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三訪梁實秋故居(3)(3 / 3)

餘光中說,他做學生時多次到雲和街梁實秋家中拜訪。跟梁實秋談話,常常需要“提防”,因為梁實秋的話往往“半真半假”,你要有“識別能力”。比如餘光中要去美國留學,向梁實秋請教應該注意些什麼?梁實秋答道,到美國,不必認真讀書,玩玩就好了,見識見識世界。你我都不是教書的料子。餘光中說,喜歡開玩笑的梁實秋有時候就這樣“反著講”,你可不能當真。其實梁實秋在台灣師範大學教學非常認真也非常辛苦,半點都不敢馬虎。

餘光中說,梁實秋卻又以敢於講話著稱。當年梁實秋勇敢地批評了魯迅的翻譯問題。後來在抗戰期間,他在重慶成為國民政府的參議員。蔣介石接見參議員時,逐一跟參議員握手,並問候:“你好!”蔣介石跟梁實秋握手時,也問候“你好!”梁實秋卻回答說,“不大好!”蔣介石便問,為什麼“不大好”?梁實秋說,“平價米中砂子太多!”蔣介石聽了之後,馬上找糧食局長訓斥了一頓,要求立即改進。

餘光中說,梁實秋是個美食家,他的《雅舍談吃》就寫了他品味各種美食的體會。到了台灣之後,梁實秋“有點發福,腰圍可觀”,據說他總買不到夠長的腰帶。有一次,“他索性走進中華路一家皮箱店,買下一隻大皮箱,抽出皮帶,留下箱子,揚長而去”。

梁實秋寫信甚勤。給梁實秋寫信,必定收到回信。餘光中一邊說,一邊展示梁實秋寫給他的十幾封親筆信。梁實秋寫的信多,收到的回信當然也多。不過梁實秋保存的書信並不多,因為他有幾條不予收藏的原則:

多年老友誤入仕途,使用書記代筆者,不收;

討論人生觀一類大題目者,不收;

正文自第二頁開始者,不收;

用鋼筆寫在宣紙上,有如在吸墨紙上寫字者,不收;

橫寫或在左邊寫起者,不收;

有加新式標點之必要者,不收;

沒有加新式標點之可能者,亦不收;

恭楷者,不收;

潦草者,亦不收!

餘光中的演講,常常引發哄堂大笑。

餘光中對於梁實秋一生的評介,濃縮於他的《秋之頌》之中:

您一生,兼有智、仁、勇三種品德。青年時代,您是勇者,為了保衛繆斯而大聲疾呼,身陷重圍而不畏懼。中年時代,您是智者,高超的創作與翻譯,灌溉了台灣的文壇。老年時代,您是仁者,在您周圍的人,無論是家人、朋友、同事、學生,都因為親近您而得到溫暖,受到鼓勵。您在靠山麵海的北海墓園,因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勇者敢於麵對天地之悠悠。

會議招待中餐,還招待晚餐。那晚餐富有特色,所有的菜,都是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裏曾經提及的。

很巧,台灣文學館在陽明山林語堂故居舉辦“台灣戰後大陸地區遷台作家文學座談會”。這“台灣戰後大陸地區遷台作家”包括梁實秋、林語堂、胡適、柏楊、錢穆等一大批人。他們遷台之後的命運和著作,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可惜的是,當我得知這一文學座談會的消息的時候,會議已經舉行,不然的話,我必定會去聽講,參與這一課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