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0美元。”
“2000美元。”洛克菲勒緊追不放。
當價標喊到50000美元的時候,雙方都知道,它已經超過了公司的實際價值。可是喊價仍在不停地上升。
“60000美元。”
“65000美元。”
“70000美元。”
“72000美元。”克拉克艱難地喊著,頭上滲出了汗珠。
“72500美元!”洛克菲勒已在擔心自己能否買得起了,可是他毫不遲疑地報出了價錢。他要壓住克拉克,這個目標不能放棄。
克拉克站了起來,走到洛克菲勒麵前,有氣無力地說:“約翰,它歸你了。”
“要不要現在開支票?”洛克菲勒緊盯不放。
克拉克攤開兩手:“我很願意把煉油廠托付給你。在你方便的時候再結賬吧!”
不過,洛克菲勒還是很快就把克拉克在公司的一半股金,還有72500美元錢一並交給了他。從此,洛克菲勒擁有了克利夫蘭最大的煉油廠。
對於洛克菲勒來說,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獲得成功的開始。從此他要獨自運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去把握和開拓未來。
那是在南北戰爭接近結束的時候,林肯總統被刺的噩耗剛剛傳來,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中。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在蘇必利爾大街的一幢二層樓上,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正式成立了。
洛克菲勒站在辦公室的窗前向外眺望,一艘艘滿載自己工廠精煉石油的駁船,在河麵上慢慢地駛向遠方,他的心裏也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煉油業也正邁向現代化的行列,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石油業的繁榮把處於優越地理位置的克利夫蘭推上了富裕之路,也造就了優秀企業家洛克菲勒。他不斷增加設備,擴大廠房,日產油量達到500桶,年銷售額已達百萬美元。
1866年至1867年,美國石油業陷入了第一次大蕭條的境地。因為投資者太多了,在激烈的競爭中,一些管理不善的小型煉油廠紛紛倒閉,一些采油商也因為供過於求而被迫停產。
然而洛克菲勒的煉油廠卻能在不景氣中一枝獨秀,這得力於他出色的管理。他自己買林場伐木,自己製造油桶,還擁有自己的運貨馬車、拖船和儲油車廂。他更不惜花費巨資讓安德魯斯放手搞研究,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那些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剩餘物品也被加工成柏油、石蠟、凡士林、揮發油和潤滑油等有用的東西,深得消費者的青睞。
進軍歐洲市場
時代造就了洛克菲勒,他成了時代精神的體現者。26歲的洛克菲勒如魚得水般,在石油業的商海中自由遨遊。
1865年 12月,他和安德魯斯又開了第二家煉油廠——標準石油廠,它和他們開辦的第一家煉油廠合起來,確立了他在克利夫蘭第一大煉油企業家的地位。其實他的兩家煉油廠的廠房都不大,它們不起眼地散落在山坡上。
洛克菲勒整天在工廠裏忙碌著。他事必躬親,腦子裏總是想著如何節省開支。克利夫蘭的製桶廠都是買濕木料,運到車間裏待用。洛克菲勒卻要求在樹林裏鋸倒橡木之後,放到窯裏烘幹,然後再運到煉油廠。因為重量輕了,就節省了一半運費。他還在產油區設立了辦事處,直接購買原油,這就節省了花在中間商身上的錢。
洛克菲勒雇用了一位凡事都一絲不苟的工頭,兩人在附近的瓊斯太太家包夥。每當他們兩人穿著沾滿油汙的長筒靴出現在飯廳裏時,都讓其他用餐人因為無法忍受油味而大皺眉頭,以致被趕到門廳裏吃飯。
在開采石油的熱潮中洛克菲勒已經占領了國內市場,他又把目光放到了國外。他時刻注視著行情,他發現歐洲市場的胃口越來越大,每年要從美國進口數十萬桶石油。克利夫蘭在1866年有2/3的石油運往海外。一個進軍國際市場的計劃在他心裏形成了。
於是在1866年的一天,洛克菲勒把弟弟威廉叫到自己麵前:“威廉,我想到紐約再開一家公司,副董事長由你和安德魯斯擔任。”
洛克菲勒的這位弟弟隻讀完了高中,他先在穀物交易介紹所當簿記員,以後一直跟著哥哥幹,工作很賣力,確實是位精明能幹的商人。威廉的臉方方的,大大的眼睛使他看上去像德國皇帝威廉,可他的血卻像岩漿一樣濃。
“你能告訴我,為什麼要開這家公司嗎?”威廉認真地問。
“歐洲的石油需求量一直在增加,我們應該有一家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公司。”洛克菲勒回答道。
威廉這才領悟了哥哥的意圖。
洛克菲勒接著說:“你的任務是用最快的速度,想方設法開辟歐洲市場,讓我們的石油出口量不斷增加。此外,你要在紐約碼頭上興建儲油的倉庫,還要有一個修理木桶的工廠。這樣,出了漏油現象我們自己就解決了。”洛克菲勒考慮問題總是既周到又細致。
威廉點了點頭,說道:“好的,一切遵照你的吩咐去做。還有其他的事情嗎?”
洛克菲勒又補充說:“你要和紐約華爾街的銀行建立聯係。他們那裏的貸款利息要比克利夫蘭低得多。克利夫蘭的銀行已經很難滿足我們不斷發展的需要了。這件事一定要辦好。”
威廉懂得與銀行打交道的難處,當時的銀行家都願意為鐵路和政府貸款。而煉油業被視作風險大的行業,因為火神太喜歡光顧煉油廠了,一把火就會把一切夷為平地,大多銀行家都不願為其貸款。
可是威廉的語氣依然堅定,自信滿滿地說:“好,我一定會做好這件事。”
洛克菲勒很滿意地拍了拍威廉的肩膀,目光中充滿了信任和兄長的關愛。
威廉踏上了征途,到了紐約就在珍珠大街181號設立了辦事處,接著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自己的活動。
同時,在克利夫蘭的洛克菲勒也在千方百計地籌措發展需要的資金。他一心把自己營造成正在崛起的青年企業家的形象,讓銀行不敢輕視他。
有一天,他在街上走著,心裏在想怎樣借到急需的15000美元。一輛馬車突然停在他的身邊。
“您好!洛克菲勒先生。”坐在車上的是當地一位銀行家,熱情地打著招呼。
“您好!”洛克菲勒彬彬有禮地揚了一下手。
“不知您是否考慮過,要從我這裏貸50000美元。我將會為您提供方便。”銀行家的提議猶如雪中送炭。
這無疑讓洛克菲勒大喜過望,但是他卻來個欲擒故縱:“您給我24小時考慮一下好嗎?”
“我恭候您的消息。”銀行家的馬車快速地向前跑去。
暫短的耽擱,表明洛克菲勒對借款並不急切,這反而贏得了銀行家的信任。
第二天,洛克菲勒以非常有利的條件,與銀行簽訂了貸款協議,解決了燃眉之急。
又一個平常的中午,安德魯斯氣喘籲籲地跑來,找到洛克菲勒:“約翰!告訴你一個消息,有一家煉油廠要出售。”
洛克菲勒一聽,喜出望外地說:“我早就想買這家煉油廠了,無奈他們一直不明確表態。這次一定要買下來!”
“可是他們要現款,不要證券。還一定要在下午17時前送到。我們到那裏的火車是下午15時開。”安德魯斯補充說。
“這麼說,就是一定要在15時以前籌到現款了。”洛克菲勒一邊說著,一邊戴上帽子離開了辦公室。是要籌措幾十萬美元,這可不是小數字。時間已經容不得他多耽擱一時一刻。
於是他隻好一家挨一家地跑銀行,能貸多少就貸多少,還表明一會兒就過來提款。他跑遍全城的銀行,終於湊足了錢款。下午15時他準時趕上火車,如願以償地買下那家煉油廠。
洛克菲勒在銀行家那裏贏得了信譽。他在貸款時總是真實地陳述原因,從不說假話;而且還款迅速準時。與銀行家的成功合作,既讓他在經營中多次轉危為安,渡過難關,也幫助他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勝利。
在1866年的春天,洛克菲勒甚至成了俄亥俄州國家銀行的董事。但是由於他無暇也沒興趣參加董事會議,最終被除名。由此可見他在克利夫蘭企業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時,在克利夫蘭有50多家煉油廠,洛克菲勒的公司規模最大。1865年,他的公司有員工37人,收入已達120萬美元。至1866年,收入又上升到200萬美元。
此時的洛克菲勒終於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