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同業競爭最可怕的情景:頂爛市。一時間,黃牛黨叫苦不迭,內部認購的代理商怨聲載道,李兆基更是有苦難言。李兆基總算沉住氣,不再與超人頂爛市。
這次馬鞍山之戰,李嘉誠總算占得先機。在這場爭奪中,出現了互相拆台和頂爛市的局麵,這對兩位超級富豪來說,顯得有些喪失風度。李嘉誠在樓市上一路領先、獨領風騷的時代已經受到挑戰。在搶奪9號貨櫃碼頭的爭鬥中,李嘉誠敗給李兆基,此後在對美麗華的收購戰中,李兆基又半路殺出,使李嘉誠再遭失敗。如果這次樓市大戰中李嘉誠再次敗北,勢必會影響其形象和聲譽,甚至會影響廣大股民的信心,後果相當嚴重。所以,李嘉誠不惜一切代價,無論如何要打贏這一仗。
李嘉誠非常清楚,商場如戰場,要想在殘酷的商戰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積極主動地搶占先機。
跨入電信網絡時代
早在1996年,和記黃埔集團投資84億港元組建了移動電話公司,加上其他移動電話業務,和記黃埔公司建立了強大的移動通信王國。
1999年10月,李嘉誠將和記黃埔公司擁有的公司4481%的股權賣給了德國電信巨頭曼內斯曼電信公司,從而一躍成為歐洲最大的電信經營商,而這時正是移動通信業務炙手可熱之際。
在這一交易中,和記黃埔賺了1130億港元的巨額利潤。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額的單一交易。這樁交易成為當時香港最具有轟動效應的財經新聞,也成為全球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因Orange的譯文為“橙”,故有多家報章稱這次股權交易為“李嘉誠巧手摘甜‘橙’”。Orange是和黃最為成功的投資經典之一。如今,Orange已位居英國第三大電訊公司,同時為以色列、香港及澳大利亞提供電訊服務。
李嘉誠介紹說,此項交易雙方正式接觸不足一星期便達成了,這主要是和黃看好曼內斯曼的增長前景,特別是其在歐洲電訊市場的優勢,這是和黃進一步投資歐洲及全球電訊業務的好機會。但在他變身為歐洲電訊大亨之前的18個小時裏,李嘉誠的心情也是十分緊張。即使是在睡覺時,李嘉誠還特意將手機放在枕邊,並把鈴聲調到最大,恐怕在睡夢中錯失交易落實的大喜訊。難怪事後他在記者會上不禁自豪地承認,多年來做生意以這次最為驕傲。
Orange為李嘉誠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它所掀起的財富效應,對和記黃埔來說可謂是細水長流。
幾個月後,即2000年3月22日,和黃再度出售持有的部分沃達豐股權,成功套現超過32億英鎊,短短5個月內獲利16億英鎊。這次配售,相信是曆來最大宗,比1999年3月德國公司配售25600萬股大東電報股份涉及的240億港元的交易還要大。受消息刺激,和黃及長實的股價在倫敦大幅揚升,近收市時和黃報1445元,比香港收市升6元;長實則升5元,報117元。
恒生倫敦參考指數在長和係的帶動下,也較香港收市上升2164,報1776344元。長和成為當天大市的支持動力。和黃是通過高盛和德意銀行,將手上大約3成或92500萬股的沃達豐股份,以每股349英鎊出售予機構投資者,作價比沃達豐周二當日收市價折讓77%,涉及股份該公司已發行股本15%。和黃發言人拒絕評論有關消息。
據悉,這次配售隻曆時90分鍾便告完成。和黃減持手中的股權後,沃達豐股價下滑近6%。和黃仍然持有大約36%的沃達豐權益,市值約為76億英鎊。
證券分析員指出,雖然和黃的投資遍及全球,行業分布觸及電訊、港口及零售等多個層麵,但長期持有沃達豐的股權卻不符合和黃的發展策略,因此,出售有關股份十分合理,預期和黃會將套回的現金進行再投資,特別是留作日後中國開放電訊市場時使用。CS第一波士頓的分析員指出,沃達豐的業務與和黃的發展策略並不相符,也無法控製董事局,故出售股份是明智做法,可將資金投放在其他投資上。
李嘉誠的這項股權交易行動,發生在1999年的下半年。
有趣的是,早在這之前的幾個月,國際著名的傳媒美國《時代》雜誌就盯上了李嘉誠。
1999年4月間,《時代》雜誌和美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組成的一個專家小組,已就誰是千禧年企業家作出裁決,他們將這頂劃時代跨世紀的桂冠戴在了李嘉誠的頭上。
由科西莫·德·梅迪奇到全球首富、美國微軟集團主席比爾·蓋茨,由美國福特汽車廠的老板亨利·福特至理查德·阿克賴特,總共有15名著名的已故和仍在世的企業家入圍被評估。
奪魁的是李嘉誠這位香港係列大企業和3個商業王國的創辦人。評選專家小組認為,李嘉誠控製著50億英鎊的財富;李嘉誠的巨額財富以白手起家為起點;在其多元化企業王國的任何領域他都是當之無愧的偉大企業家。根據上述3個條件,李嘉誠在15位全球大亨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傑出的世紀企業家。
評選千禧年企業家活動塵埃落定稍後傳出的另一條消息,也為評選小組的裁決增添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2000年3月間,美國著名的《福布斯》雜誌公布了最新的全球富豪排名榜,香港的李嘉誠家族以總資產接近1000億港元而蟬聯第十名。與此同時,李嘉誠的小兒子、剛鯨吞香港電訊的盈動集團主席李澤楷,則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美國以外的全球十大科技富豪第五名。
李嘉誠和李澤楷父子倆雙雙榮登全球超級富豪龍虎榜,成為新世紀最顯赫的風雲人物。李嘉誠家族的旗艦公司長實、和黃是在香港上市的,生意則遍布全球,1999年盈利1173億港元,是全球最賺錢的上市公司。“老超人”雖已高齡,在商場上卻雄風益盛。虎父無犬子,“小超人”李澤楷更是如日中天,一躍跨上美國以外的全球科技富豪第五位的寶座。
李嘉誠認同新科技的重要性,決定全力發展超級網站。李嘉誠以中國為起點發展超級網站。他認為,網際網絡對任何一家公司都重要,網際網絡世界廣泛,大家互相補充,不會有衝突,互相配合得益。
2000年2月17日,李嘉誠的旗艦長實、和黃宣布,以“將中國帶到世界,將世界帶到中國”為口號的互聯網站即將於3月1日在香港上市。這一消息一宣布,立刻引起華人社會以及全球資訊界的廣泛關注。
李嘉誠指出,長和係的發展,並不是單靠他個人對某項事業的認知,主要依靠公司的員工帶動發展,加上集團內有很多博士、碩士及大學畢業生任職,連同外國的夥伴一齊發展。他表示,網際網絡有時候比資訊更重要,長實、和黃將投資10億港元發展超級網際網絡站的口號是:“將中國帶到全世界,也將全世界帶到中國。”
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10月,集團總部設在香港,地區總部分別設在北京及台北,在20多個城市聘用了3400名員工。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擬籌資64億港元,用作技術開發、市場推廣及發展集團之電子商貿,其餘資金將用作策略性投資及一般營運資金。
為了應付大量認購,已印製逾30000本招股書及超過20萬張認購表格,倘若認購表格派罄,還會再加印。
網站攜高科技熱潮,以“香港超人”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集團為主力股東,其他股東還包括盈科數碼動力,為海外全球提供“通曉中國事”的資訊,並為大中華地區及海外華語社區的全球華人提供“華人時尚生活”與電子商貿服務,內容包括旅遊、文化、科學、藝術、時裝、遊戲、新聞、體育、娛樂等項目。
此外,公司將通過經營3個主要入門網站,提供內容及服務。這些入門網站將會本地化,在全球各地區主要針對中國社群推出特色網站,其中包括中國台北、新加坡、北京、上海、悉尼、三藩市及溫哥華。2月18日,李嘉誠旗下的網絡公司開始派發新股認購申請表,大批香港市民連續兩天排起長龍,100萬份申請表一搶而空。
2月19日,是派發申請表的第二天,包銷商百富勤繼17日派出50萬份後,18日加印了50萬份。負責派發申請表的彙豐銀行各家分行門外,早早就排起了長長的人龍。
20日,在一家分行門外,淩晨3時就有人排隊,在正式開門營業前已有400多人。由於分行一度宣稱不派新表,引起股民們不滿,分行隻好決定再派發表格,並請警員維持秩序。
由於每人隻限取一份表格,加上是休息日,有人動員全家前來索取表格。至24日,再度掀起認購股票的狂潮,約有30萬香港市民冒雨湧往10家指定的彙豐銀行分行,交付認購表格。由於現場人數太多,警方緊急出動維持秩序。這是香港股票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
長實、和黃的網絡股於3月1日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月29日中午是招股申請的截止時間,因此掀起了交表狂潮。據悉,此次認購共收回表格50多萬份,超額近2000倍,打破港股認購的曆史紀錄。
針對Tomcom認購時出現的混亂,證監會發表聲明,對保薦人、收款銀行和有關公司未做出適當安排表示失望,已要求保薦人提供報告,並就招股事宜發出指引。
證監會認為,百富勤和負責收款的彙豐銀行,應該察覺到投資者對招股的興趣,但有關方麵卻未能及時印備足夠的申請表格,並未能收回表格做出適當的安排。證監會對此表示失望。
證監會表示,將與聯交所商討改善新股招股的程序,已要求百富勤盡快呈交報告。維持公平有序的申購過程,是保薦人、收款銀行及有關公司的責任,他們不排除對有關責任人做出懲罰。
香港證券界人士則欣喜地認為,這次認購狂潮可帶旺熱情已冷卻的創業板,並且可吸引其他香港財團分拆科技業務在創業板上市。
香港興寶證券副總經理呂誌華表示,將不但掀起一個創業板熱潮,並且會帶起整個港股入市熱潮。他更相信,由於散戶以致一般市民都會因為“超人”李嘉誠的魅力,一窩蜂地爭相認購,導致在4月份的掛牌股價隨時會超越股價的10倍,即是說股價會飆高至每股17港元或是以上。
由於2000年首季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股票清一色都是互聯網站,在這股互聯網熱潮的帶動下,投資者的追捧程度將更為瘋狂。獲得認購權的香港升鬥小民,雖然費盡千辛萬苦方能如願以償,但料定手中持有的股票將大升特升,高歌猛進,自然是笑到見牙不見眼了。
而此次派表狂潮中的最大贏家,卻是李嘉誠。由於此次認購行動將凍結資金達1500億港元,因此,單利息收入就已超過億元。
李嘉誠的長江實業與和黃擁有57%的股權。共發售428億股,占擴大股本的15%,售價介於148港元至178港元。
由於申請的小戶多,而僅10%的發售量供公眾認購,其餘則配售給投資機構,預料小戶成功申請到的機會不高。由於超額認購高達近2000倍,散戶成功中簽的機會猶如買彩票!有行家算了一筆賬:假設隻認購2000股,則成功中簽率為三十萬分之一。
就在2月23日,報出的招股價僅為178港元,而且還未正式掛牌上市,市場暗盤價已上升逾5倍,報10港元至11港元。若散戶抽中2000股,賬麵利潤即刻已有18400多港元。
這次認購獲得市民超狂熱追捧,與其說是追捧科技概念股,不如說是追捧李嘉誠股。由此可見,李嘉誠良好的商業形象,給予他的回報是何等超值。
力推中藥港計劃
這一次,經特首董建華的提醒,他越發理解中草藥對香港從金融風暴中走出困境將要起到的作用。李嘉誠連夜召開重要會議,正式提出把中藥材列入促進香港特區經濟增長的計劃,優先考慮並馬上實施。在這個計劃中,李嘉誠的“中藥港”設想方案尤為引人注目。
李嘉誠認為“中草藥”是我們的國寶,在香港回歸祖國以後,中草藥將要成為我們經營和銷售的主體。這不僅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在發揚祖國的中藥遺產,讓世界通過“中藥港”來進一步認識中草藥的作用。
“中藥港”計劃擬定以後,李嘉誠開始在香港和內地尋找可以共同經營這一新項目的合作夥伴。董建華聽到“中藥港”的宏大經營計劃後也格外振奮。這位船王出身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多次在香港各種高官會議上宣傳“中藥興港”、迅速發展經濟的方針。
為了盡快打造“中藥港”,董建華再次與李嘉誠進行懇談,他認為“中藥港”計劃在香港盡快實施,不僅是李嘉誠長實集團的首要任務,也是需要全港工商企業共同攜手的當務之急。
在董建華的號召下,一些與藥品生意相關的集團和企業,紛紛支持和響應李嘉誠“中藥港”的實施方案。
一家名叫新世紀的集團公司,聽說李嘉誠這一雄心勃勃的“中藥港”計劃以後,馬上派人與長實集團取得聯係,希望能成為李嘉誠的合作夥伴,並同意馬上注入資金,和李嘉誠一起聯手進入“中藥港”的運作。
李嘉誠和新世紀集團很快商定了一整套實施“中藥港”的方案,其中重要一項是兩家集團公司共同投資50億港元進行中藥材的合作開發,一個生機蓬勃的“中藥港”很快就初顯規模。
除和“新世紀”聯手之外,李嘉誠又授意和記黃埔在“中藥港”的重要環節上增加一個重要的籌碼。這就是和記黃埔與廣州白雲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商定的合作項目,也同時納入了“中藥港”計劃。這是一個計劃外工程。
關於這次和廣州的中藥材聯手經營,李嘉誠親自過問,他要求和記黃埔負責此事的人員:“一定要加快談判的進程,因為這是我們打造中藥港的需要。”
翌年春天,當和記黃埔與廣州這家藥廠正式在廣州簽訂合作備忘錄以後,李嘉誠對盡快打造“中藥港”的計劃實施心裏更加有底了。因為這一由雙方共同投資10億港元作為啟動資金的中藥材生產項目,是以廣州白雲山中藥廠作為生產基地的,而和記黃埔除優先注入資金之外,還要擔負在國際上推銷中成藥的使命。
尤讓李嘉誠看好的是,廣州白雲山中藥廠是一家有著20年曆史的老企業,他們不但有成套生產中成藥的設備,重要的是他們在國內聘請了諸多頗具中藥知識的專家作為顧問。
李嘉誠要求和記黃埔特別是在歐洲和美洲這些對中成藥曆來持懷疑態度的地區,更應該注重中成藥的成分具有中國的特色,如果能夠穩妥牢固地占領歐美市場,其藥品原材料的貨真價實至關重要。
進入21世紀之後,他又把投資的眼光瞄向了生物產業。李嘉誠表示,生化科技將是集團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也是他投資的另一隻籃子。
2002年5月12日,長江實業宣布,已於5月10日向香港聯交所正式申請分拆旗下生化科技業務——長江生命科技集團(以下簡稱長科),於創業板獨立上市。此次長科的分拆上市,遵循的卻是另外一種資本軌跡:在新興產業備受憧憬時,先把李嘉誠概念和高科技概念高價“賣”一回,通過高估值發行新股和上市,坐擁強大的資金實力,占領產業的製高點,再從容規劃,大手筆地投入好的項目,或是選擇合適的對象進行收購。
長科主要從事生化科技產品的研發、商業化、推銷及銷售業務。長實稱,長科的業務針對“提升人類健康及環境的可持續性兩個層麵”,通過一項“細胞甄選、激活及馴化技術”開發不同的產品,範圍包括生態農業、環境治理、醫療、保健及護膚5個類別。
長科總裁甘慶林透露,預計這5個類別的市場價值達2000億美元。長實已投入長科的金額達42億港元,長科已注冊專利的項目達40個。
顯然,長科當時仍在投入階段,實現銷售的產品尚不多,長科公布的已成功市場化的產品僅“穩得高生態肥”一種,該產品至2001年年底銷售收入僅1500萬港元。
2002年7月2日,長科宣布公開招股。盡管整體投資環境欠佳,美國生物科技股半年中大幅縮水50%,公司仍在“燒錢”階段,但由於長科管理層精心應對,凸現了以李嘉誠為首的團隊魅力,從而成功地達到了預期目標。在外圍風聲鶴唳的情況下,因有李嘉誠數十年裏鑄成的金字招牌,長科招股反應仍然不俗,公眾人士認購獲得超額120倍,凍結資金約316億港元。
國際配售也超額10倍。上市前後,圍繞長科的各種揭秘式新聞不斷出現,頻率之高為當時香港資本市場中罕見。而美國生物科技股在月初創下了1997年來的新低,勢必讓人們對第二板市場的高風險股更加膽寒。但長科上市的表現,仍對投資者有所交代。
招股前一天,長江生命科技集團主席李澤钜攜公司高層6人下午在長實總部會見記者。在發言中,李澤钜就特別宣布這項“重大的好消息”。他說:“長江生命科技最近在研究艾滋病治療藥物方團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管理層為此感到高興。”
據資料顯示,這家公司成功研究出108個產品,並已在美國申請專利,取得的專利已有7個。另外,這家公司擁有50名科學家,其中20名有博士學位。公司管理層認為,這是公司的財富。他們已製定出一係列有助於這些人才發展的政策,包括薪酬方麵的政策,培養他們對“公司的忠誠”,以此作為長科未來競爭的本錢。
他們開發了五大類產品,其中包括健康食品、農用化肥等。據估算,未來市場總值可望達到2500億美元。
一般而論,從事生物科技開發的公司短期內難以獲得盈利,另外又需花費大量的投資,屬於資本密集的行業。因此,外界並未普遍認同、看好這隻新股。
不過,在7月2日下午記者會舉行到一半時,李嘉誠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會場,並與台上6位公司高層舉杯祝酒。
李嘉誠的出現一時引起會場躁動,百餘名記者大部分蜂擁逼近李嘉誠,並就公司未來前景等問題窮追不舍。
有記者問李嘉誠“長江生命科技何時才能賺到錢?”
李嘉誠就表示具體時間不敢肯定,但他說:“我可以告訴你:‘我對公司有信心。’”李嘉誠所在的長實持有“長江生命科技”40%的股份。另外,李嘉誠本人則擁有29%的股份。
在2002年7月16日的首個交易日中,長江生命科技雖沒有像當年網絡那樣萬人空巷,但公開發售部分獲得120倍超額認購,配售給專業及機構投資者的部分也獲得約95倍超額認購。長江生命科技當日收市報215港元,較招股價升75%,成交金額為1454億港元,長科成交達665億股,並以約138億港元的市值,一舉成為香港140家創業板龍頭老大,占當日創業板市場總交金額的225%。
令李氏家族感到欣喜的是,長科以每股兩港元公開發行的新股獲得了120倍的超額認購,上市前其暗盤交易價最高達到4港元,一度拉動了香港的生化醫藥概念股。此後的市場表現也不俗。
2003年“非典”期間,針對非典疫情,長江生命科技宣布提早推出免疫素,刺激了股價大幅飆升19%,同時帶動香港創業板指數逆市大漲56%。長科上市後,其特種肥料推廣及癌症藥物開發並未如投資者憧憬般進展迅速,其股價也持續下滑。
長科主席李澤钜宣布,推出“長江健康自強行動”,任何人士在完成公司推出的免疫素療程後若患上傷風感冒,集團將提供免費醫療服務,若服用人士染上非典型肺炎,長科則會提供20萬元保健金。
李澤钜表示,產品推出前,曾給500名員工服用,發現病假數字有所下降。該公司預期,此產品預計每月可生產10萬瓶,售價“相當於喝一杯咖啡”。
消息一出,長科股一下子大漲近兩成,收報173港元。如果從當月初的低位116港元算起,該股幾乎漲了50%。長科能迅速把非典危機變為商業機遇,為產品的服用人士提供信心保障,同時采用特別的營銷手段,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同。不可忽視的是,長科發行新股得到的25億港元還有247億港元未使用,隻是部分購買了債券,這將為公司科研發展以及後收購兼並奠定基礎。
2004年秋天,李嘉誠再次從香港飛往首都北京,走進百年老店“同仁堂”。李嘉誠參觀了所有中成藥的生產過程,他這才發現同仁堂這家百年老店之所以在國內和國外始終保持著不可動搖信譽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對中成藥原料的質量所持的嚴謹態度,任何一絲不符合規定的草藥,都會在同仁堂製藥機構的嚴格審查麵前被淘汰和剔除。
而同仁堂的嚴謹敬業精神,不正是李嘉誠多年來經商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嗎?作為李嘉誠盡快打造“中藥港”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次他親自拍板批準了長實集團與北京同仁堂合資組成中成藥聯合企業的報告。
在此之前,李嘉誠也批準了長實集團與上海第一中藥廠簽訂合作備忘錄的報告。這兩項合作協議書,昭示著“中藥港”的成功實施具有更加充實的內容,而長實集團能有國內第一流的同仁堂中藥製藥機構的參與無疑也會讓他的中藥出口計劃更具特殊性和名牌效應。
李嘉誠對於推銷質地優良的中成藥頗具信心。他還親自給那些即將前往英美法德等國進行中成藥推銷的人員講課,講他當年如何在香港推銷塑料製品,如何能夠讓那些不肯買賬的人們了解中成藥的價值和效能。這些推銷人員到了西歐北美以後,一邊介紹和推介同仁堂的中成藥,一邊又不失時機地選擇有利地區開設中藥零售商店。
到2005年年底,李嘉誠就采取螞蟻啃骨頭的做法向前推進,一步一步地占領了歐美藥品市場,建立大小中藥材零售店多達千多家,成為世界上所有經銷中成藥勢力最大的企業之一,初步實現了李嘉誠打造“中藥港”宏大計劃的第一步。