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三訪梁實秋故居(3)(2 / 3)

梁文薔說,那時父親常與家人、朋友坐在樹下,消夏、閑談。1973年1月,移居美國後的梁實秋在70歲生日時,也特別抒發對麵包樹的眷戀情感:

莫歎舊居無覓處,

猶存牆角麵包樹。

梁文薔說,母親去世後,父親也常向她提起麵包樹,“我父親給我的信裏有一段話:你媽媽手植的麵包樹,我真舍不得,我對著它發呆、心裏酸酸的。”

梁實秋搬離這裏的原因,是台灣經常下雨,雨水積存在這幢房子的地板之下,而梁實秋夫人患風濕症,感到不適。於是買了安東街309巷的地皮,自建新屋。1959年1月,梁實秋搬離雲和街,遷往安東街。

作家餘光中也發表講話。他說,年輕時常與朋友到這裏拜訪梁教授。他說,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樹還在,人不在。人不在,他的功業還在。他翻譯的著作、教育的學生都留下來。

梁實秋的學生陳秀英教授當場捐贈保存多年的梁實秋悼念原配夫人程季淑的珍貴對聯:

形影不離五十年來成夢幻

音容宛在八千裏外吊亡魂

這一對聯將作為梁實秋手跡,陳列於梁實秋故居。

梁實秋故居將規劃為梁實秋紀念館,展出五大主題區:梁實秋生平、梁實秋故居介紹、梁實秋與台灣師大、梁實秋與莎士比亞、梁實秋與雅舍小品。

餘光中妙趣橫生談梁實秋

10:30,故居開幕式畢,我隨眾多來賓一起前往台灣師範大學出席梁實秋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樓前以及會場,都掛著梁實秋的巨幅畫像。我與梁文薔及餘光中教授分別合影。在研討會上,餘光中教授作了主旨演講。當年餘光中是梁實秋的學生,跟梁實秋有過許多交往。餘光中的談吐跟梁實秋一樣幽默,所以聽他的講話是一種享受。

會議主持人擔心83歲的餘光中站著講話太累,給他準備了沙發,他卻說講台很矮,坐著講看不見坐在後排的聽眾,隻有站著講才有“坡度”,所以在一個多小時的講座中,他一直手持話筒,站在那裏講話。

餘光中說,梁實秋是學者、翻譯家、作家。梁實秋與郭沫若、胡適是亦師亦友。胡適建議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劇作。梁實秋為此整整用了37年的時間,獨力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譯成之後,梁實秋已經65歲,朋友們特意為他舉辦了慶功會。在會上,梁實秋說道:“翻譯《莎士比亞全集》要具備3個條件。”大家忙問是哪三個。梁實秋說:“第一,他沒有學問。如果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的工作了;第二,他不是天才。如果是天才,他就會自己創作作品了;第三,他要長壽,否則就無法譯完。榮幸的是,這三個條件我都符合,所以我才得以完成這部偉大作品的翻譯工作。”

餘光中說,令人驚奇的是,梁實秋花費那麼多時間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畢生卻沒有去過英國,沒有去過莎士比亞的故鄉。

餘光中以為,梁實秋除了譯《莎士比亞全集》、主編《遠東英漢詞典》之外,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於散文。《雅舍小品》是梁實秋散文的代表作。餘光中稱梁氏散文的特色有四:“首先是機智閃爍,諧趣迭生,時或滑稽突梯,卻能適可而止,不墮俗趣。”“其次篇幅濃縮,不事鋪張,而轉折靈動,情思之起伏往往點到為止。”“再次是文中常有引證,而中外逢源,古今無阻。”“最後的特色在文字。梁先生最恨西化的生硬和冗贅,他出身外文,卻寫得一手地道的中文。”“他的散文裏使用文言的成分頗高,但不是任其並列,而是加以調和。”“梁先生的散文在中歲的《雅舍小品》裏已經形成了簡潔而圓融的風格。”

餘光中特別提到梁實秋的散文《罵人的藝術》。罵人還有“藝術”,梁實秋這標題就標新立異。梁實秋徐徐道來:“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罵人的人。罵人就是有道德觀念的意思,因為在罵人的時候,至少在罵人者自己總覺得那人有該罵的地方。何者該罵,何者不該罵,這個抉擇的標準,是極道德的。所以根本不罵人,大可不必。罵人是一種發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種怨怒的感情。想罵人的時候而不罵,時常在身體上弄出毛病,所以想罵人時,罵罵何妨。但是,罵人是一種高深的學問,不是人人都可以隨便試的。有因為罵人挨嘴巴的,有因為罵人吃官司的,有因為罵人反被人罵的,這都是不會罵人的緣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諸同好,或可為罵人時之一助乎?”餘光中以為,這篇散文充分顯示了梁實秋的風格,幽默而有哲理。所以誰要罵人,最好先讀一下梁實秋《罵人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