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科學家們一般認為,火星地表特點是數十億年前由水流衝刷而成。他們相信,火星曾經有過海洋、河流,而且有過一個溫暖而深厚的大氣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火星的大氣層由厚變薄並逐漸消失,氣溫因而變得格外的冷。由於大氣層壓力極低,液態水直接轉變為水蒸氣,火星上的水大部分以這種形式釋放到了太空。

馬林和埃吉特對火星地球勘探者號近兩年發回的6.5萬張照片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比較,最後篩選出200張,經過多方研究和查證,終於大膽提出:火星上存在水的時間距離我們比較近,最多也就是幾百萬年前或幾千年前的事,甚至可以說,“火星現在就有水”。

根據他們的研究,火星上麵有許許多多的山溝、溪穀和扇形的三角洲,這些很可能是水從火山口的懸崖峭壁上急流而下造成的。馬林指出,火星地球勘探者號從太空發回的高清晰度照片上,一條條山溝、溪穀曆曆在目,與地球上的水流特點毫無二致。他們還發現照片上山溝、溪穀邊的水印十分平滑,不像過去看到的火星照片上遍布火山口和到處是黑塵的樣子,因而推斷水流跡象是最近形成的,“這說明某些事情現在發生,或者說隻過了一兩年”,埃吉特說,“這些水流跡象十分年輕”。

如果馬林與埃吉特的論斷被證實,火星地球勘探者號真是立了大功。該探測器於1996年12月發射,目前繞火星軌道運行。據說,這個價值4.55億美元的航天器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甲殼蟲汽車大小差不多。探測器上配有一架能發送高清晰度照片的照相機、一個能辨別土壤和岩石特點的紅外線感應器、一個能繪製火星地貌圖的激光測量儀。

對於馬林與埃吉特的最新發現,美國不少科學家認為是“激動人心”的,但同時也認為有待進一步證實。康奈爾天文學家教授斯蒂文·斯奎爾說,“兩位科學家的新發現的確是令人興奮的結果,但我們還得持現實的態度。”

“我認為,到2003年,人們還不會看到一隻小輪車穩穩地落在火星山脈底部,然後爬上爬下再向岩石中打管子。”國家航空航天局首席科學家艾德·威勒爾說,在人類登上火星之前,國家航空航天局還需通過機器人對火星進行幾十年的研究。該局目前計劃每26個月進行一項火星探測任務,這些計劃主要是為了偵察、尋找可供機器人著陸的可能之地,也許最後會送人上去。他說,如果火星表麵存在液態水的觀點能被證實,這無疑將加快將人類送到火星上的可能性。“如果我們曾有過送人到火星的願望的話,現在這種願望更加強烈了。”

許多專家認為,火星若果真有水,人類“紅色星球”居住的夢想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現實。水可以分解為化學成分氫和氧,這就能供機器人當燃料使用。從水中分離出的氧對人的用處就更大了,可以用來在未來人類“火星基地”內建立一個可供人呼吸的大氣環境。

為此,國際火星學會正在積極準備建立空間站,以便訓練宇航員以及相關設施的製作,我們希望人類登上火星居住的夢想早日實現。行星會撞地球嗎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對別的星球是否會撞擊地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一事懷有深深的憂慮,直到現在,這種憂慮仍沒有完全消除。

1968年初,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巴特拉教授預言,1968年6月15日伊卡魯斯小行星稍許偏離軌道就會進入地球,它將會以每秒9公裏的速度把大城市撞得粉碎。美國加州大學的理傑遜博士支持這一觀點,認為其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們計算,如果伊卡魯斯行星與地球相撞,它可以在陸地上造成直徑為1000公裏的大坑穴;如果掉在海中,造成的海浪將高達600米,數千個城市和村鎮被淹沒;即使它掠過地麵,所造成的損失也不亞於一次大地震或龍卷風的災害,甚至會引起火山爆發。這一預言震驚了全世界並引起了世人的極大恐慌。

但前蘇聯科學家指出,此計算有誤,相撞的可能性為零。果然,1968年6月15日,伊卡魯斯與地球“擦肩而過”。

1978年,一位天文學家的計算結果表明,“地理小行星”於1995年將與地球相撞。但中國天文學家的計算表明,1995年“地理小行星”距地球有四五百萬公裏之遙,大可不必擔心。後來證明果真如此。

科學研究表明,太陽係中,小行星有5200顆,多數在木星和火星間穿行,其中有200餘顆可能會進入地球軌道。此外,還有一些彗星接近地球,這些天體稱作近地類天體。計算表明,直徑為1.5公裏的小行星進入大氣層的機會約30年一次,而直徑為9米的小行星擊中地球,破壞力不亞於一顆原子彈,而直徑為1.5公裏的小行星擊中地球,破壞力相當於10萬顆百萬噸級炸彈的威力。

然而,迄今為止,人類還未曾目睹過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那麼,小行星真的會撞擊地球嗎?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小行星起源之謎

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太陽係的九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軌道,且行星與行星之間也都有相應的距離。所以,當人們發現火星與木星之間的距離過於大時,有人就斷定這中間還應有一顆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