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晚年所住的這些房子,不是獨立的別墅,而是公寓裏的一套房子,如今都有人居住。隻有雲和街11號的日式房屋在梁實秋遷走之後,雖然更換過幾輪主人,但是房屋的所有權屬於台灣師範大學,而且後來因為房屋老舊無人居住,所以眼下最適合於整修之後作為梁實秋紀念館的所在地。
2003年,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把雲和街11號梁實秋故居列為“曆史建築”。
2005年,台灣師範大學對修複梁實秋故居進行規劃。
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梁實秋故居進行重建施工。
在廢墟上重建梁實秋故居
2011年10月14日,我再訪台北的梁實秋故居,看到的不再是木梁東歪西倒的廢墟,而是修楫一新的日式別墅。
那天早上,我與妻乘捷運來到古亭,然後步行到台灣師範大學。
在圖書館,由於陳昭珍館長出國去了,郭副館長接待我。她派林小姐陪同我們,前往雲和街參觀梁實秋故居。
梁實秋故居已經整修完畢,正在做最後的整理,尚未對外正式開放。由於有林小姐的介紹,管理員鄭先生打開了大門,熱情地接待我。
一走進去,我便聞到一股木頭的清香。鄭先生告訴我,修複時大部分的木料是采用原木料,刨去了舊皮,重新使用,其中有的是檜木,所以很香。這座日式木結構別墅,建於日本統治台灣的1933年。當時這裏是台北“古亭町204番地”,是台北高等學校的日本英語教授富田義介住宅。這些木料經過70多年不朽不爛,足見當時用料是相當考究的。光複之後,這裏成為台灣師範學院(台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的教職員宿舍。
鄭先生說,現在台北熟悉日式住宅建造工藝的師傅已經不多。這次是聘請了有經驗的師傅遵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複建的。
我穿著拖鞋參觀梁實秋故居,木柱、木門、木窗、木地板,給人溫馨之感。三房兩廳加一個日式門廊,前後都有小花園,總共占地麵積283平方米,其中房屋麵積193平方米,前、後院90平方米。四周有圍牆,獨門獨戶。在當時的台北,算是很不錯的住宅。
前院那棵高大的麵包樹依舊亭亭玉立,仿佛是守候這幢房子的門神。
作為硬件,梁實秋故居的修複工作,算是完成,但是房子裏空空如也,還需要軟件——展品。鄭先生說,一個多星期之後——2011年10月22日,這裏將隆重舉行梁實秋故居開幕典禮,同時還舉行梁實秋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之後,將考慮在梁實秋故居裏展出梁實秋生平照片、著作以及手稿等,把梁實秋故居建成梁實秋紀念館。
告別鄭先生之後,林小姐帶我們去台灣師範大學教學樓8樓的英語係辦公室。她說,雖然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也參與梁實秋故居開幕典禮暨梁實秋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籌備工作,但是主要由台灣師範大學英語係主持。這是因為梁實秋在台灣師範大學英語係擔任教授(後來兼係主任、英語研究所所長)達17年之久,並在那裏退休。
英語係辦公室徐豪穀先生接待我,邀請我出席梁實秋故居開幕典禮暨梁實秋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歡迎我提供梁實秋研究論文。
回去之後,我找出在1992年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實秋《雅舍小品》、《雅舍雜文》所寫的序言,加以修改,寫成論文《一個大陸作家眼中的梁實秋》,發給徐豪穀先生。
收到台灣師範大學徐豪穀來信:
葉老師好
我充其量隻是一位小助教,真的不敢有所謂指正。
今日蒙您光降本係,又賜寄論文一篇,實在深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