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廣西、雲南的深山密林中,生長著蜆木樹。由於它橫斷麵上的年輪一邊寬一邊窄,形狀酷似蜆殼上的紋理,所以稱為“蜆木”。這種樹木非常堅硬,入水即沉,因此叫它“鋼鐵之木”。

蜆木之所以這樣堅硬,是因為它生長緩慢,紋理致密,而且根還深深地紮在岩石縫中,其木質中吸取了許多鈣質礦物。蜆木的木材色澤紅潤、不彎曲、不開裂、耐水耐腐,是高級的優質木材。“賜福樹”

海棗樹屬於棕櫚科常綠喬木。它身高可達40米。

在其頂端叢生著暗綠色的較大的羽狀複葉,葉長2至3米。

海棗樹形似椰子樹,可活到50至200歲,遍布撒哈拉大沙漠。海棗樹果實的形狀、大小及內核均與大棗相似,故名曰“海棗”。海棗1000克能產熱量6000卡,夠一個成人一天所需熱量。

一棵成年的海棗樹,一年可產蜜棗100至250千克。海棗樹的樹幹裏,含有豐富的糖汁,割開樹皮,便流出糖汁。從一棵海棗樹中,每天能吸取3000克糖汁,可連續收獲3個月。

海棗樹給人們帶來了幸福,人們把它稱為“賜福樹”。菩提樹的由來

菩提樹,《酉陽雜俎》中說:“菩提樹出摩伽陀國(今印度),在摩訶菩提寺,蓋釋迦如來成道葉樹,一名思惟樹。”又據《廣東誌》裏說:“菩提樹種西域,大可數圍。

梁天監元年(公元509年)僧智藥三藏,自天竺國(今印度)持菩提樹一株,航海而來,植於廣州光孝寺戒壇之前,迄今千餘年,茂盛不改。”

菩提樹原產印度,所謂“菩提”係梵語譯音,有正宗之意,因相傳釋迦牟尼在這樹下成佛而得名。

佛教認為菩提樹下修煉可以成仙。

禪宗六祖慧能曾寫過一首詩:“菩提本無樹,名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表示出佛教虛無的境界。君子蘭的由來

君子蘭為花中之精品。開花的君子蘭更為珍貴,花開之時色彩秀麗,清香沁人心脾,有一股“君子”的風度和氣質。

作為觀賞類植物的君子蘭,原是南部非洲的野生植物,1828年一名歐洲移民認為它是一種大有前途的觀賞植物,曆盡千辛萬苦將它引入歐洲。在歐洲試種成功後,其秀麗吸引了英、德、丹麥等國的花卉愛好者,成為受歡迎的盆栽之一。

1854年,君子蘭傳到了日本,日本一位名叫大久保三郎的學者以這種蘭花的美而不豔、卓爾不群的特色,給它取名為“君子蘭”。而君子蘭傳入我國有兩種途徑,一是德國傳教士由歐洲帶來,另一是日本人運至長春,時間都在20世紀初。因此我國栽種君子蘭的曆史迄今不滿百年。棉花的由來

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國家是印度和埃及。棉花在我國並非原產,現有的棉花品種主要來源於非洲和印度等地。在我國棉花有很多品種,但從大類來說主要有粗絨棉和細絨棉兩類。粗絨棉有非洲棉和亞洲棉,而細絨棉有美洲的陸地棉和海島棉。棉花在漢代時才傳入我國,最早傳入的品種是非洲棉和亞洲棉。現在,我國棉花產量居世界第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棉花出口量最大的國家。非洲棉原產非洲,以埃及棉花的品質最為優良。非洲棉經中亞的伊朗等地區傳入我國新疆,又傳到中原一帶,非洲棉傳入我國的時間至少在西漢中期。在新疆羅布泊西漢末至東漢的樓蘭遺址中,曾發現過棉布殘片,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棉織物。根據古書記載推知,新疆地區種植的棉花是小棉鈴的非洲棉,也俗稱為“小棉”。在吐魯番的晉代墓葬和巴楚縣脫孜沙來遺址晚唐地層中還出土了非洲棉的棉籽。古書稱棉花為“白登”,據分析也可能是由波斯語轉譯而來的。非洲棉產量低,但其生產周期短,成熟早,適合新疆地區的氣候特點,很早就在新疆種植推廠也就不足為奇了。到南北朝時,新疆地區的棉花種植和紡織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

亞洲棉,俗稱“中棉”,原產地在印度,其品質要優於非洲棉。它是經過東南亞首先傳入我國華南地區的,傳入時間比非洲棉傳入新疆的時間要晚些,公元1至2世紀(東漢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如雲南的哀牢(可能是現在的傣族)就已經知道棉布了。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當時也把棉布稱為“白疊布”或“白疊花布”,福建一帶則稱棉花為“吉貝”或“木棉”。

元朝以後,我國植棉已經非常普遍。明末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木棉篇》,曾將我國所植棉花分為許多品種,湖南一帶的叫“江花”;河北、山東一帶的叫“北花”;浙江的稱“浙花”,其他還有“青核”、“紫花”等名目。棉花傳入我國後,由於可以大麵積種植,大大改變了我國以往以絲、麻、葛等為主要紡織原料的情況,並逐漸居於主要地位。西紅柿的由來

西紅柿,也叫番茄,顧名思義,它來自“番邦”。其果實外表豔麗,而且肉多,汁酸甜,內含多種維生素,是蔬菜中的上品。在16世紀以前,人們卻對它極為畏懼,不把它當蔬菜,認為它是一種毒果。西紅柿是半生半長在秘魯的叢林中。不知何故,當地土著居民認為它是一種有毒的植物,連碰也不敢碰,並給它取名叫“狼桃”。到了16世紀,英國有一位名叫俄羅達拉裏的公爵遊曆來到了秘魯,非常喜歡當地這種果實累累、色彩鮮豔的“狼桃”,於是,他把它帶回英國皇宮,作為珍貴的禮品奉獻給他的情人——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從那以後,西紅柿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被大量的種植。但隻限於觀賞,人們認為它是“毒蘋果”,吃了要長“毒瘤”,仍然不敢入口。

到了18世紀,法國有一位畫家禁不住誘惑,決心冒死嚐一嚐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後,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們的警告,仍不免心驚肉跳。於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時間在焦慮、恐懼中慢慢過去,他沒有感到任何不舒服,反而食欲大增,12小時之後,這位冒險的畫家仍好好地活著,從此他忍不住經常吃起來。這位畫家不畏犧牲、勇敢嚐試西紅柿的趣話在各地傳播開來,而西紅柿也逐漸成為世界人民喜愛的佳品。

到18世紀後期,意大利人開始嚐試用西紅柿做菜,並傳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