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澔平為了紀念三毛,保持故居的原貌,一度改作紀念館,對外免費開放了兩年多時間。但是由於人來人往,鄰居們不時受到幹擾,頗有微詞。眭澔平曾經打算向有關部門正式申請為紀念館,但是又未能如願。這房子隻得空關,三毛所住的房間用木板裝飾成非洲小木屋,這些木板受到了白蟻蛀蝕。不得已,眭澔平把所有三毛遺物轉移到自己家中,於2010年把這房子轉手。新的主人進行裝修之後麵目全非,而且不允許別人入內參觀。
另類,三毛的特性
三毛,通常被稱為遊記散文作家。她是很另類的女性,是很另類的作家,而她的愛情、寫作和命運也都很另類。其實就連打扮也很另類,她的頭發從正中央分開,長長地披在肩上,她更多的是男性的堅強。
在台北,我來到三毛的母校——“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這是台灣最好的女子中學,坐落在“總統府”的南側,離“總統府”不過百米。這所女中擁有百年曆史,蔣經國的女兒、馬英九的女兒、連戰的小女兒、蕭萬長的長女、陳水扁的女兒,呂秀蓮以及謝長廷夫人、遊錫坤夫人,都畢業於這所學校。在名校友名單之中,還寫著,“三毛:本名陳懋平,又名陳平,已故世界知名華文作家”。
不過,對於三毛而言,這所中學是她的傷心地。她被列為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的“名校友”,其實是一種諷刺。1955年,三毛在這所中學念到初二的時候,由於不喜歡數學課,被數學老師畫了兩個黑眼圈並罰她在操場上“遊街”(“遊校”),從此她逃學,甚至切腹自殺,幸被及時發現而獲救。
從此三毛在家“自讀”了9年,讀了大量文學名著。書,成了她的最愛。在文學名著的熏陶下,她開始練習寫作、音樂、繪畫。1962年,19歲的她以本名陳平在《現代文學》發表第一篇作品《惑》,顯示了她的文學創作才華。
1964年,由於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的特許,她到該校哲學係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她卻沒有念到畢業,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就選擇了出國。
1967年,19歲的她遠赴西班牙馬德裏文哲學院留學。她漫遊歐洲,去巴黎、慕尼黑、羅馬、阿姆斯特丹……
三毛走出了她求學的另類“三級跳”:初中逃學——文化大學哲學係——西班牙留學。
三毛父親陳嗣慶回憶說:
“三毛離家那一天,口袋裏放了五塊錢美金現鈔,一張七百美金的彙票單,就算是多年前這也實在不多,我做父親的能力隻夠如此。她收下,向我和她母親跪下磕了一個頭,沒有再說什麼,上機時她反而沒有眼淚,笑笑地深深看了全家人一眼,登機時我們擠在瞭望台上看她,她走得很慢很慢,可是她不肯回頭,這時我強忍著淚水,心裏一片茫然,三毛的母親哭倒在欄杆上,她的女兒沒有轉過身來揮一揮手。”
三毛從19歲離家,在外麵“流浪”了20年!
三毛的愛情之路也與眾不同。
她的父親陳嗣慶回憶說:
“在她16歲時,她的各方男朋友開始不知哪裏冒出來了。她很大方,在家中擺架子——每一個男朋友來接她,她都要向父母介紹,不來接她就不去,這一點作為父親的我深以為榮,女兒有人欣賞是家門之光,我從不阻止她。”
“等到三毛進入文化大學哲學係做選讀生時,她開始轟轟烈烈地去戀愛,舍命地去讀書,勤勞地去做家教。認真地開始寫她的《雨季不再來》,這一切都是她常年休學之後的起跑。對於我女兒初戀的那位好青年,作為父親的我一直感激在心,他激勵了我的女兒,在父母不能給予女兒的男女之情裏,我的女兒經由這位男朋友,發揮了愛情正麵的意義。當然那時候的她並不冷靜,她哭哭笑笑,神情恍惚,可是對於一個戀愛中的女孩而言,這不是相當正常嗎?那時候她總是講一句話:‘我不管這件事有沒有結局,過程就是結局,讓我盡情地去,一切後果都是成長的經曆,讓我去——’她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這怎麼叫失足呢?她有勇氣,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