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6

緬甸國寶——柚木

柚木產於東南亞。柚木是緬甸的國樹,被當作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化身。

柚木是馬鞭草科落葉大喬木,緬甸語叫它“克雲”,樹高40米以上。

柚木的枝子四棱形,上麵有星狀的絨毛。葉子很大,長30-70厘米,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葉背麵密生黃棕色星狀細毛,葉芽嫩時紅棕色,揉碎後有鮮紅色液汁,在原產地婦女用它作為胭脂來塗唇,所以又叫它“胭脂樹”。

每年5—9月開花,花很小,白色,有芳香,無數雜小花叢密密構成圓錐狀花序,長25-40厘米。10月到第二年2月結果實,核果球形,有棱,堅硬,外果皮茶褐色,有海綿狀的細毛,裏麵有種子1—4粒。

柚木原產緬甸、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現在我國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省區都有栽培,是海南島海拔500米以上地區的重要造林樹種。

柚木生長迅速,木材紋理通直,質地堅硬,硬度適中並有彈性,色澤美觀,顏色從金黃到暗褐不等,樹齡越老,顏色越深,加工後呈現美麗的光澤。柚木很少膨脹和收縮,不變形,不開裂,耐磨,雙耐腐蝕,不會被白蟻蛀蝕,是世界著名的珍貴木材之一。

柚木適於製造船艦、橋梁、屋架等,是建築宮殿樓閣,製造高級家具,精細木工雕刻、高級地板等的優良材料。

東南亞山區是世界柚木主要產地,柚木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的80%以上。100多年來,緬甸柚木暢銷世界各地,占世界柚木出口的75%。柚木成了緬甸的國寶。

北方林木——油鬆

油鬆為多年生常綠喬木。根係發達,能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和無機鹽,能生活在幹旱和瘠薄的土壤中。

油鬆的葉針形,兩個針葉合成一束,葉的表皮細胞很小,排列緊密,細胞壁厚。表皮外麵有角質層,氣孔下陷,這樣降低水分的蒸騰,增強保水能力。鬆葉能生活4~5年,每年都有老葉凋落,又有新葉長出。所以,每當北方冬季,各種闊葉樹的葉片全都飄落了,而油鬆仍然綠葉蔥蔥。

油鬆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油鬆一些新枝的基部,生有許多黃色的雄球花。每個雄球花是由許多鱗片集合而成,每個鱗片的基部有兩個花粉帶囊,裏麵生有很多黃色的花粉,每粒花粉有兩個氣囊,容易隨風飄揚。在一些新枝的頂端生有1~2個雌球花,雌球花先是紫紅色的,後來變成綠色。每個雌球花也是由很多鱗片組成,每個鱗片上生有兩個裸露的胚珠,胚珠裏有卵細胞。

晚春,幼嫩的雌球花的鱗片略微張開,在鱗片內側,珠孔附近,有一滴由由胚珠分泌的粘液滴;當成熟的花粉粒落到珠孔附近,就被粘液滴粘住,隨後,花粉粒被粘液滴吸入珠孔,從而完成了傳粉作用。花粉粒隨後萌發成花粉管,但不久花粉管停止了生長。直到第二年,花粉管才繼續伸長,到達卵細胞附近,釋放出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完成受精作用。從傳粉到受精大約需經過一年左右。油鬆的受精作用已不再受水的限製。

受精後,受精卵發育成胚,胚珠發育成種子,雌球花發育成球果。胚珠由於沒有子房包被,所以種子是裸露的。球果成熟後,鱗片彼此裂開,種子有翅狀突起,可隨風布到各處。

油鬆主要分布於華北、東北、陝西、青海、四川等省區。

“刀槍不入”的樹——蜆木

植物天地無奇不有,輕木的比重隻0.1—0.2/厘米3,而蜆木卻入水即沉。蜆木不僅重,還堅硬得令人吃驚,釘子釘不進去,砍伐“刀槍不入”,可以稱得上世界上最堅硬的樹木之一了。

蜆木,又稱木,屬椴樹科的常綠喬木。單葉呈橢圓狀卵形,互生。花單性,聚傘狀花序,分五瓣,白色。花後結橢圓形的蒴果。

蜆木產於我國廣西南部、雲南東南部和越南北部的石灰岩山地密林中。由於生長緩慢,細胞組織致密,且吸收了山地的許多鈣質礦物,所以木質特別堅硬,木材很是名貴,用於建築、船艦、機械等行業。

巨人樹——花旗鬆

1792年4月,英國航海探險家溫哥華率領的考察隊,經過漫長而艱辛的航程後,終於到了北美洲的西海岸。當時那裏除了一些土著印第安人部落外,很少有外人涉足,說到植物,外部世界更是一無所知。當探險隊中的博物學家門則斯踏上這片神秘莫測的土地後,大為震驚:在那起伏的山巒上、幽靜的峽穀中,生長著形形色色、高聳入雲的陌生樹木,尤其是一種樹皮深裂成魚鱗狀、小枝淡黃色、葉子狹長扁平的針葉樹,最為壯觀。據門則斯估計,這種樹比他以往所見識過的最高的樹木還要高一倍以上。

門則斯隨探險隊結束考察回國後,他在北美西海岸的見聞激起了英國植物學界的巨大反響。30年後,一位年輕的蘇格蘭人大衛·道格拉斯,受皇家園藝學會派遣,終於踏上了揭開門則斯當年留下的巨樹之謎的航程。經過8個月的海上航行,1825年早春,道格拉斯登上了北美西海岸。他的考察非常艱辛,他總是身穿一件蘇格蘭格子呢短外衣,帶頭惟一的“奢侈品”——茶,在多數情況下,隻身一人跋山涉水,走過了近萬千米的路程,所到之處多為渺無人煙的地區。由於道格拉斯的勇敢無畏,他的考察非常成功,不僅親眼目睹了門則斯所說到的“巨樹”,而且采集了這種樹的完整植物標本和大量種子。以後,植物學家根據道格拉斯采集的標本,將這種樹定為鬆科黃杉屬新種,並稱它為“道格拉斯黃杉”,以紀念這位勇於為科學獻身的蘇格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