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慈善事業的頂峰
對於洛克菲勒來說,他的另一項慈善事業,即洛克菲勒衛生委員會的成立,純屬偶然。
1908年,當羅斯福總統在位時,美國南方的人民普遍生活清苦,而且大部分人患有一種鉤蟲病。
這時,美國公共衛生署的斯泰爾醫生帶著一台顯微鏡,風塵仆仆地在美國南方各地奔波。他在患瘧疾和慢性貧血的人群的糞便中,發現了鉤蟲卵。這一新的發現證實了自己的推測。
有一次,這位美國公共衛生局的醫生在華盛頓的學術會議上,呼籲人們重視鉤蟲的危害:“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南方人懶惰,好逸惡勞。實際上,這是鉤蟲病把人弄得萎靡不振。那裏的窮人普遍患有瘧疾和慢性貧血,這是因為赤腳走路時,從腳底感染上鉤蟲而引起的。鉤蟲寄生在人的小腸裏,孵出幾千枚卵,它的毒液讓人衰弱。”
他陳述了自己的調查情況,提出了防治的計劃。可是他的話音剛落,立即引起一片哄笑聲,還有憤怒的譴責聲:“這真是天方夜譚!”
“一項多麼偉大而又愚蠢的發明啊!”
“這是哪裏跑來的瘋子在說瘋話!”
“簡直是愚蠢、荒唐至極!”
第二天,《紐約太陽報》刊登了斯泰爾的報告,標題很奇特:《致懶病菌找到了?》
從此,斯泰爾的講話被人當成笑柄,嘲諷和打趣像蒼蠅似的跟隨著他。斯泰爾堅信真理在自己的手裏,他一直在艱難地尋求資助,好早日治愈那些可憐的患者。
1908年,就職於普通教育委員會的斯泰爾參加了一個訪問南方的考察團,與他同行的是該委員會另一位成員佩奇。他們剛走出火車站,就看到一個四肢畸形、步履蹣跚的男人。
斯泰爾對佩奇說:“你看見那個人了嗎?”
“哦,看到了。上帝,這是多麼可怕啊!”
“他是鉤蟲病患者。”斯泰爾解釋說。
“其實,治療這種病並不難。”斯泰爾接著解釋說,“隻要用幾劑麝香草酚使鉤蟲鬆開鉤子,再服用一陣子瀉鹽瀉,把它打下來。不用過多久,病人就能恢複健康。而且費用很低,隻需要05美元。”
“這是真的嗎?”佩奇聽了又驚又喜。
“當然是真的,隻是在南方患這種病的人太多了,我做過實地調查。大範圍治療要花很多錢,可是沒有人提供這筆資金,真是太遺憾了。”斯泰爾皺著眉頭,說出了心中的苦惱。
也許是斯泰爾的虔誠感動了上蒼,這回他可是遇到了知音。佩奇沉默了一會兒,認真地說:“您的發現太有價值了,我也許能幫助您。”
斯泰爾張大了嘴巴,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希望之星真的冉冉升起了嗎?
後來,佩奇把斯泰爾帶到了普通教育委員會執行秘書布屈裏克博士那裏。聽說了斯泰爾的敘述後,布屈裏克又帶他去找蓋茨。蓋茨把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的弗萊克斯納請來,在核實了斯泰爾的資料之後,蓋茨便跑去見洛克菲勒。
當時,洛克菲勒正在佐治亞州奧古斯特的博內爾飯店過冬,每天都要去打高爾夫球。小洛克菲勒受蓋茨的委托,來到飯店征求父親對消滅鉤蟲病計劃的意見。
小洛克菲勒說:“父親,現在有一件非常值得我們去做的事,我想,您一定會很感興趣。”
洛克菲勒用溫和的目光望著兒子,一邊隨轉椅來回轉動,一邊認真地聽著。他剛打完高爾夫球,還是一身打球的裝束,顯得年輕了許多。
小洛克菲勒詳細地講述了斯泰爾的發現,最後說:“蓋茨和我商量,我們可以用普及教育委員會的基金去資助,在南方發動一場消滅鉤蟲病的運動。這將是一次造福於人類的事,您應該在這場運動中樹立起領導者的形象。”
洛克菲勒全神貫注地聽著,他停止了轉動,暫短的沉默後,終於開口說:“近幾年來,我每年都在南方住上一段時間,這已經成了我的一大樂趣。我開始了解、尊重這片土地。我也喜歡當地的社交圈子,還結識了許多熱心腸的朋友。”
洛克菲勒高興地笑了,但是很快又收斂了笑容,鄭重地說:“我同意執行這個計劃。我想這是我們開展大規模的慈善工作的一次絕好機會:病情容易診斷,治療費用又很低。南方的患者有200多萬人,這項計劃很快就會有目共睹的成效。”
“那麼您打算捐助多少?”小洛克菲勒在高興之餘沒忘了問實質性問題。
“我想拿出100萬美元。盡管如此,這一決定隻能在你認為合適的時候公開。”
委員會成立後積極開展預防和治療鉤蟲病。起初,他們的工作在南方受到嘲笑,但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到第五年治療基本結束時,已有將近50萬人向鉤蟲病告別。1913年,委員會還把消滅鉤蟲病運動推廣至52個國家,有數以百萬人得到了挽救。
這一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洛克菲勒受益匪淺:人們對洛克菲勒的名字的態度,發生了進一步的重大改變。
對於已經成立的幾項大的慈善事業,洛克菲勒並沒有感到滿足。他想開創一項永久性的慈善事業,其捐款數目及影響,都要超越以前的幾項慈善事業。
蓋茨也曾向洛克菲勒提議,不僅要在國內開展慈善事業,而且要把這一事業推向國外,推廣世界性的醫學研究及全球性的基督教義以增進人類身體和心靈的健康。
洛克菲勒慈善事業的頂峰,應該說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成立。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於1913年5月,是洛氏的一項永久性的規模最大、資金最多,有世界性影響的慈善事業。但是它的成立過程一波三折。
早在1910年,洛克菲勒就有建立一項信托基金的設想。他設想這筆巨大的資金範圍是沒有限製的,規模是世界性的。它的宗旨是“開展觸及個人或社會的福利、不幸或悲慘生活根本”的活動。
蓋茨對這個想法非常讚同,他建議成立為全人類謀求幸福的永久性企業化慈善機構,通過受托人管理資金,為社會興辦福利。
籌備工作大約進行了5年。1909年,計劃已經草擬出來,洛克菲勒撥出標準石油托拉斯的5000萬美元證券作為最初的基金,並簽字認可這筆基金的產權屬於3位受托管理人:蓋茨、小洛克菲勒和他的女婿哈羅德·麥考裏奇。
洛克菲勒開始向國會申請建立基金會的特許證。可是當時聯邦政府正在起訴他,反托拉斯運動正值高潮,人們提出種種懷疑:洛克菲勒這個狡猾的家夥是不是心懷叵測,另有圖謀?
事情一拖就是3年。洛克菲勒隻好先廢棄了他原先的捐款,但是他成立基金會的決心沒有動搖。他接著向紐約州申請特許,由於該州的立法人士並不十分挑剔,洛克菲勒在1913年5月通過了特許,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
洛克菲勒一下子提供出1億美元供基金會使用。至1919年又增加了8280萬美元。他在10年裏的投入相當於今天的20億美元。基金會在成立後的幾年時間裏,發展成一個國際性機構,大力參與各種國內外的救助工作和教育運動。
基金會的負責人也選定了,小洛克菲勒代表洛氏家族掌握大權,他當了4年第一任總裁,隨後又當了23年的董事長。
此外蓋茨和格倫先生也為基金會貢獻了很多。基金會剛成立時,隻有兩個人,一個是小洛克菲勒,一個是秘書格倫先生。
格倫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個傳教士的兒子,畢業後任職於母校。他機智又富有創造力,加入基金會後,他為之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之後,基金會又吸收了更多的人為它服務。除了洛氏父子和格倫外,又選出6位委員為資金的受托人。他們分別是:蓋茨、傑德遜、弗萊斯諾、墨菲、海特、羅特,後來,赫本和參加了該基金會的工作。
格倫根據洛克菲勒提出的大原則,為基金會定下了6大章程:
基金會不做個人的接濟;協助的範圍要廣泛,不可隻局限於一隅,除非是實驗性質的協助;基金會不願意協助任何能自助並助人的社區或集團;基金會不接濟任何無權過問的機構或團體;基金會不接濟任何長時期阻礙其資金有益運用的團體;基金會願意捐贈給任何能徹底消除個人或社會危害和痛苦的團體。
洛克菲勒基金會首先集中力量攻克全人類的疾病。它資助了一些醫生和醫學研究人員向世界範圍內的一些流行病進攻,包括52個國家中的鉤蟲病,所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疾病,還有南美洲和非洲的黃熱病。
隨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在世界範圍內開展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比如發展玉米、小麥和大米的新品種,消滅傳染病,為倫敦、裏昂、布魯塞爾和加爾各答等地醫學研究提供資助。在美國國內,它是醫學研究、醫學教育和公共衛生事業的主要讚助者。
洛克菲勒一生捐款53億美元,其中有45億美元投入醫學界。
1921年,在中國的北京,出現了一幢幢有琉璃瓦屋頂的房子,翠綠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59座房子被人稱為“綠城”,它就是著名的中國協和醫學院。它的設備和教學水平在亞洲是一流的,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掌握高超醫術的人才,也為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這座醫學院提供建立資金的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它是洛克菲勒最具雄心勃勃的計劃項目之一。
除了中國之外,洛克菲勒基金會在醫學研究方麵的捐助還遠達倫敦、愛丁堡、裏昂、布魯塞爾、聖保羅、貝魯特等地。對於和美國人同源同種文化的加拿大,洛克菲勒也撥出資金幫助那裏的教育。
當然,他也讓一大批遺產因慈善事業而免交了遺產稅。
洛克菲勒為慈善事業注入現代化精神和新的內涵,更多地關注新的開拓性領域,這無疑對推進科學與文明的進步起了巨大的作用。
赫斯特的報紙寫道:
自從諾亞方舟在亞拉臘靠上陸地以來,全世界有史以來捐贈錢財最多、取得效果最好的非洛克菲勒家族莫屬。
快樂的老年生活
在退休前的一段時間裏,洛克菲勒的生活很簡單,每天基本上就是來往於家庭、辦公室和教堂,頂多到戶外溜冰或騎馬。他對穿著沒有太大的講究,隻要求穿得幹淨整潔,很少添置新衣。
他在飲食上更是隨便,隻愛吃麵包、喝牛奶,不喜歡吃熱食。與家人共餐時,常常是家人先吃,聽他說話,等到菜湯涼了他才開始吃。在他的臥室窗台上,常常放著一袋子蘋果,他幾乎每天臨睡前都要吃上一個。
但是洛克菲勒從沒有忘記他開創的石油事業,他保留著44歲時買下的紐約股票交易所裏的那個座位,也始終保留著他在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的第一號股票。
在每年過生日的那一天,他都通過電視台向全世界發表以下的講話:“上帝保佑標準石油!”
洛克菲勒最大的樂趣是不斷地改建自己的庭院。早在臨近退休的時候,他就在尋找理想的住所。後來終於在離紐約市西北約30千米的地方買到一幢房子,它坐落在波坎蒂科低矮的山丘上,站在陽台上能看到奔流不息的哈得遜河和新澤西的峭壁懸崖。1900年他又買下周圍的土地,最終擴大到3000畝。
遺憾的是,這棟房子在1902年毀於一場大火。洛克菲勒隻好暫時遷入莊園的另一幢房屋。他時常掛念著重建的事,卻又總是拖延。
後來小洛克菲勒負擔起全部的責任,監督新屋的設計和營造工作。他和建築師以及室內裝潢師一起密切結合,需要時還聘請一些專門的顧問。
而洛克菲勒一方麵讓兒子和建築師營建住宅,一方麵自己也滿懷熱情地參與庭院的建設。
洛克菲勒請來一位設計師為他搞園林設計,還計劃在房屋周圍建一個250畝的花園。接著他親自接過工程,把設計師降為顧問。他甚至造了一個指揮塔,站在上麵指揮布置花園。他在勘測道路時親手畫線,直至天黑看不見那些標準和小旗才作罷。
1913年10月,這座莊園的建造終於大功告成。他和妻子搬進了新居,但是此時的勞拉已經重病纏身,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晚年的洛克菲勒聽從了助手們的勸告,逐漸從封閉中走了出來。在公司新設置的公關人員克拉克的安排下,在輕鬆的氣氛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多年來,在老人的眼裏,洛克菲勒都扮演著神秘人物的角色。在媒體中有客觀的報道,也有曲解和攻擊。他堅信沉默是金,一概不予理睬。
1908年,在墨菲律師的幫助下,洛克菲勒平靜地回憶了往事,寫成了《漫議》,並在雜誌上連載。通過回憶錄,他對標準石油公司一些被歪曲的事實真相,和那些通情達理富有人情味的一麵,都展現在公眾麵前。
洛克菲勒甚至接待了一個美國幽默作家代表團的來訪,他的機敏和幽默讓代表們欽佩不已,一致推舉他做他們的名譽會員。
洛克菲勒泰然自若地過著他的日子,成了一個愛說俏皮話和笑話,有時說幾句至理名言的快活老頭。他的服裝一改以前的深顏色,變得異常鮮亮和怪異,像一個退了休的演員和時裝模特兒。
有一段時間,洛克菲勒因為胃腸疾病的折磨曾經骨瘦如柴,後來在一位德國醫生的治療下,又高又瘦的身體顯得健壯了,而且目光炯炯,步履矯健。
退休後,洛克菲勒很喜歡各種運動,似乎在有意彌補沒有童趣的童年。
1899年,他住在新澤西州的一家酒店裏,和朋友約翰遜一起玩擲馬蹄鐵套柱遊戲。他姿態自如,百發百中。約翰遜興奮地說:“真是太妙了!洛克菲勒先生,看來您很適合玩高爾夫球。”
洛克菲勒和約翰遜來到住處附近的草坪上,他打了幾杆擦邊球之後,就令人驚奇地打出幾個超過100碼的好球。
“這樣行嗎?”洛克菲勒試探地問。
“當然行!100個人裏邊也找不出幾個能打出這種好球的。”
“有些人不是能打得更遠嗎?”
“那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行啊!”
洛克菲勒決心和妻子開個玩笑。他請了一位職業高爾夫球手,到酒店偷偷地教他,每次球童看見夫人勞拉遠遠地走來,便給他發個暗號。洛克菲勒趕緊躲到灌木叢裏。幾個星期後,洛克菲勒好像隨口對妻子說:“我看打高爾夫球是很有趣的運動,我雖然沒打過,倒很想試一試。”
說完,洛克菲勒走到發球區,拿起球杆,一下子把球打到160碼以外的地方。他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勞拉卻驚呆了。她搖著頭帶著讚美的神情說:“約翰,我也許早該知道,你幹什麼都比別人強,學什麼都很快。”
洛克菲勒臉上露出孩子般的得意神情。
他迷上了高爾夫球,像管理他的公司似的,認真地糾正著每個不合規格的動作,孜孜不倦地探討著球藝,隻用26杆就能完成6個洞的進球。他堅持每天打,終於使他一度近乎崩潰的身體恢複了健康和活力,臉色由蒼白轉為紅潤。
而且每天上午10時15分至12時之間的打球時間,也為他提供了社交機會。他經常請朋友一起打,一到球場就先開一通玩笑,用幽默的語言說些趣事,逗別人樂。有時還哼哼讚美詩和流行歌曲,甚至還吟誦自己寫的短詩。他規定球場上不談業務和捐贈的事,要是有誰違背了這一規則,就再也不會受到他的邀請。
洛克菲勒還熱衷於乘車出遊散心,這是他每天的必修課。無論天氣如何,他裝束停當就駕車出行。
他和約請的幾位客人一起坐在一輛1918年出產的克萊恩—辛普萊克斯牌旅行轎車在鄉間小道上飛馳。這輛紫紅色的車裝有半截車門,備有7個舒適的黑色真皮軟座。他們沐浴著清新的空氣,一會兒吹口哨,一會兒唱聖歌,一會兒說笑話。
突然一輛轎車超過他的“坐騎”,一向爭強好勝的洛克菲勒問司機:“我們的車能再開快一點嗎?”
司機微笑著點點頭,車子加速了,終於超過了前麵那輛車。洛克菲勒表情平靜地盯著前方,在超越中內心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完美的人生終點
老年的洛克菲勒的活動圈子更多的是在家人、同事和浸禮會教友中。一直以來,他都是個好丈夫,對妻子絕對忠誠,充滿耐心和愛意。
1887年6月初,洛克菲勒破天荒地帶著一家人,在和石油帝國高級經理們揮手告別中,登上客輪,到歐洲做3個月的度假旅行。
他們在倫敦皮卡迪利廣場旁旅店的窗子裏,瞪大眼睛觀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的慶典;在瑞士的澤爾馬特揮汗如雨地登山;在法國巴黎的豪華餐廳裏,苦苦地研究著看不懂的賬單,生怕上當受騙,這是洛克菲勒常年經商養成的習慣。
不過,他們還是非常快樂地登上了埃菲爾鐵塔,欣賞巴黎的美景。他們駐足於塞納河畔,觀看飄逸的白帆;他們駐足於凱旋門前,體會它的雄偉壯麗;他們駐足於巴黎各大博物館,欣賞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而在意大利,在觀看了維蘇威火山、水城威尼斯、羅馬鬥獸場和比薩斜塔之後,一家人坐在羅馬一家飯店的大廳裏,正在認真地討論著,是不是真的像賬單上寫的是吃了兩隻整雞。
“我記得是一隻。”伊迪絲固執地說。
“不,是兩隻。”貝西反駁著妹妹。
洛克菲勒說:“我想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約翰,你是不是吃了一隻雞腿?”
“是的。”兒子小約翰回答說。
他又問問女兒:“艾爾塔,我看見你好像吃了一隻雞腿。”
“是啊!”艾爾塔趕緊承認。
他把頭轉向身邊的妻子:“親愛的夫人,我記得你吃了一隻雞腿吧?是嗎?”
夫人用愛憐的眼光望著丈夫,微笑著點點頭。
洛克菲勒像主持董事會似的鄭重宣布:“雞沒有長3條腿的,所以我記得我好像也吃了一隻雞腿。那麼,賬單上說我們吃了兩隻整雞是正確無誤的。”
於是一個小小的爭議就這樣順利解決了。
洛克菲勒還是深受孫子們歡迎的好爺爺。
1913年波坎蒂科莊園建成後,小洛克菲勒和妻子艾比的小家庭也遷入這個世界。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5個虎虎有生氣的男孩。爺爺對孩子們很寬容,對頑皮淘氣之舉從不幹預。孩子們喜歡到爺爺家裏吃飯,他們可以邊吃邊聊天。最高興的是聽祖父講故事。每當吃甜點的時候,爺爺就繪聲繪色地開講了,都是貓呀狗的有趣故事,其中沒有說教。
有一回,他講了一個好心人的故事,他說:“有一個人心腸好極了,可就是太愛喝酒。一天夜裏,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這位好心人喝得酩酊大醉,歪歪扭扭地走在路上,‘咕咚’一聲掉進市鎮廣場的水槽裏。他拍打著水,高聲呼救。”
這時,洛克菲勒在空中揮動著雙臂,嘴裏喊著:“救命!救命!”把醉漢模仿得惟妙惟肖,使孩子和大人們瞪大眼睛,如臨其境。
“最後鎮上的警察趕緊跑到出事地點,伸手去拉那個落水的人。可是醉漢卻糊裏糊塗地高喊:‘不!不!不要管我,先救女人和孩子!’”
孩子們聽到這裏,都樂得前仰後合。
勞拉自1909年末起,大部分時間都臥床不起了。每當家裏舉行宴會時,洛克菲勒都會摘下一朵花說聲“失陪了”,然後走到樓上,把花獻給愛妻,還把席間的趣事講給她聽。
1914年 9月的金婚紀念日,他請來一支銅管樂隊在門前草坪上演奏門德爾鬆的《婚禮進行曲》,然後讓妻子坐在輪椅上與他一同欣賞。
1915年冬,勞拉終於走了。洛克菲勒竟然當眾哭了起來,這在他來說是從未有過的事。為了紀念妻子,他捐贈7400萬美元設立了“勞拉·斯佩爾曼·洛克菲勒基金會”,專門讚助她生前所支持的各項事業。
勞拉去世後,洛克菲勒對南方的氣候更有興趣。1918年他在佛羅裏達州的錫布裏茲買下一幢房子。這座三層小樓因為窗戶上都遮著涼篷,被人稱作“凱茨門獲”,即窗罩的意思。房子掩映在高大的棕櫚樹下,花園伸向注入大西洋的哈利法克斯河。房間裏有一架鋼琴、一台漂亮的管風琴和一架留聲機,這讓他的房間裏有時充滿了琴聲。
洛克菲勒不喜歡帶隨從,獨自在小城閑逛,有時和鄰居聊聊天。在寒冷的日子裏,他包著圍巾,戴上粗呢帽,一副怪老頭模樣。
一個男孩向他打招呼:“您好!約翰·洛克菲勒先生。”
洛克菲勒笑眯眯地說:“如果你說‘你好!鄰居約翰’豈不更好?”從此人們都按他的意願,叫他“鄰居約翰”。
“鄰居約翰”每當過生日的時候,都請附近的孩子們吃大塊的冰激淩和蛋糕,還無拘無束地參與孩子們的遊戲。
有一天,汽車大王福特路過這裏,沒打招呼就來拜訪他。他們在高爾夫球場上握手相見,談得很投機。福特後來對人說:“我一看到洛克菲勒鎮定蒼老的臉和犀利的雙眼,就知道是什麼造就了標準石油公司。”
洛克菲勒的晚年頭腦依然清醒機警。他在確信唯一的兒子有足夠的堅毅和能力支撐一切之後,從1917年開始,分期分批地把財產移交給兒子;直至1922年,總數是4億多美元。自己隻留下2000多萬元用來炒股。97歲時依舊在股市上奮勇搏殺。
洛克菲勒還有自己獨特的幽默方式,他讓秘書在報紙上發布了一條消息,說他即將去天堂,願意給失去親人的人帶口信,每人收費10美元。這一荒唐的消息,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心,結果他賺了10萬美元。如果他在病床上多堅持幾天,賺得還會更多。
隻是與他巨大的財富相比,他的晚年生活顯得過於節儉。他飲食簡單,從不亂花錢,嚴格檢查家用賬簿。在節日裏和妻子隻交換小禮物,如手套、手帕、領帶之類。有時還寫上幾句溫馨的祝詞。他強調的是禮物中蘊含的感情價值。
1908年的聖誕節,小洛克菲勒破例送給父親一件貴重的毛皮大衣和皮帽。洛克菲勒說:“我萬分感謝你給我的禮物,我覺得我享受不了這種奢侈品,但是能有一個為我買得起這些東西的兒子,我非常高興。”
他禮貌地退回了禮物。不知所措的小洛克菲勒隻好自己把這套貴重的“行頭”穿戴起來。
洛克菲勒經常給兒子寫信,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教育孩子,他在給兒子的第十三封信中寫道:
智慧之書的第一章,也是最後一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裏麵講到一個有趣的捉豬的故事,他以故事的寓意告誡兒子:
一隻動物要靠人類供給食物時,它的機智就會被取走,接著它就麻煩了。同樣情形也適用於人,如果你想使一個人殘廢,隻要給他一對拐杖再等上幾個月就能達到目的。
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你給一個人免費的午餐,他就會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
然而,洛克菲勒並非要兒子不幫助他人,而是告訴他如何真正地幫助他人:“是的,我一直鼓勵你要幫助別人,但是就像我經常告訴你的那樣,如果你給一個人一條魚,你隻能供養他一天,但是你教他捕魚的本領,就等於供養他一生,這個關於捕魚的老話很有意義。”
“在我看來,資助金錢是一種錯誤的幫助,它會使一個人失去節儉、勤奮的動力,而變得懶惰、不思進取、沒有責任感。更為重要的是,當你施舍一個人時,你就否定了他的尊嚴;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就搶走了他的命運,這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作為富人,我有責任成為造福於人類的使者,卻不能成為製造懶漢的始作俑者。我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因為我稱其為豬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