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這樣的事?年輕人,你為了推銷自家產品就隨便敗壞其他同行的聲譽,這行為實在難以讓人讚許啊!”
李嘉誠仍然溫和帶笑地說:“是的,先生,我本不該對您說出這些同行的秘密,隻是我方才與您一席交談,感到您人格高尚,也是讀書人,這才讓我忍不住無意失言了。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請相信我的話,最好不要上當才好!”
李嘉誠走後,老板請來專家對酒店的小水桶進行驗查,發現其的確是用邊角餘料和廢舊鍍鋅板製成的。他再讓專家查看李嘉誠帶來的樣品,這才發現李嘉誠推銷的小鐵桶非但都用上好鍍鋅板製成,而且價格也更低廉。於是,老板馬上派人照李嘉誠名片上的地址找到他,一次就下了500隻小鐵桶的訂單。從此,五金廠產銷兩旺。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年後,李嘉誠再度跳槽!
1947年冬的一個上午,李嘉誠在一家英國人開的大酒店內談妥一筆生意後,喜滋滋地準備回去時,忽然聽到有人輕輕召喚他:“小兄弟,你可就是李嘉誠嗎?”
李嘉誠轉身一看,發現是一個青年人,身材與自己差不多。李嘉誠一看便知,此人肯定也是在雪天裏到處奔波的推銷員。與自己有所不同的是,那位青年人手中的皮包裏裝的是一條條紫紅色的皮帶。李嘉誠早就見過這種並非皮革製成的男人腰帶,新式的塑料製品剛剛在香港走俏,一般普通人都還不曾係過這種讓人感到眼饞的塑料產品。李嘉誠知道在當時的香港,硬塑產品已經開始暢銷了,然而腰帶之類軟塑料產品還十分少見,尤其像麵前這位同行手裏拎的一皮包紫紅色塑料皮帶。對喜歡新事物的李嘉誠來說十分好奇。於是,李嘉誠問:“這位先生,請問您是……?”
青年人友善地笑了笑:“前幾天是見過一麵,不過,那時我還不知你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嘉誠。你走了以後,經我打聽才知道,原來你就是咱們推銷圈裏有名的李嘉誠啊!”
李嘉誠這才知道幾年來的推銷員生涯讓他不但闖出一條推銷之路,同時也結識了一些在香港遍地奔波的商家推銷員,並且在這些同行中居然有了一點小小的名氣。他謙和地笑答:“不敢當,請問這位兄弟,您在哪家工廠供職發財呀?”
“我是萬和塑膠褲帶公司的推銷員林樂怡。”那人遞過來一張名片,李嘉誠看時心裏暗暗一動。這家公司他早就有所耳聞了。林樂怡把他拉到附近一家咖啡屋坐定,然後為李嘉誠叫了一聽熱咖啡,兩人邊飲邊聊,儼然久別的老友一般。李嘉誠的謙和質樸,讓與他初次見麵的年輕推銷員感到親切。
林樂怡說:“我為什麼要喊住你?並不是我個人的意思,而是我們公司老板再三叮囑的,老板對我說,隻要見到李嘉誠,一定要替他請你喝杯咖啡!”
李嘉誠聽了越發奇怪:“你們公司老板?他怎麼知道我這個小小推銷員啊?”
林樂怡說:“你可不要謙虛了。其實我們老板早就聞知您的大名了。這兩年你為五金廠跑推銷,把幾家有名的大酒店生意都給攬過去了,誰能不佩服你呀?特別像半島酒店那種普通推銷員連門也不敢進的地方,你居然靠著和悅的笑臉打通了重重關節。這在咱們這些推銷員中不是一個奇跡嗎?再說,你能把生意做到連文華大酒店老板娘都佩服的程度,不足以證明你李嘉誠有一套征服大商家的本事嗎?所以,你的名氣越來越大,最後就連我們公司老板也暗暗佩服你的本事。所以,他一再叮囑我要把你給拉過來。”
李嘉誠簡直不敢想象,那麼大塑膠公司的老板居然會期待他一個五金廠的小推銷員加盟。
見李嘉誠驚詫不已,困惑重重,林樂怡精神振奮起來,說:“我們公司現在的產品,可以稱得上香港最先進的,本來銷路也不錯,可我們老板卻說:‘如果能把李嘉誠給我請來,我敢保證咱們廠的產品銷量肯定會成倍翻番。’我們塑膠公司不缺資金,但缺少的就是像你這樣的能公關的推銷員。”
李嘉誠認真地聽著,林樂怡繼續振振有詞地說:“李先生也知道你現在供職的五金廠充其量隻能維持到年末。可是我們的塑膠公司卻越辦越好。我們公司為什麼走上坡路?就因為塑膠產品的物美價廉啊。至於五金業現在越來越不行了,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我勸你趕緊認清形勢,不然,等五金廠倒閉時你再拔腳,就來不及了呀。”
盡管林樂怡說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李嘉誠不是一個稍有誘惑就能改變主意的人,尤其是眼下五金廠正處於產銷嚴重脫節的危急時刻,李嘉誠對去留更應該認真思考。談到最後,李嘉誠告訴林樂怡讓自己和家人商量商量。
晚上回到家裏,李嘉誠把他有意到萬和塑膠公司的意思,如此這般地告訴了母親莊碧琴。一向保守的母親說:“阿誠,既然在五金廠的收入較為可觀,索性就這樣幹下去吧!不到五金廠揭不開鍋的時候,最好不要輕言跳槽才好,不然,有人會說你喜歡這山望著那山高啊!”
這一夜,李嘉誠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他對萬和塑膠公司的邀請早已動了心,其原因並不在推銷員林樂怡如何美言自己,也不在於萬和塑膠公司老板如何求賢若渴。而關鍵在於李嘉誠在五金廠的生產與銷售雙滑坡之時,就已經開始考慮自己將來的前途了。
李嘉誠自知他無法與別人相比,他的家庭全靠他一人支撐,弟弟和妹妹也還在讀小學和中學,全家5口人除衣食溫飽之外,每天的花銷也越來越多。假如五金廠一旦破產,到那時他再去尋覓新的職業,就怕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李嘉誠越想到五金廠小鐵桶銷售的艱難,就越想起塑料製品在香港的走俏。
李嘉誠從床頭櫃裏翻出幾冊他最近新買的英文書刊,都是一些介紹最新化工產品和塑料製品的雜誌。李嘉誠在月光下讀起來,眼睛忽然一亮,因為這些雜誌上大多都在推介塑料製品,並說在不久的將來塑料製品很可能代替一切鐵製品。
讓李嘉誠茅塞頓開的是,書刊上報道的新知識,在1948年的香港,尚屬大多數市民還未充分認識到的全新領域。
如果說從前李嘉誠一直認為精美漂亮的塑料製品,至少在10多年內還是香港百姓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那麼經過一些經濟預言家們對塑料製品的前瞻性展望,他已經看到一個嶄新美好的前景:將來的香港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輕鬆便捷的塑料製品。
到了那個時候,誰還會花錢去買洋鐵製成的沉重小桶呢?塑料製品一旦走進香港的尋常百姓家,五金製品在市場上就很難立足了。
經過整整一夜的反複思索,一個強烈的念頭在李嘉誠頭腦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緊迫的情勢要求他必須在最短幾天裏作出抉擇:要麼是顧及與李嘉茂的情麵而耽擱寶貴的機遇,要麼是為了抓住人生重要機遇傷害友人的感情。擺在李嘉誠麵前的選擇就是如此嚴峻,容不得他有更多的思考。
經過他從香港西營盤春茗茶樓跳到舅舅的中南表店,再從中南表店跳槽到李嘉茂的五金廠,李嘉誠從剛諳世事的小孩子,逐步變成了初通企業內幕與推銷經驗的成熟銷售人才。經過幾年時間的打拚,李嘉誠已從香港下層社會的無望平民,成了衣食自保的精明打工仔。
李嘉誠如今清醒地認識到,他所從事的推銷員職業,正是進入香港商界的必經之路。他自知這幾步必須要走好。幾年來取得的豐富經驗告訴自己,他的每一次跳槽,都有經驗與財富的大豐收,正所謂“人挪活,樹挪死”。
李嘉誠反思,如果他當年滿足於春茗茶樓的現狀,繼續留在那裏打工的話,他如今充其量還隻是一個在茶樓上跑跑顛顛、樓上樓下給客人端茶送水的小夥計而已;如果他現在仍然守在舅舅高升街的表店裏,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尚未滿徒的修表工。而今李嘉誠不但在推銷圈子裏小有名氣,而且他能在輕鬆解決一家5口人的溫飽衣食之餘,仍有幾許餘款在腰間了。
當李嘉茂猛然聽到李嘉誠提出辭職並想到塑膠公司謀生的請求時,頓時氣得搖頭擺手,連連阻攔。
見老板大發雷霆,李嘉誠既不怒也不惱,仍然笑臉相對,說話的語句也像從前那樣溫文爾雅,不慌不亂。李嘉茂早已覺察到,許多五金廠都在千方百計地企圖從他身邊撬走李嘉誠。可是李嘉茂沒有想到李嘉誠會在一年時間裏就動了再謀新生路的念頭。
李嘉茂當然不肯忍痛割愛。
不過,憑著李嘉誠一年來對他五金廠的貢獻,如今李嘉誠既然去意已決,他也感到如果繼續挽留於理於義都不合。不過他特別顧慮,害怕李嘉誠為了自己的前程,而將他的客戶帶去給塑膠公司。
在明白老板的意圖後,李嘉誠笑了:
老板說什麼話?我即便去了塑膠公司,也肯定用不上咱們五金廠的人脈關係。因為塑膠製品和咱們的鐵製品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範疇。我到了塑膠公司,為了推銷還是要另開辟一條銷售渠道才行。至於讓我做不仁不義的事,請老板放心,我李嘉誠絕不是那種人啊!
銳誌進取成績斐然
這次“跳槽”很幸運,李嘉誠剛到萬和公司,就被委以重任,當上了公司9名推銷員的領班。
但李嘉誠知道,手下的8名推銷員都已在商場上打拚多年,都有固定的客戶,而自己作為新人,短時間內肯定無法占據推銷數量的優勢。要打開銷售的局麵,趕超所有人,恐怕就隻有百倍努力了。
那時,塑料品剛起步,了解它的人極少,要打開香港市場,就必須批量銷售。
拿定主意,李嘉誠便設法接近九龍最大的商貨批發行——九龍太平洋商行。這家批發行財大氣粗,早在李嘉誠進萬和塑膠公司前,就有幾位推銷員刻意打它的主意了,但商行的老板根本看不中香港出產的塑膠製品。
他們的產品大多都來自歐洲或新加坡等地。貨價雖高,但老板篤定其品質良好。
而今,李嘉誠這個新手,如何叩開太平洋商行緊閉的大門呢?這商行,不同於他從前常進常出的酒店。酒店畢竟不拒客人進出,但到商行來的大多是一些乘坐小轎車的老板和大亨們。像他這樣的推銷員,剛在門前露頭就會遭到守門人的攔阻。
李嘉誠前兩次想邁進大門,都怯怯地收回了腳。到第三次,李嘉誠終於豁出去,決定硬著頭皮闖一下太平洋商行。為進商行,李嘉誠特地穿了西裝,係了領帶,夾了隻皮包,瀟灑的舉止和從容的氣度,讓守門人一時難以辨別他的身份。
一到門口,李嘉誠就遞上名片,佯稱去商行購貨。不料他剛進大樓,迎麵就又遇上兩個凶煞的保安,當他們確定李嘉誠不是推銷員才放他上了樓。
第三關仍然還是對付守在門廳裏的女秘書,李嘉誠不敢懈怠。李嘉誠早把這關研究透了,必須得到女秘書的同情,才可能走近他所要求見的商行核心人物。
這一次,李嘉誠見到的老板是位3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應接不暇地接著電話,旁邊八九歲的小男孩卻拚命地鬧著要去看賽馬。李嘉誠幾次想吸引他的注意力,小男孩都不予理會,仍然哭叫著要去看賽馬。
見此情形,李嘉誠心裏涼了半截。果然不出所料,眼前這位盛氣淩人的老板竟然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才說話他就遭到厲聲驅逐。許多想好的主意完全派不上用場,李嘉誠隻好訕訕而退。
為這次挫折,李嘉誠苦惱了多日。
他來萬和公司眨眼已有一個星期,竟連一份訂單也沒有到手。再看他領導的幾個推銷員,向李嘉誠投來的常常是不屑和嘲諷的眼神。再看老板,眼神裏也流露出幾分狐疑。李嘉誠急得嘴裏生了水泡,但對於攻克太平洋商行的計劃,他始終不肯放棄。
李嘉誠默默反思前次碰壁的教訓,可他始終感到,要接近這個崇洋媚外、得意忘形的老板簡直比登天還難。而無法接近這個老板的話,根本就毫無生意可談。
李嘉誠的心情糟透了,想到再過幾日他就可能因出師無果而悻悻離開萬和塑膠公司,以及將來的處境,他茫然地走進了一家小餐館,破例喝了滿滿一杯烈性威士忌。越想這次進萬和後的困境,李嘉誠心裏就越感到憋悶。他竟一個人對酒唏噓,淒然落淚。
一位老者過來,與李嘉誠攀談。李嘉誠見老人真誠,索性把他的遭遇如實向老人傾吐一番。老人特別同情他,告訴他自己也是太平洋商行的守門人,日後可以幫助他。李嘉誠大喜過望,握住老人的手,動情地哭了起來。
驀然憶起那天,在老板辦公室,他見到那男孩子糾纏老板看賽馬的情景,李嘉誠靈機一動,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心中形成了。
翌日下午,經老人搭橋,李嘉誠與老板的兒子結識了。李嘉誠隔幾日便帶他前往“快活穀”馬場看賽馬。經月餘交往,老板兒子就把李嘉誠當成老朋友了。
老人見李嘉誠和老板兒子友情日深,便拿出一張李嘉誠與孩子在賽馬場的合影給老板看,同時告訴老板,孩子變乖了,多虧了李嘉誠照顧孩子。
老板驀然記起照片上的李嘉誠,心裏感動,卻隻對老人“哦”了一聲,再沒表示。
後來,老板又詢問兒子,兒子指著照片上的李嘉誠對父親說:“他是我朋友。阿爸,這位李先生待我實在是太好了。他每次帶我看賽馬,不但掏錢給我買票,還給我買許多好吃的東西。”
老板心中有數。他沒想到,一個民營公司的推銷員,為了推銷產品,竟然把工作做到自己家裏來了。不過,老板心裏對李嘉誠縱然產生了敬佩與好感,但心裏仍然有無法逾越的障礙。因為他還是看不起香港當地生產的新式塑料產品,所以,仍然不能讓太平洋商行馬上同意進貨。
直至有一天,老人來到樓上內室,用李嘉誠送來的那把粉紅色的塑料噴壺澆花,讓剛剛起床的老板看到。他見守門老人手中塑料噴壺不僅色澤鮮豔,而且造型精美,玲瓏剔透,心中驚奇,於是他再次把那隻粉紅色的精致噴壺舉到眼前,反複審視打量多時,情不自禁地歎息一聲,自言自語地說:“看起來,我是有些狗眼看人低了呀。”
當天上午,老板便派人把一份數額相當可觀的訂貨單主動送到萬和塑膠公司。當時,萬和塑膠公司老板王東山手捧著這份沉甸甸的訂單眼裏濕潤了。他做夢也沒想到李嘉誠在坐了一個多月冷板凳後,竟然一舉攻克了萬和公司多年都無力打開的太平洋商行的大門。
從此,商行取消了從歐洲進塑料製品的慣例,全部從李嘉誠當推銷員的香港萬和塑料有限公司訂購係列塑膠產品。李嘉誠的臉上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一戰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他在這家塑膠公司的地位。李嘉誠以慢功軟化強手的營銷策略也漸漸傳為美談。
推銷員被很多人看作是“天下最複雜的職業”,雖說許多功成名就的大富豪都有過推銷的經曆,但回憶起那段時光,幾乎人人都會說“辛苦”兩字。但李嘉誠卻完全不在意,為了節約每一分錢路費,他去公司上下班幾乎從不坐車,無論多遠的路,都盡量走著去,走著回。
李嘉誠從不高談闊論,總給客戶留下彬彬有禮而誠實的好印象。他言辭不多,卻句句貼近客戶的心理。他說話的節奏不緊不慢,從不流露出自己急切想要推銷產品的感覺,而是讓客戶覺得自己所介紹的產品恰好是他所需要的。
李嘉誠從不盲目推銷,在出門之前,他早已注意並分析了市場和消費者對此類商品的使用情況,他根據分析結果來確定自己的目標客戶,之後做好相應準備才出發去推銷,這就是知己知彼。
知己是指對自家產品完全熟悉,知彼就是確定客戶群並了解他們的心理。當時,李嘉誠還把整個香港劃分成不同的區城,將每個區域的居民區及生活水平、日用品市場分布都一一考察記錄下來。 根據這份記錄,他很快就總結出什麼類型的產品該到什麼樣的區域去推銷。
用了不到一年時間,李嘉誠的銷售業績就大大超越了其他同事,成為塑膠公司裏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
第一年,公司年終統計得出的數字非常驚人,李嘉誠的銷售業績竟然是第二名的整整7倍之多。老板和員工們都驚訝不已,發自內心地佩服這位看上去清秀瘦弱卻有堅強毅力和執著精神的年輕人。
在李嘉誠帶動下,其他同事們也更加積極努力地推銷產品,塑膠公司的業務量與日俱增,效益也越來越好。
李嘉誠在塑膠行業中漸漸有了較高的知名度,有公司想花大價錢把李嘉誠挖過去。也有公司經理甚至老板紛紛出麵,邀請李嘉誠吃飯、喝茶,和他商量跳槽的事情,並承諾隻要李嘉誠願意前往,薪酬待遇任由他提,他們一定會悉數兌現。
李嘉誠的老板聽到消息後,擔心李嘉誠真的跳槽而去,那將會給自己的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為了留住李嘉誠,他提拔李嘉誠為業務部的經理,並大大提高了薪水。這樣他還不放心,考慮再三,最終打破慣例將塑膠公司20%的紅股轉到李嘉誠名下。
這一年,李嘉誠剛滿18歲,可謂是公司裏最年輕的部門經理和股東了。其實,李嘉誠和其他公司的人見麵隻是了解同行業的狀況,至於跳槽這事,無論對方給出多麼優厚的條件,他都不會動心的,因為李嘉誠特別感激老板當初從五金廠把他請了來。
經過這次的風波,李嘉誠的老板更加信任他,而在塑膠行業內,年僅18歲的李嘉誠因令人敬佩的人品而享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升任部門經理後,李嘉誠並沒有心狂氣傲,他始終記得父親臨終前的叮囑“得意時不可忘形”,他依然辛勤努力,以身作則帶動同事們積極工作。
李嘉誠每天再忙,都會花一定的時間閱讀新出的報紙雜誌,從中了解分析國內外塑膠市場的需求變化。他也會花時間去茶樓等消費場所小坐片刻。通過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話,掌握香港本地塑膠行業的行情,他將這些信息歸納整理,形成一條比較明確的發展主線,製訂銷售計劃,指導推銷員們更好地完成銷售任務。因此,公司銷售額年年大幅增長,成績斐然,李嘉誠在塑膠公司的地位越發顯得重要,他的老板更加賞識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李嘉誠擔任部門經理兩年之後,他再一次得到了晉升,當上了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裏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板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這一次,不到20歲的李嘉誠成為了塑膠公司的總經理,全盤負責公司的日常事務。他熟悉推銷工作,可也深知生產管理是他的弱處,所以雖為總經理,他卻把自己當小學生。他總是蹲在工作現場,身著工裝,同工人一道幹,極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每道工序他都要親自嚐試,興趣盎然,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
有一次,李嘉誠在操作台上割塑膠帶,不慎劃破手指,鮮血直流,他沒吭聲,迅速纏上膠布,繼續操作。事後傷口發炎,他才去看醫生。
許多年後,一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這事,說:“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得的。”
李嘉誠微笑道:“大概不好這麼說,那都是我願做的事,隻要你願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隨著生產管理範圍的擴展,李嘉誠再一次顯示了聰明好學的稟賦。他用極短的時間就完全熟悉了塑膠行業生產經營的流程;隨著社交範圍的擴大延伸,他結識了更多的老板或管理者,不斷地提升人際關係,也提高了管理與經營的能力。
到這時,李嘉誠已經成為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傑出者。他才20出頭,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羨慕的業績。按理說,此時的李嘉誠應該心滿意足。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兩字。功成名就、地位顯赫的他,決定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於是,在1950年,攢積了7000美元的李嘉誠開始有點不能自已。在獲得總經理重任不久,他遞上了辭呈。
李嘉誠決意要離開自己的老板,他想要用自己平日點滴的積蓄從零開始,創造一個真正屬於他自己的王國。李嘉誠明白,從今往後,他將成為自己的老板,成為失敗或者成功的最終而且也是唯一的承擔者。
這也意味著,李嘉誠在用自己的血汗錢獨自創立一個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麵臨絕境的企業王國。這種覆滅的危險所造成的壓力,會沉重地壓在李嘉誠的肩頭上。
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誠離去,再三挽留。據說,在李嘉誠離職前,曾有個相士,拉住李嘉誠看相,說他“天庭飽滿,日後非貴即富,必會耀祖光宗,名震香江”。此事在公司傳為佳話,老板不信相術,但篤信李嘉誠是具備與眾不同的良好素質,他不論做什麼事,都會是最出色的。因此,李嘉誠絕非池中之物,他謙虛沉穩的外表,實則蘊涵著勃勃雄心,他未來的前程,非吾輩所能比擬。這是老板與李嘉誠相處幾年,得出的判斷。
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誠,並未指責李嘉誠“羽毛豐滿,不記栽培器重之恩,棄他遠走高飛”。老板約李嘉誠到酒樓,設宴為他辭工餞行,令李嘉誠十分感動。
席間,李嘉誠說了一番老實話:
我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辦一個塑膠廠。我難免會使用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也大概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產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不過我絕不會把客戶帶走,不會用你的銷售網推銷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辟銷售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