向德國領土縱深進攻,癱瘓其指揮體係,空中則利用飛機進行轟炸掃射後勤基地和德國增援部隊來配合地麵進攻。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使得富勒沒有來得及實施“1919年計劃”,可卻為下一次世界大戰中支配早期戰局的“閃電戰”(深入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內容。

大戰結束後,富勒回到英國,並成功地建立起皇家坦克軍團。此時,除了戰前的反對者之外,富勒的敵人中又加入了英國騎兵團,他們反對把戰馬換成金屬機械。富勒是一個從來不會忍受愚蠢的人,也從不會放棄爭辯,他回應那些反對者道:“沒有什麼再比科學更神奇的了。我們這些為戰爭服務的人必須抓住這個魔棒,以迫使未來聽我們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