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類的植物,它們的葉退化成針狀,肥厚的莖富含水分,這也是對幹旱氣候的適應。仙人掌的老家在雨量很少的地區,一旦下雨,它就大量吸水,貯藏在莖中,供幹旱時享用。貯水最多的要算是南美洲的巨型仙人掌。圓柱形的莖高達數米,砍斷枝條,可用手捧裏麵的水喝,是旅行者理想的茶水站。

前麵說到常春藤的根會粘著物體,使莖可以爬牆攀樹。爬山虎則是借助莖的特殊構造來完成登高的。爬山虎節上的小枝條,長有許多分枝,分枝頂端有個吸盤,它可以牢牢地吸住物體,達到固定植株的目的。

還有些莖長在地下,像蘆葦、竹子,人們常把它們和根混淆,稱之為蘆根、竹根。但它們有明顯的節和節間,節上有退化的葉,還可長出地上枝來,所以它們是莖,叫“根狀莖”。與之相似的還有很多,如茅草、狗牙根、藕等。這些地下莖喜歡橫走四方,所以常常成片生長。

有一類長在地下的莖是球形的,稱為“球莖”,如荸薺、慈姑、芋頭等。拿它們和一般的莖相比,除了長成球形外,其他都一樣,有明顯的節和節間,節上有退化的葉,裏麵有芽,頂上還有頂芽。

百合的地下部分有個雪白的如同蓮花般的東西,這是變態的葉。如果我們把葉片去掉,裏麵可看見一個圓盤狀的東西,這是一個縮短的莖,叫做鱗莖。洋蔥、蔥、蒜、水仙、百枝蓮等也有鱗莖。

土豆,你一定不陌生,它到底是根還是莖呢?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的表麵有許多梭子形的小凹窩,裏麵有芽,還有像膜一樣的退化葉,所以它也是莖,稱為“塊莖”。天麻、菊芋(洋薑)也是塊莖。

根和莖的形態都千變萬化,有的根長到地麵上,有的莖卻長到地麵下,但不管怎麼變,在莖上總可以找到節和節間、芽,有時還有葉或葉痕。這是區別莖和根的主要依據。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

一切生物,不管龐大與微小,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那麼,安靜的植物的細胞與活潑的動物的細胞相同嗎?

不相同。有三個標誌可以區分: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是植物細胞的顯著特征,這也正是它與動物細胞不同的地方。

細胞壁,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指的是細胞的“牆壁”,可是它非常薄,因為它僅是植物細胞分泌的纖維紗,包在細胞外麵。細胞慢慢長大了,細胞壁也慢慢變厚了,否則它就不能完成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任務”了。農田裏有些農作物成熟的時候,盡管莖稈很細,仍然那麼昂首挺拔,這就是因細胞壁在起作用。

液泡,聽這名字,似乎是一個裝滿液體的軟泡泡,實際上也就是這麼回事。

植物每天要吸收大量的水分,一部分從葉子裏“飛”出去了,另一部分全都存在液泡裏。所以,如果你忘記給花澆水,那可憐的花就癟了,因為液泡這個小“水庫”裏的水都快沒了。這時,給花澆澆水,液泡一鼓起來,你的花又會昂首挺胸了。

液泡裏的“水”營養可豐富了!咬一口西紅柿、西瓜,那又酸又甜的汁水就流進嘴裏了,實際上,是你咬破了人家的液泡,汁液就流出來了唄!

另外,大多數植物都是綠色的,這是因為在植物細胞裏有葉綠體。植物就靠它為自己製造口糧——進行光合作用。動物很少有通身綠色的,因為它們的細胞裏沒有葉綠體,所以動物不能自己製造口糧,而隻好去吃植物或者別的動物了!植物的“血管”和“神經”

動物和人的血管在生物體內起著擔負血液循環流動的作用,血管大大小小,成了一個密密的網,什麼地方血管堵塞了,什麼地方就壞死,若是腦中的、心髒裏的血管堵住了,那可是危及生命的大問題!

植物也有“血管”,一般的植物有兩種“血管”。一種叫“導管”,另一種叫“篩管”。當然,它們運送的“血液”是植物生長必需的水分和養分。導管四通八達,從葉、芽、花到果等器官裏都有它。導管非常纖細,據測,莖中的導管直徑隻有200~400微米,葉脈中的導管直徑有100微米。

組成導管的細胞是一切死了的木質化的細胞,莖和葉的活細胞包圍著導管的上端,根的活細胞包圍著導管的下端。當龐大的根毛進入土壤裏吸收來水分和養分的時候,根部活細胞有一種壓力,就把水分與養分壓進了導管。而莖和葉的細胞十分幹渴,它們的吸水力就很強,它們都向旁邊的細胞吸水,一個挨一個的細胞會不斷地吸水,於是形成了一條吸水柱,從而把導管裏的水吸了上來。

篩管長在韌皮部裏,它專門負責運輸“糧食”。葉子進行光合作用之後所製造的養分不斷地通過篩管送到植物各器官,供植物生長發育,秋天,開花結果的時節,篩管工作量非常大,要把莖葉裏的養分統統送到果實和種子裏去貯藏起來。最忙碌的季節裏,棉花、玉米的篩管運輸速度每小時達40—100厘米,白天送輸的速度是晚上的4倍,否則,養分就會“積壓”起來的了。

人們通過實驗得出了植物有一種類似神經的係統。當植物根部無水而幹渴得快死的時候,葉子就不再製造“糧食”,也就是停止光合作用了。這時若向根部澆水,要隔很長時間,水才能傳到葉子上,可是葉子幾乎在澆水的同時就又開始工作——進行光合作用了。是誰把信號通知得這麼快?多次實驗後證明,在植物體內存在著一種類似動物神經的網絡,它可以極迅速地把信號從一個部分傳向另一個部分。

植物的千千萬萬個奧秘,實在是值得我們好好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