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另類作家三毛(2)(2 / 2)

“我的二女兒,大學才念到三年級上學期,就要遠走他鄉,她堅持遠走,原因還是那位男朋友。三毛把人家死纏爛打苦愛,雙方都很受折磨,她放棄的原因是:不能纏死對方,而如果再住台灣,情難自禁,還是走吧。”

三毛為了躲避失敗的初戀而遠走異國他鄉。就在她剛到西班牙的1967年的聖誕節,邂逅了比她還小的西班牙高中三年級學生荷西,開始她的第二次戀愛。

三毛在《一個男孩子的愛情》中這樣寫及:

“他的西班牙名字是JOSE,我給他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叫荷西。”

“我第一次看見他時,觸電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為他的妻子,在虛榮心也該是一種滿足了。”

畢竟對方還是中學生,三毛克製了自己的感情,結束了這一短暫的戀愛。

三毛在1971年返回台灣,受張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係、哲學係任教。三毛開始第三次戀愛,對方是德裔教師。她與他訂了婚。然而三毛是那樣的不幸,她在1972年與他準備結婚的時候,未婚夫突發心髒病而猝死。三毛悲痛欲絕,自殺未遂——這是她第二次自殺。

三毛再度離開台灣,在1972年冬再赴西班牙,重遇第二次戀愛時的戀人荷西。這時候的荷西已經結束了兩年大學生活和四年兵役,與三毛重燃戀情。1973年7月,30歲的三毛與荷西在沙漠小鎮阿尤恩結婚,從此定居撒哈拉。

她的父親陳嗣慶回憶說:

“三毛結婚,突然電報通知,收到時她已經結完婚了,我們全家在台灣隻有出去吃一頓飯,為北非的她祝福。這一回我細觀女兒來信,她冷靜又快樂,物質上沒有一句抱怨,精神上活潑又沉潛。我們並沒有因為她事先不通知而責怪她,這個老二作風獨特,並不是講一般形式的人——她連名字都自己取,你拿她怎麼辦?”

跟荷西結婚,是三毛一生中最愉快的歲月,也是創作上的黃金時期。不過他們的物質生活陷入貧困之中,尤其是荷西自1976年失業,家中連喝啤酒也成了奢侈,夫妻倆從此形成了一天隻吃一頓的習慣。

1976年5月,皇冠出版社出版了三毛的第一本書《撒哈拉的故事》。

1979年三毛隨荷西到拉芭瑪島生活。9月30日,三毛經曆了人生最痛苦的一天——丈夫荷西在海底潛水捕魚時意外喪生。

從此三毛一直孀居,沒有再婚。三毛保持臉朝著門才能安睡的習慣,仿佛一直在等待荷西的歸來。她依舊一天隻吃一頓飯。

她的三次愛情,初戀失敗,而她的德裔未婚夫、西班牙丈夫先後猝死或者死於非命,悲劇的陰影始終籠罩著她的人生。她始終懷念著1972年至1979年這7年與荷西一起度過的雖然貧窮卻幸福美滿的歲月。

三毛死亡之謎

在潺潺的秋雨聲中,陳女士向我講述了許多與三毛相關的故事。

三毛最為驚心動魄的是她的死,那樣的突兀,那樣的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