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9
清熱解毒的黃連
中國是黃連的故鄉,遍布我國西部至中部、東部山區,四川黃連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0%,所以中醫處方中習慣用“川連”。
黃連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於毛莨科。它生長在高山林下陰濕之處,地下部分根莖長而分枝,生著許多須根,均呈黃色。因根莖多節,成串相連,所以取名“黃連”。葉柄細長,由三小葉構成複葉。春開小型白花,生於花莖上部,3—8朵花組成聚傘花序,雌雄異株。
黃連是以苦聞名的良藥。因為在它的根莖中含有一種生物堿——黃連素。有人做過試驗:用1份黃連素,加入25萬倍的水,在完全溶解後,還能嚐到苦味。
黃連以根莖入藥,性寒味苦,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中醫用它治療因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和嘔吐、髒腑心火亢盛、煩躁不眠。
現代研究證明,黃連有很廣的抗菌作用。它對葡萄球菌、鏈球菌有強大抑製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力,比青黴素還強。現已製成片劑和針劑,作抗菌消炎藥。
渾身是寶的枸杞
相傳,在我國時代,有位姓張的男子,他長相怪異,舉止也怪異;虯須環眼,衣衫襤褸,整日赤著一雙腳,樂嗬嗬地東奔西走。因為赤腳的緣故,人們都管它叫赤腳張。
奇怪的是,赤腳張活到90多歲,卻仍然是耳聰目明,黑發皓齒,健步如飛。於是便有人向他打聽健康長壽的秘訣,赤腳張卻笑而不答。
一日,赤腳張酒喝得太多,無意中說出了秘密。原來,赤腳張經常服用一種叫做枸杞子的東西,加之他心境開朗,因此得以延年益壽。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有人學赤腳張常食枸杞子,果然有益健康。
枸杞子其實就是茄科植物枸杞的果實,我國各地,如內蒙古、青海、陝西、河北、廣東等地都有野生枸杞分布。人工栽培的尤以甘肅、寧夏產的最為著名。
枸杞是一種落葉小灌木,莖叢生,側生的短枝常變為短刺,生於葉腋,長約1~2厘米。卵狀的葉互生或簇生在短枝上。夏天,枸杞開出淡紫色的花朵,秋天便結出卵圓形的漿果來。
人們常說的枸杞子就是枸杞的漿果。漿果成熟後必須及時采摘,除去果柄,放於陰涼處至果皮起皺,再置於陽光下暴曬到外果皮幹硬、果實柔軟。
中醫藥學認為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能起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作用,故可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昏、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等症。
經化驗,枸杞子含有許多營養物質,除了含有大約1%扔甜菜堿外,還含玉蜀黍黃素、故蘿卜素、硫胺、核黃素、藥酸、抗壞血酸、鈣、磷、鐵等,因此常服有益於健身。
時至今日,人們發現枸杞子之所以能起延緩衰老的作用,是因為枸杞能提高肝、腦等器官中超氧歧化酶的活性,因而延緩了機體的衰老速度。
科學家認為,枸杞子的藥用價值還在於它含有豐富的鍺,而鍺則能增強淋巴細胞的活力,阻止由於致癌因子引起的細胞突變,增強機體殺死癌細胞的能力。此外,鍺還具有很高的氧化能力,它能奪取癌細胞中的氫離子,置癌細胞於死地。
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讓正在服用強烈致癌物質黃曲黴素B1的動物同時服用有機鍺,結果這些動物的病變程度大為減輕。
一位日本科學家曾人工培養人的子宮癌細胞,同時他發現有800種中草藥具有抑製癌細胞生長的作用,其中枸杞子、枸杞葉和枸杞根的抑癌能力高達90%以上。
解毒甜藥——甘草
每年夏季,從我國新疆塔裏木河兩岸的戈壁灘到內蒙古大草原,都不難見到甘草花盛開的美景。這種高幾十厘米的豆科草本植物,枝繁葉茂,一串串紫紅色的小花如一隻隻小巧的蝴蝶落在枝頭,陣風吹來,成片的甘草花枝招展,令人賞心悅目。然而,甘草最使人感興趣的並非它的鮮花和綠葉。秋天一到,在甘草的故鄉挖藥者便紛至遝來,他們鍬挖、鎬刨,以獲取甘草深藏在地下的圓柱形根狀莖和粗大的紅褐色主根。
甘草根入藥由來已久,在《神農本草經》中,甘草被列為120種“上經”藥物之一,有堅筋骨、長肌肉、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等功效。尤其是甘草的解毒作用,在我國古代醫藥界和民間都備受青睞,認為它可治72種乳石毒,解1200種草木毒,被尊為“藥中國老”。一些劇毒藥物,如鉤吻、相思子、烏頭、砒霜等中毒,民間的解毒藥方都少不了甘草。例如:相思子中毒,可用甘草15克、金銀花15克、黃連6克、黃柏12克、防風15克,水煎後分兩次服用,連服5劑左右,即可解毒。烏頭中毒,用甘草15克、生薑15克、金銀花18克,水煎服,12小時後完全恢複正常。鉤吻中毒,可用甘草,水煎服。據說,古代在廣東、廣西一帶,人們外出時總隨身帶著甘草根,以防飲食中毒。
我國古代,扁鵲、華佗等“神醫”已掌握了為病人施外科大手術的高明醫術。他們不僅能利用麻醉藥使病人術前失去知覺,而且術後還能用催醒藥使病人從“迷死”狀態蘇醒。到了宋元時,蒙汗藥、迷魂藥盛行,施藥者又幾乎都有相應的解藥,可使被迷者隨時蘇醒。正如《水滸傳》第二十八回中所述:“孫二娘便調一碗解藥來,張青扯住耳朵灌將下去。沒半個時辰,兩個公人如夢中睡覺的一般爬將起來。”在古代醫書記載和民間秘傳的催醒藥和解迷藥中,又多以單味或複方甘草湯為主,可見其解毒的威力。
甘草不僅解毒,而且被認為有調和眾藥的功效,因此廣泛用在中醫處方中,以減少不同藥物之間的相克作用。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指出:“此草(指甘草)為眾藥之王,經方少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
甘草味甘,也是它曆來受人歡迎的重要原因這一。俗話說:“良藥苦口”,甘草卻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甜藥,又被稱為蜜草、甜草。據現代科學證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是甘草的主要甜味物質,也是重要的解毒物質。
甘草不僅能解毒、調藥,還具有潤肺、潤喉、止咳、健胃、降低膽固醇、鎮痛、抗驚厥等多種療效,既廣泛用於複方,也往往單獨入藥,為目前醫家和患者最常使用和最易接受的中藥。
中醫良藥——馬蘭
說起馬蘭,便令人想起它那帶著泥土芬芳的香味。三四月份,春雨連綿,此時的馬蘭拚命地吸收營養,很快地長大了。於是,便有了挑馬蘭頭,爭相上集市賣個新鮮的情景。
新鮮馬蘭洗淨後用開水稍燙,切碎,然後與切碎的豆腐幹、蝦仁或鮮嫩竹筍拌入,加鹽、醬油、麻油和味精等拌勻,吃起來特有風味。
馬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不僅香,而且常采常長。一般,采摘以後不出兩個星期,就又長出了新葉可供采摘了。
馬蘭的別稱很多,如馬菜、紅根菜、毛蜞菜、雞腸兒、田邊菊、竹節草等。它屬菊科,莖高30~70厘米,葉長橢圓狀披針形,粗糙有毛,邊緣有粗鋸齒,秋季開花時,長有菊科植物特有的頭狀花序,頭狀花序邊緣是淡紫色的舌狀花,中央則是黃色的管狀花。
古人早就知道,馬蘭可作蔬菜,例如明代人即已知道馬蘭是“二月生苗,赤莖白根……為蔬及饅餡。可加工成菜幹,隔水蒸食或與肉一起食用”。
用馬蘭入藥,自唐代開始。唐《本草拾遺》有馬蘭“性涼、味辛、無毒,能涼血止血,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咯血、肝炎、黃疸、便血、血痢、淋濁”等的記載。
事實證明,取適量馬蘭煎湯飲服,對咽喉腫痛、口腔炎、牙周炎、急性眼結膜炎、消化不良、肝炎等症確實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馬蘭還可作外用藥,用來治療疔瘡炎腫、丹毒、跌打損傷,甚至腮腺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於馬蘭所含的營養成分了解得更多。人們發現,馬蘭的莖和葉中均含有大量揮發油,揮發油中含有乙酸龍腦酯,二聚戊烯和酚類。這些成分對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極為有用,因此馬蘭還可用於止咳、去痰。
與藥用價值相比,馬蘭的食用價值更為明顯,因為馬蘭含有的許多營養成分都超過了其他蔬菜。例如,馬蘭所含的磷、鈣和鉀,均超過了菠菜,維生素A的含量超過番茄,維生素C的含量則超過柑橘。
藥中珍品——茯苓
在一些鬆樹的根部常能挖掘出來形狀像番茄的塊狀物
這些塊狀物黑褐色,皺紋較深而粗糙,極似鬆樹根,但又沒有鬆樹的韌皮部和木質部,沒有鬆香味,其斷麵不是木質的而是粉質的,從這些特殊我們可以斷定它不是鬆樹的根,而是著名中藥茯(fú)苓(líng)。
茯苓是一種低等植物,它和蘑菇一樣,同屬於真菌類。它本身不能獨立生活,而是寄生在鬆樹根上。有時茯苓也寄生在榛樹、櫟(lì)樹、冷杉、桉樹、桑樹等的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