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投資機會
雖然美國通過獨立戰爭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但是獨立後的美國在經濟上分裂成矛盾尖銳的兩大部分:北部和西部的州工業發達,代表著進步的資本主義經濟;南部各州還存在蓄奴製,代表著封建的種植園經濟。
在美國南部,那些擁有耕地的“棉花貴族階級”視為不動產的奴隸,給莊園主創造了滾滾財源。而且歐洲的棉花需求和嚴寒帶來的不景氣使他們欣喜若狂,有恃無恐。如同斯皮爾曼所預料的,南部的貴族們和他們的財政界後盾,擺出了一副不惜一戰的架勢。
可是北部是工業地帶,若以奴隸為勞動力來計算並不合算。而且,由於連續兩年中西部寒冷造成的影響,國內工業品與廉價的歐洲進口貨都競爭不過,因此北部財界隻好向華盛頓政府施壓提高關稅的。
於是,南北方不斷爆發政治和武力的衝突,一場內戰蓄勢待發。
1861年,亞伯拉罕·林肯當上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他是共和黨的領袖,是堅定的廢奴主義者和卓越的政治家。他上任幾個月之後,南北戰爭終於爆發了。
1861年4月15日,著名的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了,這是一場在美國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
在南北戰爭中,克利夫蘭的地位一躍而上。因為戰爭切斷了密西西比河與俄亥俄河的水路運輸,它隻供軍隊使用。因此南北縱向交通變成了東西橫向運輸,許多重要物資的運輸都要經過克利夫蘭。
為了軍事需要,政府還在五大湖的南岸迅速地修建了鐵路,成為連接東西部的大動脈,克利夫蘭又成了東西交通要道的中心。
1861年4月,作為克裏夫蘭的青年創業者,21歲的洛克菲勒陷入了沉思。林肯總統剛剛發布的征兵令,讓洛克菲勒左右為難。
洛克菲勒從小便是黑人奴隸製的反對者,所以林肯總統發動解放黑人奴隸的戰爭,自己於情於理都應該參加。但是,他又擔憂,一旦自己報名參加戰爭,一家人將失去經濟來源。
最後,理性還是戰勝了感性,再說洛克菲勒的骨子裏是個徹頭徹尾的商人。他很快就意識到南北戰爭是上帝賜予他的極好的發財時機,因此他必須緊緊地抓住它。
南北戰爭前夕,洛克菲勒時刻關注著局勢的發展,當時他對地圖的研究絕不亞於陸軍參謀部的軍事統帥。當他預測到戰爭即將爆發時,洛克菲勒一反常態,常常麵帶喜色,有點青春煥發起來。
在辦公室裏,洛克菲勒興奮地踱來踱去,揮著手臂向克拉克叫著:“咱們可要抓緊時機啊!”
克拉克感到迷惑不解:“戰爭使一切都變得混亂不堪,生意還怎麼做?你要抓緊時機幹什麼呢?莫非你想去打仗?”
“我不會上戰場,家裏離不開我。再說,總不能人人都去打仗,國家也還需要有人做生意啊!”洛克菲勒並沒有任何的掩飾。
當時,許多熱血青年都上了前線,洛克菲勒16歲的弟弟富蘭克林也穿上了軍裝。而洛克菲勒的興趣卻全在賺錢上。他對不開竅的克拉克用不屑的口氣說:“戰爭意味著物價飛漲,意味著食品短缺,還可能產生饑荒,你難道連這個都不懂嗎?”
克拉克恍然大悟,明白了洛克菲勒的意圖:“原來是這樣!”
接著洛克菲勒用不容反駁的語氣說:“我們要盡快從西部購進穀物、鹽和火腿,還要買南方的棉花和賓川的煤。”
“可是哪來的資金啊?”克拉克喊著。
洛克菲勒斬釘截鐵地說:“我看就把公司這兩年賺的錢全部投進去。如果不夠,我們再到銀行去貸款。”
“銀行肯貸錢給我們嗎?”克拉克對銀行借款一事沒有信心。
“你等著瞧吧,我會貸來給你看的。”洛克菲勒以一副老大哥的口氣說。
“向銀行借錢是要生利息的。”洛克菲勒還不忘加了一句。
“生利息?你搞錯了吧,是要付利息的!”克拉克疑惑了。
“付了銀行的利息所剩餘的,那不就等於利息嗎?明年的利潤目標是3倍。”洛克菲勒自信滿滿地說道。
雖然克拉克認為這樣做未免太冒險,但是還是順從了洛克菲勒的意願,因為他相信洛克菲勒的判斷是正確的。
於是,洛克菲勒在辦公室的牆上掛上大幅的地圖,上麵有紅色和黃色的圖釘。他每天都站在地圖前思索,不過他關心的不是政治,而是根據戰況把握做生意的方向。
正如洛克菲勒所預料的,此時的歐洲發生了自然災害,穀物歉收,農產品的價格飛漲。訂貨單爭搶著湧進了洛克菲勒的公司。於是洛克菲勒把儲存的大批的穀物和食品賣了出去。
同時,他們還向華盛頓聯邦政府出售鹽和食品。由於這些貨品在戰爭時期都非常緊缺,而且價格都不菲,於是洛克菲勒公司從中獲利不少。
洛克菲勒這時認識了一個名叫亨利·弗拉格勒的年輕商人,他是靠販賣食鹽起家的。他們兩人同時覺察到販鹽可以賺大錢。於是他們聯手到處收購,然後把大批食鹽賣給北軍。這樣,更多的美元落入他們的口袋。
洛克菲勒的經商才幹也許是從他父親的遺傳因子中得來的,也許是一種天賦。
“我是上帝最誠實的兒子,上帝幫助了我!”年輕的洛克菲勒每當發了一筆財時,總把上帝據為己有。似乎上帝也姓洛克菲勒。
在戰爭中,洛克菲勒的公司從初期的小經紀商行,發展成經營鹽、穀物、食品和牧草的大公司。洛克菲勒也因此變成名副其實的富人,然而他並沒有滿足現狀,而是憑著獵人般的機敏在尋求新的獵物了。
南北戰爭帶來了美國的改革開放,因為它一方麵在政治上統一了國家;另一方麵形成了更大的市場,為美國工業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當時無論是照明,還是機器潤滑,都是用鯨魚油,它的成本過於昂貴。除了價格昂貴之外,鯨魚這一物種數量越來越少的憂慮也成了捕鯨業的達摩利克斯之劍。於是,新的照明與潤滑物,至少在美國,成了化學家、冒險家的尋覓物。
早在18世紀中葉,住在賓州的印第安人就發現了石油。他們用毛氈浸在漂浮著黏稠原油的小河裏,把吸上來的油裝進小瓶。於是這些原油就變成了神奇的藥品,用來治療關節炎、淋巴結等疾病。打仗的時候就把它塗在臉上嚇唬敵人。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它可以用來照明。
1855年,一個叫喬治·比爾斯的人請美國耶魯大學西利曼教授對“神奇的藥水”進行了化學分析,得出了它能夠通過加熱蒸餾分離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含有碳和氫的成分,其中一種就是高質量的用以發光照明的煤油。這是人類第一次意識到石油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1858年比爾斯請德雷克上校帶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鑽至69米時,終於獲得了石油。從此,利用鑽井獲取石油、利用蒸餾法煉製煤油的技術真正實現了工業化,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了。
石油的誕生,是老天送給人類的禮物,比起鯨魚油來,它更便宜,更易存貯,更重要的是,它更能通過工業化批量生產。
像10年前加利福尼亞曾經爆發的采金熱一樣,10年後,黑色黃金熱又在席卷著美國大地,對美國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震撼。
可是第一個石油開采者德雷克,卻在花掉自己所有的積蓄後,在孤寂和貧困中,在長島的敬老院裏默默地離開了世界。
多年後已經發跡的洛克菲勒出資 10萬美元,在泰塔斯維村為德雷克塑了一尊銅像,以紀念這位勇敢的開拓者,銅像的紀念碑上刻著這樣幾行字:他無心追求名譽和利益,卻為這個國家的產業繁榮奠定了基礎。
在成群的冒險家把灼熱的目光投向石油業的時候,克拉克沉不住氣了:“約翰,我們把金部資金投入到石油業吧,現在不幹,更待何時?我們總不能坐在一邊看別人發財吧?”
洛克菲勒默不做聲。他是公司的拍板人,有絕對權威。克拉克盡管急得抓耳撓腮也毫無辦法。
其實,洛克菲勒早就在密切地關注著石油業的行情了。不過他心裏想:一切事情,你要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你得親自去看。盲目下手的人是撈不到好處的,他們都是蠢貨!
1860年的秋天,洛克菲勒背著帆布包和一支來複槍,從克利夫蘭出發,騎著馬到賓夕法尼亞州的南部去做實地考察。
他先到了泰塔斯維村南麵24千米處的油城,看到無數的馬車載著木桶在運油,又到了西南方的小鎮富蘭克林,最後來到泰塔斯維村。
此時的泰塔斯維已經有了鎮的規模。村後大片丘陵上的樹木全被砍光了。到處是高高的井架,旁邊搭著歪歪扭扭的小木屋。挖井設備極其簡陋:有鐵製鑽頭,還有用粗繩吊著的木製瓶,木製的貯油槽在漏油,弄得遍地黑糊糊的……一切都很原始和混亂。
他仔細觀察著,詢問著。他在小本子上記下:油井72座,日產原油1165桶。
他住進了美利堅飯店,這是當年德雷克上校的下榻處。21歲的洛克菲勒臉色有些蒼白,一對細長的眼睛,透著機敏和自信,淺棕色的頭發整齊地梳向腦後,舉止文雅而得體,與那些冒險家不同。“看來他像個紳士。”老板娘這樣對老板說。
太陽剛爬上樹梢,洛克菲勒梳洗完畢之後對女侍者說:“請幫我買一份報紙。” 報紙送來了,他給了小費,然後坐在一樓酒吧的一角,一邊吃麵包喝咖啡,一邊專心地看著報紙。他關注穀物和肉類的價格,還有石油價格的漲落。他在那裏住了兩三天。
洛克菲勒回到克利夫蘭,麵對正在焦急地等待他的克拉克說:“現在幹石油還不是時候。”
“為什麼?”克拉克瞪圓了一雙眼睛,他早就躍躍欲試了。
“現在挖出的油太多了。一些人隻顧賺錢,一窩蜂似的往上擁,行情隻能往下跌。”洛克菲勒冷冷地說。
克拉克還抱著希望:“現在人們都在談論石油,你不是也說過石油業大有潛力嗎?”
“當然很有前途,隻是現在絕對不行。現在生產秩序很混亂,掘井設備也太落後了,還有運輸問題。總之,現在插手石油業決不會賺到錢。”
他不想再說什麼了。克拉克聳聳肩,攤開兩手,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在公司裏,雖然他的年紀大,卻隻有聽從的份兒。
兩個月,三個月過去了,石油行情果真像洛克菲勒預測的那樣,油價在瘋狂地下跌,而且人們對石油的需求量很少。紐約市場上一加侖石油連 10美分都賣不到,這不和水的價值一樣了嗎?
1861年春天,有用煤煉製的替代油已經在克利夫蘭上市,賓州的油井這時也已增加至135座,比當初他勘察時多一倍。
克利夫蘭的報紙整版報道:“30000桶原油在產地滯銷。”
為了阻止這瘋狂的下跌,油井商相約把每桶售價定為不得低於4美元。但消弗者對原油價格的抵觸,使生產過剩和行情暴跌,原油大量滯消,使產油者不得不減產。
龐大的數字觸目驚心。再加上油井爆炸,火災頻頻發生,災難性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來。
克拉克慶幸自己聽從了洛克菲勒的主意,才沒有走錯關鍵性的一步。洛克菲勒胸有成竹地說:“打先鋒的是笨蛋,隻有看準時機的後來者才能賺大錢。”
他是在關鍵時刻把握時機的天才。當機會向他走來時,他能及時抓住;當時機不成熟時,他能力排眾議,耐心等待。這正是他日後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秘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