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三訪梁實秋故居(2)(2 / 3)

根據校長秘書的提示,我從台灣師範大學大門口穿越師大路,馬路對麵也是台灣師範大學校區,圖書館就在那裏。在那片校區,我也看見一尊銅像,以為又是蔣介石銅像,細細一看卻是“萬世師表”孔夫子。作為師範大學,矗立孔子銅像倒是符合學校的宗旨。圖書館是新蓋的十幾層的高樓,但是為了與原有的建築保持風格一致,外牆也用紅磚裝飾,館名是陳立夫題寫的。

在九樓的辦公室,圖書館館長陳昭珍教授很客氣地接待了我。她告訴我,經過台北市政府批準,雲和街11號的梁實秋故居正在準備全麵修繕,以恢複原貌。不久之後,那裏將成為梁實秋紀念館對外開放,成為台北市的文化景點。她正在開會,委派了一位主任帶我參觀位於圖書館二樓的“梁實秋文物特展”。

“梁實秋文物特展”的內容豐富,有許多梁實秋的遺物、遺稿、遺照。“梁實秋文物特展”稱梁實秋的貢獻分為五大方麵,即散文創作、翻譯文學、文學批評、學術研究、教育。我看到梁實秋與胡適在台灣的合影,看到梁實秋的手提箱(據韓菁清生前告訴筆者,梁實秋平常把最重要的文稿以及信件等放在一個手提箱,在緊急的情況之下拎起來就走。他在1948年離開北平時,就隨身帶著這個箱子。)看到梁實秋常用的英文打字機,還看到梁實秋和韓菁清的結婚證……我發現,“梁實秋文物特展”的很多文物來自韓菁清的收藏。陪同我參觀的主任告訴我,自從1994年8月10日韓菁清在台北病逝之後,由於她沒有子女,她的遺物由她從小培養的侄子韓光榮繼承。韓光榮先生把韓菁清遺物中很多梁實秋的文物,捐獻給了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據韓菁清告訴我,梁實秋跟她結婚時,在台灣已經沒有房屋,而她卻有好幾套房子,所以梁實秋晚年住的是韓菁清的房子。

結婚前,為了躲避記者的追蹤,韓菁清自己“隱藏”在台北敦化南路300巷的房子裏,而她把梁實秋安排在另一處房子——敦化南路360巷“隱居”。

韓菁清說,梁實秋與她結婚之初,住在台北忠孝東路3段217巷。幽默的梁實秋把《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改成了《我的家在台北忠孝東路上》,在家裏一遍又一遍演唱。不過,那裏“西曬”很厲害,夏日太熱。於是遷往台北四維路36號康橋大廈2樓。最初還算不錯。無奈好景不長,那樓下開了爿汽車修理公司,從清早到深夜,叮叮當當、乒乒乓乓,沒完沒了,就連摘下助聽器在那裏專心致誌寫作的梁實秋,也聽得見這嘈雜的聲波,幹攏了他的文思。

再搬!這一回,她吸取四維路的教訓,來了個“高高在上”,以求遠離囂囂塵世。她和他遷往台北辛亥路國際鄉野大廈,十二樓為臥室、客廳,十三樓有著四十坪麵積的空中花園,十四樓有著寬敞明亮的書房。她費盡心機,安頓好新家,這時,在十四樓寫作的他,卻又得了一種怪病——“懼高症”!他不能透過玻璃往下看,一看就渾身出冷汗,唉,隻能拉上窗簾過日子——此處非久居之地。

幸虧四維路那家汽車修理公司搬走了,於是,她和他演了一出《鳳還巢》,重新遷回四維路!

四維路住宅,是梁實秋一生中最後的住處。1987年11月1日晚,梁突然感到心髒不適,韓菁清急送梁實秋到台北中心診所,診斷為“心肌梗塞”,發出“病危通知”,送入加護病房。翌日早晨六時五十分,護士來量脈搏,他看上去還正常。七時二十分,他突然全身扭動,甚為不適。八時二十分,梁實秋人去燈滅,結束了漫長的八十四個春秋的人生之旅。

梁實秋故後,葬於台灣淡水北新莊北海公園墓地。遵照梁實秋遺囑,墓碑上的“梁實秋教授之墓”七個字由韓菁清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