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道格拉斯黃杉被發現後,就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樹種之一。一些千年以上的老樹,可以長到高100米、胸徑10米以上,足可以和號稱“世界爺”的北美紅杉和巨杉相媲美。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1902年有人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林恩穀中測量過一株道格拉斯黃杉,結果表明它是已測量過的最高樹木之一,高126.49米,比最高的一株北美紅杉還高十幾米。
道格拉斯黃杉又俗稱黃旗鬆,它不僅高大,而且木材極佳,既堅固耐用又紋理美觀,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重要用材樹種之一。它的樹冠形如寶塔,樹幹圓滿通直,也適宜在園林中作風景樹栽培。說來也很巧,花旗鬆確實與“旗”有關。由於它的木材好,樹幹高大挺拔,常被用來做旗杆。1919年,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樹立起一座高65米的旗杆。這座旗杆由一棵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道格拉斯黃杉樹幹加工的圓木做成,整個旗杆重18噸,頂端直徑30厘米。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座獨木旗杆了。當這株道格拉斯黃杉被砍伐後,人們數了它的年輪,大約有370圈,說明如果繼續生長,它還大有潛力。
生命之樹——金雞納樹
在秘魯國徽的右上角,繪著一棵綠色的金雞納樹,它是秘魯民族象征之一。秘魯的安第斯山脈是金雞納樹的原產地。
17世紀,秘魯首都利馬,瘧疾流行,威脅人們的生命。當地的印第安人有一種醫治瘧疾特效的樹皮,叫它“生命之樹”,不準對外泄露秘密,否則將遭到嚴懲。
1638年,曾任秘魯總督的西班牙欽瓊伯爵的夫人患上瘧疾,苦無良藥治愈。於是請來印第安姑娘珠瑪照料。珠瑪出於人道,冒死采來“生命之樹”的樹皮,用樹皮和水煎湯,服後果然有效,藥到病除。人們叫這種樹“金雞納”,意思是戰勝了瘧疾。
從此,金雞納的特效作用就在歐洲人中傳頌開來。
金雞納樹是茜草科常綠小喬木,高約3米,新枝四方形。葉對生,橢圓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夏初開花,花白色,排列成頂生或腋生的圓錐花序。蒴果橢圓形。
科學家幾經研究,從樹皮中提煉出了聞名世界的治瘧疾特效藥——金雞納霜。金雞納霜又叫奎寧,秘魯語的意思是樹皮。
一百幾十年前,秘魯把金雞納樹當作國寶,不讓樹種偷運出去。秘魯政府特地頒布了禁令:如果有人把樹種或樹苗轉讓給外國人,要受到法律嚴厲製裁。
荷蘭殖民者為了同秘魯競爭,千方百計想把金雞納樹種到爪哇去,先後兩次派出德國植物學家哈斯卡爾潛進秘魯去竊取樹苗。
1852年,哈斯卡爾第一次從玻利維亞偷越國境,爬上安第斯山,竊取到不少樹苗,由於過境手續關係,在巴拿馬耽擱了半年多,樹苗全部枯死了。
1854年,哈斯卡爾第二次潛入秘魯,共偷走樹苗500多株,荷蘭政府特地派軍艦去接應他。由於照料不好,隻剩下16株活樹苗,就將它們移種到爪哇島的蓋特山上。
金雞納樹在爪哇大量插種繁殖,還是在1862年以後的事。那時候,有個英國商人雷特才爾,原僑居在南美洲,後來途經爪哇回國,聽到關於金雞納樹的故事以後,就寫信給他過去的仆人印度人馬努愛爾,要他盡可能設法把金雞納樹種子寄到爪哇。馬努愛爾滿足了主人的請求,寄去一磅重的金雞納種子。雷特才爾因此得到荷蘭政府的重賞,可是馬努愛爾呢,卻由於違反秘魯政府的禁令,失去了自由,一直折磨到死。
爪哇島附近海拔1200—2000米的熱帶高原,氣候涼爽,雨量豐沛,適宜金雞納樹的生長。就是這一磅種子,在爪哇島迅速繁殖,使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上種植金雞納樹最多的國家,金雞納霜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第一位,遠遠超過了秘魯國。
據說,金雞納霜傳到我國是在17世紀康熙年間,那時候,它還是很少很珍貴的藥品。
1912年,我國先在台灣引種金雞納樹;1931年,又在雲南引種金雞納樹成功。到了1953年,我國在雲南建立了第一個金雞納農場,有了自己生產的專治瘧疾的特效藥——金雞納霜。
“林海珍珠”——銀杉
銀杉是繼20世紀40年代發現活化石水杉後,於50年代發現的另一種活化石植物。中國發現銀杉,受到了世界植物學家的高度重視。它被植物學界公認為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植物之一,享有“林海裏的珍珠”的美稱。
1954年暑假,廣西植物研究所鍾濟新先生帶學生去桂林城西北的臨桂縣宛田圩實習,發現了鬆科植物中的新屬新種後,他們三進未染人煙的生物寶庫——廣西花坪采到了標本,1957年經我國植物分類學家陳煥鏞、匡可任兩位教授命名發表。
銀杉是一種高達20米左右的常綠喬木,挺拔秀麗,枝繁葉茂,整個樹冠成寶塔形,它的葉子很像杉樹葉,葉麵亮綠色,葉背麵有兩條銀白色的氣孔帶,在陣陣山風吹拂中,閃出熠熠銀光,綠樹銀輝,十分秀美動人。故名銀杉。
銀杉在第三紀時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但在距今200—300萬年前,由於冰川降臨,銀杉幾乎絕種。我國地形複雜,群山高聳,銀杉在這個避難所裏才免遭劫難。
銀杉除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外,它也是建築造船、家具的良材。它的問世同水杉一樣,為古植物、古地質、古氣候及現代植物學提供了寶貴資料。但銀杉世代生長在氣候溫暖、潮濕、多霧的深山中,十分“嬌氣”,再加上結實率低,扡插繁殖難生根,因而故土難離,隱居在深山老林中。經科技工作者多年研究,采取逐步適應的方法,才將銀杉請到北京,在北京植物園安家落戶,因此許多國外植物學家來中國考察都以一睹銀杉芳姿為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