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科學家開普勒最早注意到這一現象。不久,德國的提丟斯還計算出了這顆行星距離太陽的天文單位,柏林天文台台長波得還計算出了這顆行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許多科學家對這件事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進行研究,但沒有什麼結果。
19世紀初,意大利西西裏島天文台台長皮亞齊在觀察金牛星座時,意外地發現了一顆從未見過的星星。經計算,它與人們所要尋找的行星相仿,便給它起了個名字——色列斯。
色列斯明顯比太陽係的其他行星小,它的直徑有700多公裏,是地球直徑的1/16。人們又繼續搜索,1802年3月,德國醫生奧伯斯發現了第二顆小行星智神星,1804年,德國天文學家哈丁頓發現第三顆小行星婚神星,1807年,奧伯斯又發現了第四顆小行星灶神星。後來人們又在這裏陸續發現了許多小行星。
這麼多小行星是從哪來的呢?1807年,奧伯斯就小行星的起源問題提出了一種假說,他認為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原來有一顆大行星,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爆炸了,那些小行星就是它爆炸的碎片。
美國天文學家柯伊伯則提出了碰撞說。他認為,這些小行星就是由行星之間碰撞之後產生的碎片。
以瑞典物理學家阿爾文、前蘇聯天文學家施米特為代表的一派則提出“成品說”。他們認為在太陽係形成初期,小行星與大行星一樣,都是從原始星雲中誕生的,其他大行星得到了完全的發育,這些小行星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成為大行星,而以半成品的散狀形態遺留至今。
關於小行星的起源還有其他許多種假說,哪一種是正確的,還需要經過人們的進一步探索才能得到答案。太陽自轉之謎
15世紀時,人們普遍認為,地球由於自轉引起了按一定周期變化的晝與夜的交替,並且太陽係內許多其他行星也都存在著自轉現象。但對於太陽係的主要成員是否也有自轉還不敢肯定。
1612年,伽利略發表了關於太陽黑子的活動記錄,其中又發現黑子位置並非固定不變,也發現了太陽確實有自轉。伽利略估計,“太陽自轉周期大約為一個太陽月”,德國數學教授沙伊納也曾有過類似的觀測。
到19世紀中葉,英國天文愛好者卡林頓對太陽黑子和太陽自轉周期進行了詳細觀察,由於太陽不是一個固體球,而是氣體球,因而它的各個部分自轉是不同的,這是卡林頓的發現。
太陽自轉周期隨緯度不同而變化,赤道地區自轉周期為25天,緯度為40度的地區自轉周期為27天,80度地區為35天,太陽自轉的平均一周期為25.4天,在地球上測量太陽的自轉周期平均為27.3天。
太陽自轉除了因緯度變化而不同外,自轉速度也是不均勻的。在20世紀初時,人們測定太陽自轉速度的變化差不多是太陽自轉平均速度的1/4000。1970年,有些科學家還提出,太陽的自轉速度每天都在變化,它的變化速度是在一個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這似乎令人感到難以解釋。
研究太陽自轉還包括太陽大氣層的自轉問題。一般來說,在大氣低層的自轉情況也基本上隨緯度而變化,在大氣中上層的自轉沒有什麼明顯變化。此外,太陽自轉還涉及到太陽黑子的分布問題。這些研究還是初步的,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彗星蛋是巧合嗎
在1682年哈雷彗星定期回歸的時候,在德國的馬爾堡,有隻母雞生下一個異乎尋常的蛋——蛋殼上布滿星辰花紋。
1758年,英國霍伊克附近鄉村的一隻母雞生下一個蛋殼上清晰地描有彗星圖案的蛋。1834年,哈雷彗星再次在蒼穹出現,希臘科紮尼一個名叫齊西斯·卡拉齊斯的人家裏,有隻母雞生下一個蛋,殼上有彗星圖。他把它獻給國家,得到了一筆不小的獎勵。
1834年5月17日,當哈雷彗星重新裝飾天空時,法國人詫異地從報端獲悉,一名叫阿伊德·布莉亞爾的婦女養的母雞也生下一個蛋殼上繪有彗星圖案的怪蛋,圖案有如雕刻,任你擦拭都不改變。
為了得到1986年的彗星蛋,早在1950年,蘇聯科學家便在國內聯係了數以萬計的農戶;法國、美國、意大利、瑞典、波蘭、匈牙利、西班牙等二十多個國家也建立了類似的調查網絡。
現在,調查結果已經揭曉:1986年,意大利博爾戈的一戶居民家裏的母雞生下一個彗星蛋,母雞的主人意大利人伊塔洛·托洛埃因此暴富。為什麼天空出現哈雷彗星時,地球上就出現蛋殼上繪有哈雷彗星的雞蛋呢?太空流浪者——彗星之謎
20世紀末,全世界天文愛好者開始翹首以待,用期待又興奮的心情迎接起兩個回歸的彗星明星——先有1996年的百武彗星,後有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閃亮登場!
彗星為什麼如此引人注目呢?首先是它的奇異的形狀,毛茸茸的彗頭中間嵌著閃光的彗核,拖著又長又透亮的彗尾;其次彗星突然出現,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則從遙遠的行星際盡頭奔向太陽,隨後又揚長而去,長久不歸,如同浪跡太陽係的漂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