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一出土以後就長得非常快,如果要挖取多餘的春筍作為食用,就必須及時,挖晚了春筍就長成竹子了。為什麼竹子不像樹木那樣會繼續增粗
許多樹木都會越長越粗。譬如加拿大白楊,剛栽下的時候隻有筷子那麼粗,以後一年一年地長,莖幹就慢慢粗起來,十來年後就變成一棵很粗的樹了。
可是竹子就不同了。竹子也能生長許多年,但是它的莖一出土麵,就不再長粗了,年齡再大,也隻能長這麼粗。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竹子是單子葉植物,而一般樹木大多是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莖的構造和雙子葉植物有很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單子葉植物的莖裏沒有形成層。
如果把雙子葉植物的莖切成很薄的薄片,放在顯微鏡下麵觀察,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的維管束,維管束的外層是韌皮部,內層是木質部,在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夾著一層薄薄的形成層。
不要看輕了這層薄薄的形成層,樹木長得這麼粗,可全靠了它。形成層是最活躍的,它每年都會進行細胞分裂,產生新的韌皮部和木質部,於是莖才一年一年粗起來。
如果把單子葉植物的莖橫切成薄片放在顯微鏡下麵觀察,也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的維管束,維管束的外層同樣是韌皮部,內層是木質部,但是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並沒有一層活躍的形成層。所以單子葉植物的莖,隻有在開始長出來的時候能夠長粗,到一定程度後,就不會長粗了。
竹子能長到多粗呢?江西奉新縣的一棵大毛竹,從地麵根部到竹梢高22米,眉圍粗58厘米,地麵圍粗71厘米,可說是毛竹之王了。
除了竹子以外,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等都是單子葉植物,所以它們的莖長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再長粗了。為什麼不見竹子年年開花
竹子與稻、麥等是近親,同屬於禾本科植物。稻、麥等作物開花,各有其時,但竹子開花並不常見。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得從有花植物的生活周期說起。
有花植物從種子開始,經萌發、生根、生長、開花、結實,最後產生種子,這叫完成一個生活周期。有的植物在一年或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完成了一個生活周期,植株隨之死亡,這類植物屬於一年生植物;有的植物在兩年或跨兩個年頭的時間裏,完成了一個生活周期,植株隨之死亡,這類植物屬於二年生植物;有的植物要經過幾年生長以後,才開始開花結實,但植株卻能活多年,這類植物屬於多年生植物。竹子雖能生活多年,但不像常見的多年生植物那樣,在一生中可多次開花結實,而是隻開花結實一次,結實後植株就死亡,因此屬於多年生一次開花植物。
我們知道了竹子不同於多年生多次開花植物的道理,也就明白了不見竹子年年開花的原因。
那麼竹子要生長多少年以後才開花呢?
這誰也說不清楚。因為竹子在平常年景一般都不開花,隻有在遇到反常的氣候時,才大量開花結實,以產生生活力強的後代去適應新的環境條件。有人做過試驗,用覆蓋法減少雨水下滲竹蔸,或者挖開竹蔸下的泥土,使竹子處於幹旱狀態,結果一些竹子開花了。農諺說“竹子開花大旱年”,就是這個道理。竹子在開花前,出筍減少或不出筍,葉枯黃脫落,開花結實後,養分消耗殆盡,植株便枯萎死亡。
也許你會問:竹子為什麼會連片開花,開花後又連片死亡呢?原來,竹子是竹連鞭、鞭連竹的植物。鞭就是主莖,埋於地下,而竹是主莖的分枝,長於地上。一叢竹或一片竹林,看似毫不相幹,但地下的竹鞭卻是縱橫交錯、互通養分的。因此,竹子的開花和死亡常常會連在一起。
竹子開花會給竹業生產帶來損失,因此種竹人都不希望竹子開花。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條件以外,一般對竹林加強管理,經常鬆土、施肥、防治病蟲害和合理砍伐更新,可使竹林長期處於營養生長階段,推遲竹林開花的時間。如果發現竹林中有開花植株,應及時將它伐除,並立即對竹林進行鬆土、施肥,一般也能防止開花植株繼續蔓延。深海植物怎樣進行光合作用
生長在地麵上的植物,都是依靠身體裏的葉綠素,利用陽光作動力,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經過“加工”製造出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等有機物,促使它的生長、發育和繁殖。
在那無邊無際、碧波蕩漾的大海裏,生活著各種綺麗、奇特的植物——藻類。有幾米長的褐色“葉片”的海帶,有像小樹枝那樣的紅藻,如紫菜,有棕色的鹿角藻,還有外殼刻著精致花紋的矽藻等,看上去它們都不是綠色的,那它們又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實際上,海裏生長的植物也是有葉綠素的,不過含量不多,一般離海麵近的植物,葉綠素的含量多一點,越是深海裏的植物,葉綠素的含量越少。藻類之所以有各種不同的顏色,那是因為它們身體裏還存在著另一些色素——藻膽素,紅藻中含有較多的藻紅素,藍藻中含有較多的藻藍素,鹿角藻則含有一種特殊的胡蘿卜醇,所以是棕色的。這些色素把藻類本身的少量葉綠素遮掩起來,所以從表麵上看不到綠顏色。
當太陽光照射到海麵,生活在海麵上含葉綠素較多的藻類,能夠跟陸地上的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海裏和海麵的情況大不一樣,蔚藍色的海水那麼深,海麵又有很多的生物在活動,海水裏又有大量的各種鹽類,對太陽光裏各種顏色的光線進入海水起了一定的阻擋作用。紅光隻能透入海水的表層,橙黃光能透入較深一點,綠、藍、紫光能透入得更深一些。藻類中,綠藻吸收紅光,所以生活在最淺的地方;藍藻吸收橙黃色光,所以生活在較深的地方;褐藻吸收黃綠色光和紅光,所以生活在又深一些的地方;紅藻是吸收綠光的,生活在最深層。在深海裏的紅藻含有藻紅蛋白,它能利用這種色素來吸收葉綠素所不能吸收的藍紫光進行光合作用。
然而在深海裏,有時也能找到一些綠色的藻類,並且發現它們的生命活動非常緩慢,這些綠色的藻類隻要吸收很少量的光,就能滿足它們生活的需要了。植物為什麼也進行呼吸
人不停地在進行呼吸: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
人是這樣,牛呀、馬呀、狗呀、豬呀,也是這樣。然而,奇怪的是:植物也同樣日夜不停地在進行呼吸。隻因為白天有陽光,光合作用很強烈,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遠遠地超過了呼吸作用所能產生的二氧化碳。因此,白天植物好像隻有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吐出氧氣。到了晚上,陽光沒有了,光合作用停止,這時,植物就隻進行呼吸作用,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
然而,植物從哪兒吸氣,又從哪兒吐氣呢?
植物與人可不一樣,它全身都是“鼻孔”,它的每一個活著的細胞都進行呼吸的:氣體通過植物體上的一些小孔——氣孔進進出出,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消耗身體裏的一些有機物。但是要知道,它消耗一些有機物不是沒有意義的。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實際上就是用吸進去的氧氣使有機物分解。有機物分解以後,把能量釋放出來,作為生長、吸收等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動力。當然也有一部分能量,轉變成熱以後散失掉了。
植物的這種呼吸作用叫做“光呼吸”,和光合作用有密切的關係,光呼吸要消耗掉光合作用所產生的一部分有機物。有些植物的光呼吸較強,消耗就多些,有些植物的光呼吸較弱,消耗就少些,這對作物的產量有直接的關係,所以科學家對植物光呼吸生理功能的研究相當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