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腳踏東西文化”的私邸
雄踞於台北市區之北的陽明山,山道彎彎,濃蔭遍地。陽明山乃藏龍臥虎之地,蔣介石的草山官邸在此,陽明書屋也在此;張學良的幽禁之所“禪園”在此,閻錫山窯洞式的“種能洞”也在此……我在台灣參訪的第一個名人故居——林語堂故居,同樣是在陽明山上。
我在2003年第一次到台灣,就在台北陽明山訪問了著名作家林語堂漂亮而典雅的故居。
林語堂故居所以成為我第一個叩開的台灣名人故居,是因為林語堂故居坐落在風景如畫的陽明山的半山腰,處於陽明山主幹道仰德大道之側——仰德大道2段141號。林語堂故居明明白白地標在台北的旅遊地圖上,而且那藍底白字的“林語堂故居”路標醒目地掛在仰德大道旁邊。我每次往返陽明山,來去仰德大道,都可以見到林語堂故居。
與林語堂故居的坦坦蕩蕩不同的是,我在陽明山尋訪蔣介石、張學良、閻錫山故居卻不那麼容易。蔣介石在陽明山上的兩處官邸,今日已經不再是“軍事禁區”,作為名勝對公眾開放,但是均在山中隱秘之處。至於張學良的幽禁處,理所當然在行人罕至的偏僻之處。而閻錫山的故居即便是今日在陽明山上尋覓,也覺得太遠僻,處在旮旯之中——因為閻錫山的原意就是為了躲進深山老林,遠離政治漩渦。林語堂乃一介文人,毋須“神秘兮兮”,但求交通便捷,所以把私宅建在車水馬龍的陽明山主幹道之側。
在台灣諸多名人故居之中,大都是襲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所建的日式別墅,也就是說他們住的是“二手房”。這種日式別墅的大小,則取決於官位。“副總統”嚴家淦的日式別墅很大,而作為台灣師範大學英語係係主任的梁實秋的日式別墅就相對要小;但是林語堂、張大千、閻錫山的居所卻是宅主自己設計的。由於各自的藝術見解和生活習慣不同,住宅的建築風格各異。屋如其人。張大千是國畫大師,他設計的宅院如同一幅立體山水畫,而閻錫山是“山西王”,他自建的住宅“種能洞”卻是窯洞式的。
林語堂設計的私邸,又是何等模樣?
主人林語堂先生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文學大師。他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又精通英語,他的很多著作是用英文寫作並在美國出版。他不僅留學於美國,而且在美國生活了30年。他的名言是:
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
摯愛故國不泥古,
樂享生活不流俗。
這四句話,也成為林語堂設計自己住宅的基本理念。我步入林語堂故居。這幢獨立的小院,建於1966年,林語堂的最後十年就在這裏度過。
我發現這幢別致的小院,可以說是中西合璧之作,是一座“兩腳踏東西文化”的建築。這座既有中式的屋簷、藍色的琉璃瓦,而長廊上又有西班牙式的螺旋形圓柱。
小院的主建築是一幢西式兩層小樓,而總體布局卻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院子裏有魚池、假山,遍植翠竹、楓樹、藤蘿、花卉。林語堂曾經得意地用這樣的話,描述自己設計的房子:
宅中有園,
園中有屋,
屋中有院,
院中有樹,
樹上有天,
天上有月,
不亦快哉。
《京華煙雲》在大陸的熱播
作家,“坐家”也。書房是作家的寫作之處,如同畫家的畫室,音樂家的琴房。
林語堂故居的核心,便是他的書房。“有所為,有所不為”。林語堂先生把自己的書齋稱為“有不為齋”,雖說有點拗口,卻是體現他的信條。牆上那塊“有不為齋”橫匾,據說當年掛在他上海寓所裏,後來被他輾轉帶到台北。
走進“有不為齋”,書架上的林語堂著作琳琅滿目。林語堂一生大約寫了60本書。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出版的各種版本的林語堂著作約700多種,包括21種文字,幾乎囊括世界上的主要語種。在林語堂的書房裏,保存著他的著作的各種版本。
在走廊的牆上,貼著林語堂的著作年表。
在台灣,林語堂被尊為文學大師。然而在大陸,從1949年到1976年,書店裏見不到林語堂著作。跟胡適、梁實秋、錢穆一樣,那時候他們被視為“反動文人”,他們的著作當然也就銷聲匿跡。
“文革”之後,大陸在平反冤假錯案的時候,也給這幾位“反動文人”平反——雖說沒有給他們發出“摘帽”的文件。給他們平反的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出版他們的著作。
於是大陸的年輕讀者從《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中,知道了林語堂。不過這些年輕讀者往往是白領或者大學生。林語堂的這些著作如行雲流水,文字輕鬆而活潑。誠如林語堂所言:“凡是學者文章艱深難識,大半在搬弄名詞,引經據典,深入而未能淺出,隻掉書袋而已。此乃學問有餘而識不足之故。見道明,事理達,得天地之純,自然可以說出淺顯易明的道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