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的名字在大陸被廣為人知是在2005年。根據林語堂代表作、長篇小說《京華煙雲》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這部電視連續劇由陳寶國、趙薇、趙奎娥、邱琦雯等主演。電視劇《京華煙雲》的播出,使林語堂的作品走進了大陸千家萬戶。
很可惜,林語堂死於1976年。他沒有看到他的大批著作在大陸出版,更沒有看到電視劇《京華煙雲》在大陸的熱播。
我在林語堂的“有不為齋”裏看到,長篇小說《京華煙雲》的原版本《Moment in Peking》(直譯是《瞬息北京》),是1939年在美國用英文出版的。
《京華煙雲》是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林語堂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當時,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在準備翻譯的時候,覺得與其翻譯《紅樓夢》,不如自己寫一部這樣的長篇小說。《京華煙雲》寫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的故事。
在林語堂的“有不為齋”的牆上,張貼著他寫《京華煙雲》時列出的人物關係表。
1939年底,英文版《京華煙雲》在美國出版,成了暢銷書,在短短半年內即銷售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這部小說“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這樣,林語堂成了第一位用英文寫作而暢銷於西方的中國作家。從那以後,林語堂的小說,都用英文寫作。
他的英文小說出版之後,再由中國作家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京華煙雲》出版之後,林語堂曾經彙5,000美元給鬱達夫作為定金,請好友、著名作家鬱達夫譯成中文。鬱達夫英文嫻熟而中文底蘊深厚,試譯了幾章,在雜誌上發表,林語堂非常滿意。但是後來鬱達夫忙於其他事情,未能翻譯下去。後來由不同的譯者譯出幾個不同版本的《京華煙雲》,林語堂一直不滿意。
林語堂並不是從小在美國長大,而是1895年10月10日出生於福建龍溪(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阪仔鎮),是講閩南語長大的。林語堂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他在24歲——1919年才赴美國留學。據美籍台灣女作家吳玲瑤告訴我,10歲以前的中國孩子到了美國,在美國長大,所講的英語通常沒有中國口音。10歲以上才去美國,那麼講的英語就會有中國口音。這種中國口音,中國人往往聽不出,美國人一聽就會聽出來。我不知道林語堂講的英語是否有中國口音,但是他用英文寫的長篇小說,卻不是“中國式英語”,而是純粹的英文,是受美國讀者歡迎的英文小說。就這一點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為什麼林語堂的英文這樣好?
林語堂的家境並不好,但是林語堂的祖母是一位基督教徒,父親林至誠24歲就進入神學院學習,後來成為基督教牧師。林語堂正是從基督教堂那裏結緣英語的。林語堂還在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就鼓勵林語堂說英語,會幾個單詞就說幾個單詞。
作為一個鄉村牧師,收入極其有限。但是父親還告訴孩子們:“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就是德國柏林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你們一定要到那裏留學,讀英文,接受西洋教育!”
父親變賣了祖屋,把三個兒子——林語堂及其兩個哥哥都送進大學。
1912年林語堂進入上海的基督教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
24歲時,林語堂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半額公費獎學金,來到這所世界聞名的頂尖大學。兩年之後——1921年,26歲的林語堂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1922年,27歲的林語堂獲博士學位。在國外期間,林語堂非常刻苦鑽研英語。
1923年林語堂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英語係主任。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
在林語堂的“有不為齋”,我看見書架上陳列著3本“小書”——《開明英文讀本》。
這3本小書是林語堂在1928至1929年間為中學生學習英語編寫的。對於留洋回來的博士林語堂來說,編寫這樣3本小書不過小菜一碟。即便如此,林語堂仍極其認真地進行編寫,並由著名畫家豐子愷配畫插圖。接著林語堂又為中學生編寫了《開明英文文法》。這套圖文並茂的《開明英文讀本》由開明書店出版之後,被全國的中學用作教科書,發行量非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