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

解毒甜藥——甘草

每年夏季從我國新疆塔裏木河兩岸的戈壁灘到內蒙古大草原,都不難見到甘草花盛開的美景。這種高幾十厘米的豆科草本植物,枝繁葉茂,一串串紫紅色的小花如一隻隻小巧的蝴蝶落在枝頭,陣風吹來,成片的甘草花枝招展,令人賞心悅目。然而,甘草最使人感興趣的並非它的鮮花和綠葉。秋天一到,在甘草的故鄉挖藥者便紛至遝來,他們鍬挖、鎬刨,以獲取甘草深藏在地下的圓柱形根狀莖和粗大的紅褐色主根。

甘草根人藥由來已久,在《神農本草經》中,甘草被列為120種“上經”藥物之一,有堅筋骨、長肌肉、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等功效。尤其是甘草的解毒作用,在我國古代醫藥界和民間都備受青睞,認為它可治72種乳石毒,解1200種草木毒,被尊為“藥中國老”。一些劇毒藥物,如鉤吻、相思子、烏頭、砒霜等中毒,民間的解毒藥方都少不了甘草。例如:相思子中毒,可用甘草15克、金銀花15克、黃連6克、黃柏12克、防風15克,水煎後分兩次服用,連服5劑左右,即可解毒。烏頭中毒,用甘草15克、生薑15克、金銀花18克,水煎服,12小時後完全恢複正常。鉤吻中毒,可用甘草,水煎服。據說,古代在廣東、廣西一帶,人們外出時總隨身帶著甘草根,以防飲食中毒。

我國古代,扁鵲、華佗等“神醫”已掌握了為病人施外科大手術的高明醫術。他們不僅能利用麻醉藥使病人術前失去知覺,而且術後還能用催醒藥使病人從“迷死”狀態蘇醒。到了宋元時,蒙汗藥、迷魂藥盛行,施藥者又幾乎都有相應的解藥,可使被迷者隨時蘇醒。正如《水滸傳》第二十八回中所述:“孫二娘便調一碗解藥來,張青扯住耳朵灌將下去。沒半個時辰,兩個公人如夢中睡覺的一般爬將起來。”在古代醫書記載和民間秘傳的催醒藥和解迷藥中,又多以單味或複方甘草湯為主,可見其解毒的威力。

甘草不僅解毒,而且被認為有調和眾藥的功效,因此廣泛用在中醫處方中,以減少不同藥物之間的相克作用。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指出:“此草(指甘草)為眾藥之王,經方少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

甘草味甘,也是它曆來受人歡迎的重要原因這一。俗話說:“良藥苦口”,甘草卻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甜藥,又被稱為蜜草、甜草。據現代科學證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是甘草的主要甜味物質,也是重要的解毒物質。

甘草不僅能解毒、調藥,還具有潤肺、潤喉、止咳、健胃、降低膽固醇、鎮痛、抗驚厥等多種療效,既廣泛用於複方,也往往單獨人藥,為目前醫家和患者最常使用和最易接受的中藥。中醫良藥——馬蘭

說起馬蘭,便令人想起它那帶著泥土芬芳的香味。三四月份,春雨連綿,此時的馬蘭拚命地吸收營養,很快地長大了。於是,便有了挑馬蘭頭,爭相上集市賣個新鮮的情景。新鮮馬蘭洗淨後用開水稍燙,切碎,然後與切碎的豆腐於、蝦仁或鮮嫩竹筍拌人,加鹽、醬油、麻油和味精等拌勻,吃起來特有風味。

馬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不僅香,而且常采常長。一吸,采摘以後不出兩個星期,就又長出了新葉可供采摘了。

馬蘭的別稱很多,如馬菜、紅根菜、毛蜞菜、雞腸兒、田邊菊、竹節草等。它屬菊科,莖高30~70厘米,葉長橢圓狀披針形,粗糙有毛,邊緣有粗鋸齒,秋季開花時,長有菊科植物特有的頭狀花序,頭狀花序邊緣是淡紫色的舌狀花,中央則是黃色的管狀花。

古人早就知道,馬蘭可作蔬菜,例如明代人即已知道馬蘭是“二月生苗,赤莖白根……為蔬及饅餡。可加工成菜幹,隔水蒸食或與肉一起食用”。

用馬蘭人藥,自唐代開始。唐《本草拾遺》有馬蘭“性涼、味辛、無毒,能涼血止血,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咯血、肝炎、黃疸、便血、血痢、淋濁”等的記載。

事實證明,取適量馬蘭煎湯飲服,對咽喉腫痛、口腔炎、牙周炎、急性眼結膜炎、消化不良、肝炎等症確實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馬蘭還可作外用藥,用來治療疔瘡炎腫、丹毒、跌打損傷,甚至腮腺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於馬蘭所含的營養成分了解得更多。人們發現,馬蘭的莖和葉中均含有大量揮發油,揮發油中含有乙酸龍腦酯,二聚戊烯和酚類。這些成分對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極為有用,因此馬蘭還可用於止咳、去痰。

與藥用價值相比,馬蘭的食用價值更為明顯,因為馬蘭含有的許多營養成分都超過了其他蔬菜。例如,馬蘭所含的磷、鈣和鉀,均超過了菠菜,維生素A的含量超過番茄,維生素C的含量則超過柑橘。“林海珍珠”——銀杉

銀杉是繼20世紀40年代發現活化石水杉後,於50年代發現的另一種活化石植物。中國發現銀杉,受到了世界植物學家的高度重視。它被植物學界公認為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植物之一,享有“林海裏的珍珠”的美稱。

1954年暑假,廣西植物研究所鍾濟新先生帶學生去桂林城西北的臨桂縣宛田圩實習,發現了鬆科植物中的新屬新種後,他們三進未染人煙的生物寶庫——廣西花坪采到了標本,1957年經我國植物分類學家陳煥鏞、匡可任兩位教授命名發表。

銀杉是一種高達20米左右的常綠喬木,挺拔秀麗,枝繁葉茂,整個樹冠成寶塔形,它的葉子很像杉樹葉,葉麵亮綠色,葉背麵有兩條銀白色的氣孔帶,在陣陣山風吹拂中,閃出熠熠銀光,綠樹銀輝,十分秀美動人。故名銀杉。

銀杉在第三紀時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但在距今200~300萬年前,由於冰川降臨,銀杉幾乎絕種。我國地形複雜,群山高聳,銀杉在這個避難所裏才免遭劫難。

銀杉除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外,它也是建築造船、家具的良材。它的問世同水杉一樣,為古植物、古地質、古氣候及現代植物學提供了寶貴資料。但銀杉世代生長在氣候溫暖、潮濕、多霧的深山中,十分“嬌氣”,再加上結實率低,扡插繁殖難生根,因而故土難離,隱居在深山老林中。經科技工作者多年研究,采取逐步適應的方法,才將銀杉請到北京,在北京植物園安家落戶,因此許多國外植物學家來中國考察都以一睹銀杉芳姿為榮幸。興安嶺之鬆——紅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