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梁實秋的台北“雅舍”
青田縣位於浙江中南部,龍泉縣、雲和縣位於浙江西南部,相距不遠。在台北,青田街和龍泉街、雲和街也相距不遠,我從名人故居密集的青田街走過龍泉街,就來到雲和街。龍泉街、雲和街的景象跟青田街明顯不同,這裏沒有那麼多綠傘般的巨樹,也不見一幢幢作為曆史古跡的日式老屋,街道兩側幾乎都是四層、五層的樓房,底層則是商鋪。
我知道梁實秋的故居在雲和街11號,照理按照門牌號很容易就能找到。2010年10月1日,我第一次到了雲和街,方知雲和街也是一大片街區。以雲和街為主幹,兩邊的小巷呈“非”字形排開。我先是來到雲和街75巷,那條小巷又窄又長,一時竟然找不到雲和街11號在哪裏。正巧一位綠衣郵差在送信,我趕緊上前向他打聽,他皺起了眉頭:“雲和街11號?我在這裏送了好多年的信,好像沒有給這家送過信。”不過,他告訴我,從雲和街穿過師大路,就能找到11號。
我穿過車水馬龍的師大路,那裏的雲和街兩側差不多都是五層、六層的高樓。在三幢高樓所形成的“凹”形包圍圈之中,有一幢那一帶唯一尚存的日式木質平房,前後有寬大的院子,四周有圍牆。一棵高大的麵包樹枝葉茂盛,樹梢幾乎與周圍的高樓持平。前院的大門正對雲和街。在大門右側的牆上,嵌著綠底白字的門牌,上書“雲和街11”。哦,這便是梁實秋的故居!
大門虛掩著。我推開大門,出現在我麵前的是斷垣殘壁,一座破敗的日式木質老屋。不過,老屋尚未倒坍,所以還能看出當年的麵貌。這是一幢早期日式風格建築,建於20世紀20年代。從前院進去之後,便是客廳,後麵是書房和臥室。客廳與書房、臥室之間,用的是日本式移門,門上有雕花,可見當年建造時相當考究。
我從事梁實秋研究多年。我曾經在北京東四的內務部街20號走訪梁實秋故居,那是一座很氣派的四合院,門口有一對石獅,裏麵有正院、前院、後院及左、右跨院共30多間房屋。1903年1月6日(光緒二十八年臘八),梁實秋就出生在那裏。後來那裏成了大雜院,住了19戶人家。
我還在青島尋訪過梁實秋故居。那是青島大學校園附近的一幢黃色兩層樓房。梁實秋先生在1930年至1935年間,擔任青島大學外文係係主任兼圖書館館長,住在那裏。
梁實秋兼具三種身份,即學者、文學翻譯家、作家。此外,還可以加上一句:半個文學評論家。
作為學者,梁實秋的功底是紮實的。他在十二歲時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八年製,於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赴美科羅拉多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西洋文學,打下很好的基礎。此後他執教四十年。晚年,由台灣協誌工業美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的他的《英國文學史》(分三卷,近二百萬字)和與之配套的《英國文學選》(也分三卷,近二百萬字),可以說是他畢生致力於英國文學教學、研究的最高成就。另外,由他主編的一係列遠東英漢辭典及數十種英語教科書,也是他的重要學術成就。他因此博得台灣“三大英文教授”之一的稱譽。
作為文學翻譯家,他在中國譯界矗立起一座豐碑,那便是以37年的時光,獨力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就譯文質量而言,是第一流的。這部巨著的獨力譯出,為他作為第一流的文學翻譯家一錘定音。同時也充分顯示了他的超人的毅力、埋頭苦幹的精神。他與傅雷旗鼓相當,成為兩岸譯界巨子。
作為作家,他足以進入中國當代散文高手之列。他的散文代表作是《雅舍小品》。他從1939年入蜀居於北碚“雅舍”開始寫“雅舍小品”,當年出了第一集,收34篇。此後,在1973年出續集,33篇;1982年出第三集,37篇;1986年出第四集,40篇。同年由台灣正中書局印出合訂本,共收小品143篇。此外,他還寫過許多散文,但他對“雅舍小品”特別偏愛,自以為稍差的,便不入《雅舍小品》。因此,《雅舍小品》可以說是梁實秋散文的“精品屋”。
台灣關國煊先生以“溫柔敦厚、謔而不虐、談言微中、發人深省”十六字評價梁實秋的散文,頗為中肯。在筆者看來,梁實秋的散文大都具有“十”字形結構,即縱線(古今)與橫線(中外)交錯,縱橫捭闔,清麗流暢。這是由於梁實秋具備豐富的閱曆和廣博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